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中国最冷门的名山有哪些
TUhjnbcbe - 2024/2/28 16:24:00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山岳崇拜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信仰传统,古人认为高山“峻极于天”,对其加以崇拜,即称“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经余年甚至上万年信仰推崇的名山,无外乎三山、五岳与五镇。除了三山的传说因过于久远而难以寻觅外,五岳、五镇则随着历代中原王朝不断认证封禅而在历史上声名鹊起。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五岳早已不是最初的五岳,而五镇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所谓“镇”,即镇山,是指一个区域内的主山。中国自古就有封山的传统,封山是在古代自然崇拜中产生的。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封禅活动,被封的山就成为群山的代表和山神的象征。五镇的由来同样产生于封建帝王的封禅活动,镇山的功用,就是让域内百姓富足,保佑一州之内的平安。

据《史记》记述,镇山为轩辕*帝首封。镇山的概念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据其记载,夏禹将天下分为九州,并在每一个州选了一座巍峨险峻的大山作为镇州之山。这九座镇山分别是:扬州的会稽山、荆州的衡山、豫州的华山、青州的沂山、兖州的岱山(泰山)、雍州的岳山(吴山)、幽州的医巫闾山、冀州的霍山、并州的恒山(大茂山)。此后,商、周、秦沿袭相祭。《周礼》中将九州的九座大山称为“五岳四镇”,具体哪几座山是“五岳”,哪几座山是“四镇”,并没有说明。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中国五行观念的逐步形成,到西汉宣帝年间,正式颁发诏书,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天柱山,今安徽省境内)为南岳,大茂山(今河北省唐县)为北岳,嵩山为中岳。而这其中的霍山(天柱山)和嵩山,并没有在夏禹当初设置的九大镇山之中。隋文帝时期,将原来九大镇山之一的衡山重新纳入五岳体系中,而将安徽的霍山(天柱山)移出五岳之列。清朝顺治年间,将九大镇山之一的河北大茂山从五岳体系中废除,纳入了山西浑源的恒山,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五岳体系。

虽然河北大茂山丢了沿用余年“北岳”的头衔,逐渐被世人遗忘,但它仍旧是河北第一名山。这座山除了大茂山这个名称外,在当地还被称为神仙山、大黑山、神尖山、神尖石、奶奶尖等名字,但唯独没人管它叫恒山,但它的确是最初的“并州恒山”。曾因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而改名的“常山”也没人叫了。

大茂山坐落在河北省阜平县、唐县、涞源县三县交界处,属于太行山东麓的支脉,由30余座海拔超过米的山峰组成,望之浩瀚如海。那么大茂山是如何丢了“北岳”头衔的呢?这得从唐亡以后的五代乱世说起。

五代至辽、宋、金、元时期,河北饱受战火,大茂山也未能幸免,它一度还成为了宋、辽的界山。当时的河北曲阳和山西浑源被大山相隔,但是有山谷相通。为了躲避战火,大茂山的许多寺庙道观便搬去了山西浑源境内,并继续沿用“北岳”或“恒山”的名号。从此,便有了“浑源恒山说”。

明弘治六年(公元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马文升向朝廷上了一本《请厘正祀典疏》的奏折,请求将北岳恒山的祭祀迁移到山西的浑源境内。他在奏折中说,山西浑源县本为恒阴县,恒山是其境内的玄武山,因交通不便才在河北曲阳遥祭,河北大茂山是替代品。这个理由非常站不住脚,浑源改名恒阴是元初的事,而恒阳(曲阳)这个名字在隋朝就已经存在。马文升的奏折中,还提出了一个理由就是大茂山和岳庙都在国都之南,不符合五岳之位。

虽然当时的礼部否定了马文升的奏折,但是也做出了一定的妥协,承认山西浑源祭祀的合法性以及允许官方修建岳庙。有明一代,有关北岳“移祀”的动议前后有过四次,最后一次动议发生在明万历十四年(公元年),当时的万历皇帝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宣布山西浑源恒山为唯一恒山,但是祭祀仍在河北曲阳。到了清初,再提此事,顺治皇帝批准将北岳祭祀从河北曲阳改为山西浑源,了结了这段公案。山西浑源用了年的时间,最终获取了“北岳”的头衔。

