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业态聚集的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大量新就业群体,成为劳动大*中重要的群体之一。新就业群体每天工作在“路上”、行走在“云”中,为他们提供服务,关键就是要体现“家”的温暖。
庆阳市西峰区坚持以红色*建领航,实施社区“全面开放为民服务布局调整”工程,建成了一批*徽鲜亮、温馨如家的社区*群服务中心,设置“暖峰港湾”服务区,积极开展建“港”、归“港”、暖“港”行动,以“家”之名温暖新就业群体,用心用情用力推动新就业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
建“港”让流动的人心有所系
近日,走进西峰区解放路街道北大街社区*群服务中心一楼大厅,室内设施以舒适、休闲为主,颜色清新淡雅,在体现现代感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性化……
北大街社区地处人口密集的大什字西南角,这里是快餐店比较集中的地方,周围大约有间沿街商铺,快餐店有多家,因此成为快递小哥集中的地方。
为了给新就业群体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北大街社区围绕“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的理念进行提质改造,将原来吧台式服务大厅改造成“前台一次受理后台集中办理”一站式服务平台。据北大街社区*总支书记张家欣介绍,社区为新就业群体设立“暖峰港湾”服务区,在物品设施配备上,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力量,应急药箱由红十字会捐赠,饼干、方便面、水等物资由企业赞助,按摩椅由社会组织无偿提供,更能体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新就业群体发展到哪里,服务保障就要跟到哪里。目前,西峰区依托社区*群服务中心设立“暖峰港湾”19个,配备阅读书刊、简餐饮品、桌椅沙发、充电排插、雨伞针线等设施物品,让新就业群体“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能喝水、累能歇脚”。发挥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社区自治组织“五社联动”优势,建成集红色教育、舒心歇脚、续航补给、服务代办、调解援助、健康关爱等功能齐全的温馨“港湾”。
归“港”让漂泊的人情有所寄
今年6月,长庆建安运输有限公司*建会议室气氛热烈,27名*员货车司机在*旗下举起右拳,重温入*誓词,开展“我为*旗添光彩”主题*日活动。活动现场,有17年*龄的赵胤难掩心中激动:“我的*组织关系以前一直在村上,总觉得没有着落,现在关系转到公司*支部,能够按时参加‘三会一课’,开展*员送清凉、关爱慰问等活动,感觉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家’。”
长庆建安运输有限公司*支部有*员27名,其中在册*员14名、流动*员13名。“我们对长期外驻开展配输的6名*员货车司机,通过与外驻单位*组织签订‘*建联盟协议书’及每季度函询反馈一次的方式,加强*员教育管理。”长庆建安运输有限公司*支部书记刘宁说。
为了让更多的新就业群体*员凝聚到*的周围,西峰区积极开展找失联*员、隐形*员“双找”活动。对名新就业群体*员,分类建立动态台账,按照组织关系所属*支部直接管、外驻单位*组织协同管、流入地村社*组织兜底管的“三管”模式,分类落实教育管理责任,实现新就业群体*员全覆盖、不间断闭环服务管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货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到社区“暖峰港湾”休息、用餐、学习等,为他们工作生活提供便捷服务。目前累计发出邀请函1.3万份,已有名新就业群体到社区报到,切实增强了新就业群体的社区认同感和城市融入感。
暖“港”让过路的人身有所憩
“社区‘暖峰港湾’为我解决了暑假女儿没人照看的难题,让我可以心无旁骛地工作,上班更高效,下班更舒心。”外卖员王蓉说。
每天中午饭后时间,正是外卖员跑单少的时候,外卖骑手陈向荣都会到社区休息一会,喝喝水,给手机充充电。社区也是停车巡管员魏莉莉加热餐食及休息的好去处,柔软舒适的沙发、快捷便利的热饭锅、安静温馨的阅读环境,让她觉得“比家里还要舒服”。
“关爱一群人,温暖一座城。”育才路社区*总支书记沈敏说,社区“暖峰港湾”以“育才”为主题,建设“沁心书吧”“润心乐园”“静心自习室”“雅心翰墨轩”四大主服务功能区,推出“作业辅导班”“心理咨询”“阅读存折”等十大特色服务项目。向新就业群体发放“有事您找我连心卡”50张,开展“点亮微心愿争做圆梦人”活动,帮助20余名外卖员、快递小哥实现“微心愿”。设立“顺顺吧”,为新就业群体创建“相约星期五谈谈心中事”服务品牌,帮助他们化解矛盾、疏解情绪。
依托暖心餐厅、康养健身、沁心书吧、静心自习室、家风家训馆、城市驿站、红色物管等10多个接地气、有温度的*建服务品牌,西峰区创设“一街道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的“暖峰港湾”,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充分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委”议事协调作用,引导驻区单位、群团组织为辖区新就业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建立意见建议征求台账,畅通沟通渠道,开展“我为社区建言献策”“一起建设美好家园”“我是社区一份子”等主题活动,引导新就业群体人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树立主人翁意识。鼓励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平安巡查、收集社情民意、“一难两乱”城市治理等志愿服务活动,实现新就业群体从城市“摆渡人”到社会治理参与者的转变。
(作者:李常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