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在深圳举行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刘友婷
6月8日,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论坛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共分为四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议题是“从新时代考古成果看早期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作了题为《新时代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形成》的主题演讲。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先生;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席教授唐际根先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先生等嘉宾就相关内容进行深入交流。
“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行五个突出特性。”王巍认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中华文明是何时形成的?是否具有五千年历史?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为何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文明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王巍在考古领域深耕多年,成就斐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专家咨询组长。在他看来,要做到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其中,多层次,即既要研究社会最顶层,也要研究中层,尤其是基层之间相互联动,全方位就是不仅研究一个区域,把遗址放到更大的区域去研究,把中华文明放到世界大背景中去研究。
韩建业介绍了其发掘过的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的南佐遗址。“遗址规模很大,至少有多万平方米。核心区外围有多处居住区,每处有数万平方米。”他表示,南佐是距今年左右*土高原地区一处大型高等级都邑性聚落遗址,遗址规模大、宫城布局严整,宫城择中而居;器物等级高、制作水平高;贸易交流甚广。“该遗址的发现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重要发现,为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研究提供了关键材料,能证明*土高原地区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文明社会阶段。”
“宫城及其城门,以及1号宫殿基址的发现,10多年我们就干这两件事。”高江涛介绍,他们对1号殿做了复原,目前陶寺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之中,整个规划都在按部就班地做,包括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也大概会在国庆前后开馆。
孙周勇介绍了陕西石峁的发现。他指出,经过多年研究,确认石峁遗址是年到年前后,活跃在北方地区一支特别重要的社会集团,也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社会集团。“在石峁集团衰落之后,来自另外一群人短期的占据,从此深埋地下,直到被我们发现。石峁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址,改变了我们已有的认识。”
“年起步,0年加速,0年文明,年跨步,中华文明殷墟时期是什么样子呢?”唐际根介绍了殷墟的发展,指出殷墟是中华文明发展和繁荣的巩固阶段,并用最简单的概念概括,即商朝都邑、甲骨文故乡、世界文化遗产地。
“通过考古发现,我们把殷墟地图重新勾画了一下,发现铸铜、制陶连成一片,这是管理上的进步。殷墟代表的商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吴城文化都有密切联系。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殷墟的发现是我们研究过去的起点,我认为它改变了我们历史撰写的方式。”唐际根如是说。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