同样做了余年“南岳”的安徽天柱山,也在隋开皇九年(公元年)被隋文帝杨坚下诏废除“南岳”封号,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废除的原因也很简单,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为了开拓南方疆土,认为“南岳”应该南移。时至今日,天柱山还被人们称为“古南岳”。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境内,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万岁山、万山等,安徽省的简称“皖”也源于此。天柱山为大别山东麓余脉,呈现出奇峰、怪石、幽洞、峡谷等自然景观,以雄、奇、灵、秀而著称于世。正是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列为安徽三大名山之一。天柱山虽然没有了“南岳”的头衔,但它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挥洒文笔,如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等,无不为天柱山胜景所吸引。

在中国的名山体系中,五镇的地位低于五岳,却又高于各地的名山。五镇的起源与五岳相同,均是被大一统王朝封禅认证了的山岳崇拜。今天的五大镇山虽然不如五岳名声在外、风景独特。但五镇在文化传承与自然景观上也是各有千秋,别有异景。

宋代以前,只有“四镇”之说。四镇体系也是源自夏禹的九大镇山,隋代之前虽说有四镇体系,但是具体名称却不是很明晰。据《隋书》记载,当时的镇山均是某州的镇山,并没有明确的方位。隋开皇十四年(公元年)闰十月,隋文帝祭封天下四大镇山为: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闾山(医巫闾山)、冀州镇霍山,这也是首次明确了四镇体系。但是其中没有西镇,却有冀州镇霍山。

唐朝时,在国家祀典中还只有四镇,在《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镇沂山,祭于沂州;西镇吴山,于陇州;北镇医巫闾山,于营州;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也就是说,唐代的四镇体系中,有了西镇吴山,而少了冀州镇霍山。

宋朝时,五镇体系最终形成。据《宋史》卷一0二《志五十五·岳渎》中记载:“立春日祀东镇沂山于沂州。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立秋日祀西镇吴山于陇州。立冬祀北镇医巫闾山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土王日祀中镇霍山于晋州。”也就是说,宋朝时,在之前四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中镇霍山,才正式有了五镇的说法。

虽然五岳自然景观风格各异,文化积淀声名显赫。但是坐拥灵山秀水的“五大镇山”也毫不逊色。历史上可以说与“五岳”齐名,一起被誉为中华十大名山。数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帝王在五镇立祠建庙,封禅祭祀,五镇也因此形成了独特而悠久的文化体系。镇山文化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始于虞舜时期,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崇,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古人历来尊东为上,东镇沂山因此被称为五镇之首。沂山,古称东泰山,又名海岳、海岱、陪岳。沂山境内有大小山峰二百余座,多呈岱崮地貌,主峰玉皇顶海拔米,这里是观赏极顶日出和沂山云海的最佳地点。沂山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湿润多雨雪,森林覆盖率高达98.6%,为山东省之最。这里山清水秀,有珍禽异兽、奇石名木,自然景观美不胜收。

历朝历代对东镇沂山的尊崇、祭祀一脉相承、增封连绵,赋予东镇沂山以*治地理意义。唐太宗首次敕封东镇沂山为“东安公”,这是东镇沂山第一次拥有朝廷封号;宋真宗时又封东镇沂山为“东安王”;元成宗时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到了明朝,布衣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独辟蹊径,一改历代沿袭加封的旧制,一视同仁,削去前朝封号,以山水本名称其神,东镇沂山被封为“东镇沂山之神”;清代时,康熙帝和乾隆帝曾多次派遣重臣祭祀东镇沂山,并题字相赠,雍正二年,雍正帝甚至破例给沂山敕封了“佑民捍御之神”。

南镇会稽山位于浙江省中部的绍兴市境内,绍兴古名“会稽”也是因此而得名。会稽山在绍兴境内呈西南-东北走向,其山脉东西约多公里。会稽山的主峰虽然不高,仅有余米,但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夏禹娶妻、封禅的地方,也是夏禹死后的归葬之地。这一带山岭的岩性为1亿年前侏罗纪火山喷发期的沉积岩——凝灰砾岩所构成,后期垂直节理、水平节理都很发育,经流水侵蚀切割后,形成奇峰怪石的假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优美。其中以香炉峰、秦望山(刻石山)、芝坞山、龙头岗、骆家尖、走马岗、东白山等最负盛名。

会稽山的旖旎风光,也吸引了历代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佳作诗篇,千古传诵,由此,这里也成为了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之一。晋朝顾恺之说会稽山水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南朝诗人王籍咏叹会稽山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是千古传诵。

