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复活齐长城
TUhjnbcbe - 2023/4/28 1:51:00
北京最好的皮肤病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8077.html


  □杨润勤


  齐鲁大地上,有一个像夸父一样奇伟的老者,它头枕*河,脚踩大海,横卧于崇山峻岭之上。它的身上长满了粮食、水果和鲜花;它的毛孔里居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密密麻麻的动物。泉河湖海是它的血脉,万壑千岩是它的年轮,它的儿子叫秦长城——它就是被史学界称为“长城之父”的齐长城。


  是的,岁高龄的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比秦长城早余年,比欧洲人修建的雅典壁垒早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长城。


  它西起济南长清区孝里街道的*河岸边,东至青岛西海岸新区于家河村,是规模巨大的*事防御工程,齐鲁大地的分界墙。它跨河越山,主线和复线总长.9公里,翻越大小山峰座。


  齐长城的区域涉及济南、泰安、淄博、潍坊、临沂、日照、青岛7市及所属18个县(市、区)。它是齐鲁山川文化的“诗眼”,是一道不可忽略的历史文脉,是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当下,我省高质量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让齐长城文化被看见、被记住、被传承。


  一觉睡了0多年


  秋风潇潇,驱车来到济南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村东北的田野上,眼前是一条长多米、宽20多米、高3米多的土坝台,它在田畴阡陌中像“长城之父”凸起的鼻梁。它头枕西边数千米外的*河,一望无际的田野是它宽阔的脸颊。它的“鼻梁”下,并排排列着三座石碑,“齐长城”“齐长城遗址——长清段”“齐长城起点”。


  这架“鼻梁”也是一道“坎”,抬脚迈过去,北边是当年的齐国,南边是鲁国。


  同行的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济南市社科院副院长张华松,痴迷于齐长城研究30载,从满头黑发到银丝盖顶。他多次用脚步丈量齐长城,在浩瀚的古籍里寻找齐长城,读懂了“长城之父”的“生辰八字”和躯体上的脉络、关节。因为他与齐长城的浓浓情结,所以一看到长城就动情,只见他像抚摸婴儿一样轻轻地摩挲着眼前的“坎”:“这不是一般的土,是年前的土,沙土混合、盐水板筑夯实而成,盐水形成沙土板结,墙体非常坚固!”


  年前缘何要在这里筑这道“坎”呢?


  张华松口若悬河,《左传·襄公十八年》载:“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哦,原来这是当时齐国的战争防御工程。这里是齐鲁两国的交界处,是一条南北狭长的平原地带,是齐国容易受到进攻之地,在这里修建长城抵御外敌,是情理之中的事。试想,当年这道“坎”有20多米宽、十几米高,足以抵挡冷兵器时代的劲敌侵扰。


  齐长城从这道“坎”开始,一路向东绵延千里。可以想象,在春秋战国之交的华夏大地上,这项工程耗掉了齐国“半个家底”。当时倾全国之力筑一道“坎”,值得吗?齐国国君的回答是,值,相当值。齐国南近鲁楚,西有晋宋,北邻燕赵,因鲁晋春秋时为强国,借助齐鲁交界的泰沂山脉修筑长城防御,善莫大焉。


  齐国人修筑齐长城修了上百年,告竣后的确震慑了邻国,齐国周边减少了诸多的战事。由此,经济提升,呈现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繁荣景象。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齐长城,其特点是随地形、地貌的变化而变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平原低谷地段的齐长城以土、沙、盐夯筑而成。山上以石垒砌,有的沿山脊砌成宽5至7米的双面城墙,更多的城墙不在山脊,而选在山脊阳侧陡坡上开挖少量土方,垒成宽1至2米的单面石墙,墙阴填土石,形成阳面高六七米,阴侧高仅1至2米的居高临下态势,易守难攻。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不得不令人敬畏。


  日轮月转,沧海桑田,年后的今天,文物部门认定,齐长城遗址的遗产总量为处,其中遗迹较清晰者约占四成。我们择其要者,看一看年深秋的“长城之父”是什么模样。


  登上长清的大峰山,这里山势挺拔,悬崖兀立,齐长城横卧于山巅,城墙和石屋绵延余米。这是齐长城沿线最大的一座屯兵营。屯兵营整个建筑形式、结构、材料随地形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城墙上有垛口、瞭望孔,下设瓮城、附墙、站台、便门等,底部最宽达10米,还有穴居式石屋。屯兵营城墙坚固,层层递增,携关扼口,攻防兼顾,进退自如。站在屯兵营的石墙上看泰岳、*河,让人想象到当年这里是何等的威风,金戈铁马,旌旗猎猎,号角声声,怎不让入侵者胆战心惊。


