圆梦小康花好月圆
又是一年丹桂香,圆月高悬放银辉。9月21日(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第一个中秋佳节,为展现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实际行动,以及全省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幸福生活,甘肃日报今天(9月22日)推出中秋特别报道,聚焦陇原儿女欢度佳节、共创美好生活的生动场景,以飨读者。
金秋佳节至情系孤老心
中秋节是团圆庆丰收、明月寄相思的传统节日。在陇南市社区养老运营中心,院方倾心打造具有中秋特色的文化生活,营造出了热烈喜庆、文明祥和的节日氛围。
当天上午,在中心多媒体功能厅聚集着很多老年人,大家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然起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的场景已有一年多了,发起人之一是退休教师郭芳琴。
郭芳琴看到一些退休老人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就想引导大家跳舞、唱歌。当她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大家都很赞同。郭芳琴毛遂自荐当起了“导演”,带着养老院的同伴们排练节目。
郭芳琴说:“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非常渴求,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平台,参与其中的人就越来越多。中秋节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里一起过个团圆节。”
这次院方组织的中秋节文娱活动中,郭芳琴带领大家办起了歌唱比赛,《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歌响起,让老人们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除此之外,中心还举办了棋牌娱乐、书法练习和包饺子等一系列活动,让老人们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深厚的家国情怀。
中心副主任谢改春介绍说,“社区养老运营中心是退休老人的活动之家,这里用餐、就医、保健、入住、护理、照料等一应俱全,我们的宗旨就是让长者安心,让儿女放心。”
陇南市社区养老运营中心的老人们在品尝美食。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陈多
记者看到中心还准备了美味佳肴,中午会餐时,大家在食堂品尝着鸡鱼肉蛋等营养丰富的饭菜,老人们在欢乐喜庆中度过了传统佳节。
退休干部陈林的孩子在成都工作,这次中秋假期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全家团聚。“像我们平时也在这儿用餐,吃完饭就到附近的公园散散步。”陈林说。
陈林还点赞现在养老的好政策。他说,“现在的养老机构越来越健全,养老政策也越来越完善,我们不仅能按月领取养老金,国家还为老年人减轻了医疗负担,让我们安享幸福晚年。”
诚如陈林所说,老人们在这里度过余生是一件幸福的事。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
陇南市在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的基础上,探索出了社区“嵌入式”养老运营模式。作为全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项目,陇南市社区养老运营中心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
同时,陇南市正不断完善养老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擦亮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陈多)
且喜人间好时节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年底,临夏县整体脱贫摘帽。今年中秋节,是乡亲们脱贫后迎来的第一个中秋节,记者来到脱贫之后的乡村,看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大早,家住临夏县掌子沟乡曹家坡村的王彩霞就在厨房忙碌着,摊饼、撒糖、压花、封边……饱满的月饼芳香四溢,这已经是王彩霞做的第五锅月饼。今年除了送左邻右舍,还要邀请亲朋好友和帮扶干部一起来品尝,因为今年的这个中秋节是她脱贫后过的第一个中秋节,对他们来说意义特别。
“现在大家都脱贫了,过上了幸福生活,乡亲们却没有忘记我们,今天还特地邀请我们一起过中秋、吃月饼,月饼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咬上一口甜到心里。乡亲们的认可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临夏县掌子沟乡曹家坡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张焘颇为感动。
在帮扶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曾被认定为贫困户的王彩霞和丈夫努力奋斗,成功脱贫。如今王彩霞一家人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王彩霞说:“现在房子盖好了,家里种了8亩地,养了8头牛,丈夫在外面做点小生意,儿子也毕业工作,往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我们有信心!”
临夏县掌子沟乡曹家坡村王彩霞一家邀请帮扶干部过中秋。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张宗和
人间烟火气,最抚百姓心。在惠民佳苑易地搬迁安置点,各家各户不时传来切菜、炒菜的声音,田尕林家里也不例外。田尕林儿媳在厨房里忙着,妻子在一旁打下手,锅里的肉不停在翻滚,鲜香的味道充满整个新居,厨房内锅碗瓢盆奏响了“丰收曲”,客厅里欢声笑语充满了“幸福味”。
年,随着临夏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田尕林一家搬离了以前的危房,住进了水、电、暖、天然气齐全的楼房,他们的生活迎来了新的曙光。环顾田尕林的新家,入眼之处整洁宽敞,厨卫家具一应俱全。“这是以前没敢想的好日子。”田尕林说,“搬迁前,我们的住房条件十分艰苦,吃饭取暖主要靠烧柴,一到冬天,日子就不好过。搬迁后,住房条件变好了,生活便利了许多,孙女上学方便了,我们特别满足。过了中秋就是国庆了,祝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希望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田尕林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兰天)
月满中秋情暖人心
秋韵盎然,秋高气爽。
9月21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嘉峪关市举办系列活动,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氛围。
走进雄关街道福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这里正在开展“庆中秋·传承好家风”系列活动。辖区内居委会工作人员、老党员和居民代表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从不同角度就如何做好“家风建设”畅所欲言。
嘉峪关市慰问农民工专场文艺晚会。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徐俊勇