历史上,五镇的祭祀顺序大不相同,从隋文帝开始,除了宋朝以外的历代祭祀五镇顺序中,南镇会稽山都是仅次于东镇沂山,排第二位。唐朝皇帝敕封南镇会稽山为“永兴公”;宋徽宗时敕封南镇会稽山为“永济王”;元成宗时期,又封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明代敕封南镇会稽山为“南镇会稽山之神”;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对南镇会稽山派遣重臣祭祀。其中康熙皇帝御题南镇会稽山庙匾“秀带岩壑”;乾隆皇帝御题南镇会稽山庙匾“表甸南疆”。

西镇吴山坐落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又名吴岳,亦名岳山,属于陇山支脉,南北长约13公里,东西宽约9公里,最高海拔米。吴山有17座山峰,群峰排空,直逼云端。其中以镇西峰、大贵峰、灵隐峰、望辇峰、会仙峰为群峰之最。另有雷神洞、真人洞、餐霞洞、元鹤巢、凤凰石、笔架山等诸胜,均极壮丽。山上有历代游人摩崖题刻多处。

西镇吴山是吴帝后裔,即太岳部族与吴回部族发祥之地,也是我国祭祀吴帝、*帝最早的地方。宝鸡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周秦的帝王认为这是吴山的保护之功,便将其封为西岳;西汉时,曾有十一位皇帝二十三次来这里祭祀;隋开皇十六年(公元年),在吴山敕造吴山神庙,朝廷按礼制祭祀,并派专人管理;唐代时,西镇吴山被封为“成德公”,后又加封为“天岳王”。这是唐代五镇中唯一被封王的镇山;五代时,后唐敕封西镇吴山为“灵应王”;宋、金时期又封为“成德王”;元朝时被封为“成德永靖王”;明代封为“西镇吴山之神”;清代时被封为“吴岳大帝”,康熙帝还御笔题写“吴山”二字,并赐颁“五峰挺秀”的匾额,使其更加名扬天下。

正是因为历朝历代对西镇吴山的重视,在吴山上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吴岳庙建筑群,吴岳庙历唐、宋、金、元,屡毁屡建,现存多为明代建筑。除众多庙宇之外,西镇吴山还保留历代碑刻近百通,素有“小碑林”之称。其中有历代文人达官题咏及《吴山全景图》碑。吴山原有古典建筑颇多。山下有卸香亭、仰止亭、漱玉亭、啸月亭、望海亭、依云楼、珍珠娘娘庙等。“文化大革命”中,庙宇及碑刻毁之几尽,仅幸存明代建筑硬山五脊古庙两座。昔日“鸿蒙宝气”、“五峰挺秀”、“晴岩飞雨”之摩崖刻石,今依稀可辨。

北镇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山、无虑山、医巫虑山、扶梨山,今简称闾山,它是东胡语大山的意思,满语意为翠绿的山。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境内,主峰望海峰高约米。北镇医巫闾山自然景观富集,这里山石景观奇特,山水交融,构造出独特的山水奇观,最为著名的是石棚飞瀑和关公勒马望鱼池。漫山遍野的黑油松树是亚洲所独有,古松苍劲。最为著名的是经乾隆皇帝御封的云巢松,民间也称万年松。此外还有迎客松、可怜松、母子松、石抱松、姊妹松等不胜枚举。每年的春季,山脚下万亩梨花盛开,花白如雪花香四溢,成就了“闾山香雪海”的奇观;到了秋季,霜染红叶点缀在翠绿的山壑沟谷间,呈现一派北方秋季典型的景色。

北镇医巫闾山不但自然景观奇异多姿,各种名胜古迹、历史文物遍布其中。尤以辽、元、明、清代时期为鼎盛,历代构筑的书堂、亭、阁、寺庙二十多座,碑刻摩崖遗存数十处。其中最具代表的有辽代的崇兴寺双塔、旷观亭;元代的耶律楚材读书堂;明代的北镇庙、北镇鼓楼、望海寺等;清代的观艺亭、观音阁等。碑刻摩崖类有辽代护山佛摩崖造像;明代游目天表、北镇名山等摩崖刻石;清代乾隆皇帝五言三十韵诗碑、圣水盆诗碑等碑刻。

北镇医巫闾山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形成了北方历史文化名山独特的神韵。医巫闾山兼具峨眉之秀、*山之奇、泰山之雄、桂林峰石之美的特点,历来被视为东北三大名山之首。