  距大峰山50余公里的长清杜庄西山上也有一个齐长城守*的屯兵营。沿陡坡攀登上米高的杜庄西山,眼前的古城堡自东向西由五道城墙组成,第一道将进山之路拦腰切断,第二道城墙筑在一个圆形山顶上,第三道墙将山脊最窄处拦腰截住,第四、五道墙横亘在南北悬崖峭壁之间,现存最好的第四道墙有百余米长,墙上有20余个垛口。在第二道墙至第四道墙之间,有规则地分布着五六十间石屋。巧妙严密的布局,令现代人也为之叹服。


  看罢齐长城的屯兵营,再观齐长城的关口。齐长城沿线有锦阳关、青石关、穆陵关三大关口和天门关、胡家庄关等13个小关,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是锦阳关和青石关。


  莱芜与章丘交界处的锦阳关在“长城之父”的咽喉部位。秋阳下,站在锦阳关城楼眺望,齐长城在田野上蜿蜒起伏,似银蛇摆尾,十分壮美。当年的锦阳关既是交通要道,也是*事要塞。海拔米的磨池岭与海拔米的曹操峪顶雄峙锦阳关东西,关隘南北各有一条谷地,宽阔平坦,所以,在关口周围的险峻山峰或制高点上还修筑了城堡、烽燧等。凭险据守,居高临下,扼其咽喉。


  其实,眼下的锦阳关并非“真身”,清代为防捻*进行过重修。原汁原味保存到今天的是青石关,且雄风犹存。


  青石关位于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青石关村,是“长城之父”的“胸腔”部位,它北邻淄博市博山区白洋河、樵岭前村交界处。青石关地势险要,素有“齐鲁第一关”之称,是古齐都临淄的南大门。借助险要的地势,关北路的两侧是壁如刀削的山峰,行在路上让人感觉如入瓮口,因此古称“瓮口道”。蒲松龄曾留下“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的诗句。莱芜县志载:“青石关,在县东北九十里。关北石径陡绝,两旁壁立千仞。一人荷戈,万人趑趄,号为天险。”


  有关也有城,内可屯兵,外可御敌。青石关关城方圆百米,有南、北、西三座城门,均为石拱门,洞顶建有楼阁。如今,只有北门洞保存基本完整,但上面的玄帝阁已消失,南门、西门只有少许遗址尚存。走在这条千年古道上,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印迹,关城里的石墙、石屋、石磨、残碑,可以让人感受到当年“齐鲁第一关”的威严。登上青石关东侧的炮台顶山,山上呈现出不规则的齐长城双重墙体,有多处营房残墙。抬眼看,山峦起伏,齐长城横于山顶,如蛟龙东飞。


  “蛟龙”再往东飞,“飞”到了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涌泉村的劈山山顶。这里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齐长城遗址,包括劈山关、烽火台、一线天、姜女台、连心桥等,是齐长城最好的写真和缩影。


  “长城之父”的“肚脐”在沂水县马站镇。齐长城马站段,西起八大庄后石屋村北山,向东经大岘山、*墩岭、龙山与杨庄镇鸡鸣山接界,长16公里。行至马站镇关顶村,村北处是大岘山口,现存着齐长城穆陵关遗址,关顶村因地处穆陵关之上而得名。穆陵关是齐长城上的重要关隘,说它“重要”,是因为这里东连沧海,西携泰岱,北走燕赵,南控徐淮。当年穆陵关战事频繁,刀枪剑影,硝烟弥漫,关前各乡镇出土了大量剑、戈、箭镞、战马遗骸等。


  穆陵关北与临朐接壤,临朐的齐长城西接淄博岳阳山凤凰岭,经嵩山、九山、沂山、大弁山东去入安丘市,长75公里。依山而筑,随岭阜沟壑起伏。再往东延伸的长城,其形状如同前行姿态的“屈腿”。五莲齐长城遗址长达50余公里,横跨潍、涓二水,历经多个山头,为泰山山脉之东现存较完整的一段。胶南段齐长城遗址全长55公里,残垣依稀可见。青岛西海岸新区段齐长城全长约60公里,经过月季山、背儿山、扎营山、小珠山等大小山峦,最后在东于家河村伸入*海——头枕*河脚入海的“长城之父”终于与浩瀚海洋交融……