“通过廉政家风座谈会,社区党委积极引导大家传承弘扬好家风,做到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让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相敬如宾、兄友弟恭等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福民社区党委书记、服务中心主任王梦娅说。
针对在嘉峪关务工,不能回乡与家人团聚的工友,中秋节期间,由嘉峪关市委宣传部主办,嘉峪关市文联、嘉峪关市住建局共同举办了“颂党恩赞伟业喜团圆迎中秋庆国庆关爱农民工”慰问演出活动,为工友们送去丰盛的节日文化大餐。舞蹈《红色文艺轻骑兵》、秦腔《五郎出家》、歌伴舞《明天更美好》等精彩演出,受到了工友们的一致好评。嘉峪关市文联副主席程茂林介绍说,本次慰问演出活动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为主题,由本土文艺工作者演出,目的是让身在嘉峪关市的工友们感受到乡情。
同时,嘉峪关市文联文艺志愿服务队前往医院住院部综合楼改扩建项目、嘉峪关市第二中学综合教学楼建设项目、嘉峪关市建设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施工现场,为工友们送去月饼,表达节日的祝福。
“现在工程项目正处在抢攻阶段,党和政府开展送温暖、送月饼活动,让我们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嘉峪关市第二中学综合教学楼建设项目工人杨明红说。
同时,嘉峪关市开展“月满中秋情暖社区”关爱慰问活动,走访慰问困难家庭,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嘉峪关市各文化场馆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市民们奉上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市民在中秋佳节享受文化盛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徐俊勇)
景美年丰月更圆
花好月明中秋夜,年丰景美团圆时。中秋假期,在白银市各地,人们品民俗、赏美景,感受传统文化,共度中秋佳节。
今年48岁的叶丙刚,是平川区种田乡五星村村民,日前,他家迎来了搬迁到楼房里的第一个中秋节。因为在兰州上班的女儿要回来,一大早,叶丙刚就上集市买来了肉菜和水果,为一家人中秋团圆做准备。
“在新房里过中秋节,我也‘奢侈’一下,给老人和孩子做些好吃的。”叶丙刚边说边忙活,不一会,餐桌上就摆满了丰盛的饭菜。
平川区的脱贫群众在易地搬迁的新房里过中秋。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吴文莉
叶丙刚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全家住着下雨就漏的土坯房,家庭收入靠几亩薄田。后来,得益于扶贫好政策,他们一家搬进了城里的易地搬迁新楼房。扶贫工作队还为叶丙刚找了一份卡车司机的工作,为他的妻子找了一份小区物业的工作,两口子每月收入加起来有多元,住房和就业问题同时得到了解决。
如今,叶丙刚的两个孩子都已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共产党好啊,没有忘了我们困难群众。”叶丙刚连连说道。
在平川区电力路街道,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大家一起做游戏、吃月饼、拉家常,进一步增进居民邻里感情,营造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氛围。
街道向阳社区党委副书记米宝说:“在中秋佳节举办这样的活动,不但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提升了社区凝聚力、同心力,很受大家欢迎。”
层峦起伏的山、绿意盎然的秋,描绘着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传统中秋佳节到来之际,会宁县大沟镇厍弆村也迎来了大棚蔬菜的丰收。
在村民韩永东的蔬菜大棚内,辣椒通红、长势喜人。“家里3个孩子都回来团聚了,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吃上自家种的辣椒、西红柿,真的很开心。”“拾掇”着属于自己的丰收果实,韩永东激动地说,这几年,在党的政策帮助下,家里种了4座大棚,同时还享受了危房改造政策,院子也修葺一新。
“现在,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我对依靠蔬菜产业致富也越来越有信心。”韩永东说。
中秋佳节,生活好起来的农民群众合家团聚,吃月饼、说变化,其乐融融。会宁县柴家门镇何门村村民童晓义说:“新建的房子住得挺好,老人、孩子身体健康,大家在一起过一个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生活很幸福。”(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陈泳通讯员魏永刚吴文莉)
宰羊过中秋三代庆团圆
今年的中秋佳节,对于环县合道镇陈旗塬村袁胜伟一家来说,别有味道。不仅一家三代团圆,还有自家烙制的月饼、超市里购买的水果,而且这是他家第一次宰羊烹羊肉过中秋节。
过中秋节,宰只羊,在袁胜伟以前看来,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然而近年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袁胜伟走上养羊致富之路,羊存栏由起初的10只发展到现在的多只。靠着养羊收入,他操办了儿子的婚事,迁入了新居,购买了小汽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个月前,我将30只育肥羊卖给了县里中盛公司,收入4万多元。今天中秋节,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从外地回来了,一家三代人团圆,宰只羊过节,值得!”袁胜伟高兴地说。
西峰区后官寨镇联合村孙彩玲制作的传统月饼。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路世玲
今年56岁的袁胜伟从成家那时起就开始养羊,每年保持在10只左右,因为喂养方式粗放等原因,养羊收入仅够维持一家生计。年,环县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中盛公司,高质量引领全县羊业发展。中盛公司不仅办起了规模化的屠宰及羊肉深加工厂,还在全县各村遍地开花建起养羊合作社。“县上铺开摊子发展羊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为啥不迈开步子养羊哩!”袁胜伟决定扩大养羊规模。
他从中盛公司购回5只基础母羊,从农户手中再买了一些绵羊基础母羊,迅速扩大养殖规模。棚圈紧张,他贷款扩建棚圈;草料短缺,他就近流转土地种植饲草。一年后,他家羊存栏超过只,年收入15万多元。“我养了半辈子羊,这是我赚得最多的一桶金。”袁胜伟说,“有了这第一桶金,我发展羊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袁胜伟又购买了11只湖羊,新建了一座标准化羊暖棚,养羊产业发展迅速驶入了快车道。如今,他已成为陈旗塬有名的养羊明星户。
“要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养羊技术,淘汰掉一些次类羊,扩繁一些优质湖羊。在饲喂技术、饲草料配方、疫病防治等多个方面,都要更加科学规范,确保羊存栏稳定在只左右,年出栏超过只。”袁胜伟和儿子袁勇盘算着,“这样年纯利润就能稳定在30万元左右。”
收入高了,日子好了,这个中秋节,他们宰羊庆祝,一家人在团圆中叙亲情、话增收,感受着美好生活,憧憬着未来发展。(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安志鹏通讯员李文)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