虞舜时期,封医巫闾山为幽州镇山。医巫闾山虽然成为镇山已有四千多年,但其代表着国家北方镇山的历史却要从隋朝算起。隋文帝杨坚诏封医巫闾山为北镇山,并立闾山祠。因当时医巫闾山一带被契丹、奚等部族控制,隋朝在东北的实际管辖权范围只到今天的朝阳一带。所以隋文帝的闾山祠并没有建在医巫闾山,而是建在了龙山(今朝阳凤凰山),望祭医巫闾山。传说,隋文帝曾到闾山祠举行祭山仪式。隋炀帝杨广三次东征高句丽时,也曾到过闾山祠祭祀。

唐贞观十八年(公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于第二年班师回朝途经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时,下诏将东征阵亡将士的骸骨统一集中到柳城东南闾山祠对面的大片荒地掩埋,并在闾山祠作文祭奠。唐玄宗时,敕封北镇医巫闾山为“广宁公”,北镇城也被称为广宁城。

宋代时,北镇医巫闾山在辽的管辖范围内,但宋朝皇帝仍对其进行加封并年年望祭。宋神宗时封北镇医巫闾山为“广宁王”,每年的立冬日,北宋皇帝便会派遣大臣前往北岳恒山(今河北大茂山)祭祀,同时会在北岳庙望祭北镇医巫闾山。

北镇医巫闾山是唯一座位于中原*权边陲之地的镇山,崛起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也将这座镇山视为本民族的神山圣地。缔造辽朝的契丹人认为医巫闾山是自己的龙兴之地,其皇家寝陵就坐落于医巫闾山的峰峦谷坳之间。辽朝的历代皇帝均频繁巡幸医巫闾山,多达34次。医巫闾山古建筑大多始建于辽、金时期,重修于清。其中,以坐落在山脚下的山神庙即北镇庙最享盛名。

元成宗封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明代,北镇医巫闾山被朝廷封为“北镇医巫闾山之神”。当时需要立一块大明诏旨碑记录此事,但因元朝的残余势力控制辽西地区,所以明朝仍采用望祭的方式祭祀北镇医巫闾山。大明诏旨碑也未能立在北镇庙前。

清王朝崛起于东北地区,清朝的皇帝也视医巫闾山为其发迹之地,因而对医巫闾山的尊崇尤胜历朝历代。有清一代,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先后11次到过医巫闾山。其中乾隆、嘉庆、道光先后六次亲谒北镇庙,祭祀北镇医巫闾山,还有一次是雍亲王代康熙皇帝祭祀医巫闾山。清代的帝王中,乾隆皇帝到北镇庙祭祀的次数最多,共3次。第三次祭祀北镇庙时,乾隆皇帝已经73岁高龄,当时场面十分隆重,乾隆着龙袍兖服,行二跪六拜礼。

中镇霍山,又名“霍太山”、“太岳山”,位于山西省霍州市及洪洞、古县、沁源、灵石等县,北接恒岳,南达中条,峰高秀毓,气清势雄。最高峰海拔.3米,南北走向约公里。霍山老爷顶海拔米,虽不是太岳山脉最高峰,自古以来却奉为太岳山的主峰。山顶是霍州、古县和洪洞三县交界处,视野很好、豁然开朗,俯视三县有居高临下之势。

霍山北部腹地的七里峪,堪称霍山风光的集大成者。七里峪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绿草如茵的大片草地和数不尽的怪石奇洞、飞瀑流水。五龙壑是七里峪的最佳观景地,登上五龙壑,远眺可将霍州全貌尽收眼底,环顾四周,远山近水,高低有致,让人心旷神怡。七里峪的正南沟,循着轰鸣的水声,可以到达滴水崖瀑布。虽然名为“滴水”,但瀑布水势并不小,流水从50多米的高空飞泻而下,气势恢宏。飞瀑背后还有一个天然石洞,犹如《西游记》中的水帘洞,令人产生无限遐思。

隋开皇十四年(公元年),隋文帝下诏在冀州镇霍山建立山祠;唐玄宗时期,封霍山为“应圣公”;宋徽宗时封霍山为“应灵王”;元成宗加封中镇霍山为“崇德应灵王”,明代改封霍山为“中镇霍山之神”;清代于山西省霍州建立专祠,进行祭祀。

历史上的五镇,曾与五岳齐名。今天五岳的名声日甚一日,被做足了文章,而五镇却始终默默无闻,甘于寂寞。今天全中国都把旅游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做,但是五镇却很少出现在所在地的旅游宣传上,这的确令人费解,期待五镇再次腾飞。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最冷门的名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