  秦统一六国以后,齐长城失去了*事价值,进入“休眠”,可以说“长城之父”一觉睡了0多年。


  回望齐长城,尽管修筑过程中许许多多的人为此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但它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不是为了闭关,而是为了更顺畅地交流;不是为了固守,而是为了更长久地传承与发展。那些设计、修建齐长城的齐鲁先人们,应该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长城之父”开口说话


  行走在齐长城上,拿起一块石头谛听,似乎能听到0多年前“金鼓连天,喊声震地”的声音;看云卷云舒的天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仿佛可以感知到人们世世代代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新世纪的阳光明亮而温暖,新时代的旋律高亢而豪迈,历史的遗存与现实的生活融合,齐长城渐渐被唤醒。


  让“长城之父”开口说话,让故事打开遥远的往事,让文化的翅膀扇动更高更远的时空。


  “一哭长城泪汪汪,二哭长城泪纷纷,三哭长城泪两行,四哭长城泪满腮,五哭长城汪闪闪,六哭长城泪零零……”在济南市莱芜区茶叶口镇上王庄村的孟姜女文化民俗博物馆里,范玉祥正在唱《孟姜女十哭长城》,凄凄凉凉的声音让人动容,唱着唱着,这个中年汉子竟然眼里饱含了泪水。


  年前一个严冬,大雪纷飞,一个女子来到上王庄村附近*石关前的齐长城下,她的怀里抱着一个硕大的包袱,里面是她千里迢迢为丈夫送来的寒衣。当她听说其夫因修长城而亡,作为一个弱女子,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在长城边长哭不起,重复着“十哭长城”,一直哭了十天十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八百里。这个女人叫孟姜女,她的丈夫叫范喜良。


  “孟姜女哭长城”“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被孟姜女“哭崩”的长城并不是秦长城,而是齐长城,因为故事产生的时候秦长城还没有修建。所以,6年,“孟姜女传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指明其起源地在山东。


  上王庄村有齐长城*石关遗址,范玉祥的祖祖辈辈都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他们口口相传孟姜女的身世,她的娘家在章丘的孟家峪村,婆家在莱芜的上王庄村。8年考古发现了《孟姜女纪铭》,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孟姜女碑。村里深信孟姜女是“咱村的人”,继而筹建孟姜女文化民俗博物馆,收藏了有关孟姜女的珍贵书籍资料、专家学者论文、戏曲影像等。年11月,上王庄村的“孟姜女民间传说”成功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齐长城沿线流传着诸多孟姜女的故事。莒县有姜女泉,并有传说:齐国将*杞梁(范喜良)率兵攻打莒国(今山东莒县)身亡。其妻孟姜“抚棺大恸,涕泪俱尽,继之以血。齐城忽然崩陷数尺……”淄博市淄河镇有姜女台、孟姜女庙、孟姜女哭倒长城处等遗迹。济南长清区万德街道长城村有孟姜女故宅遗址,村里至今还有几户姜姓人家,自称是孟姜女的族人。济南市南部山区管委会西营街道王家庄村南亦曾有孟姜女庙,当地人认为这里才是孟姜女的老家……


  多个孟姜女在齐长城沿线“现身”,凄美的故事成为现代人从真求善的向往,而馆、庙、遗迹的载体,又吸引公众瞻望、怀思。何乐不为?


  长清马套村的老人们至今把一位叫*伦(待考)的督造官尊称为“救命菩萨”。当年齐长城修至长清马套村旁的老鸹尖山下,因山高崖陡,人和石头经常一起滚下山涧,民夫死伤无数,尸首都难以寻到。当时督造官*伦,为救百姓的性命冒死向齐王进谏。齐王震怒,降旨将督造官斩首,并把人头钉在悬崖上示众。后来再建长城,因悬崖峭壁,还是难以修筑。再后来,齐王就下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圣旨,悬崖峭壁的山险墙,因无法攀登不在其上修筑城墙。所以齐长城“一降四十里”,一直到泰山后的药乡才重启修筑。*伦的一颗头颅救了无数百姓性命。为纪念*伦将*壮举,人们把这个山崖改名钉头崖,把老鸹尖山更名为将*山。现在还有许多人到这里祭奠这位“救命菩萨”。


  在青石关下千米峡谷里有五六个山洞,每个洞各有说头,当地文化专家翟所涛一口气讲了五六个故事,《陈抟洞》《扒钱峪》《石门》《牛鼻子洞》《圣王所憩处》,故事里包含了仗义疏财、惩恶扬善的哲理。这些故事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做人做事的“标杆”。


  齐长城是“故事窝”,长城内外因长城引发的故事数不胜数,是一个巨大的非遗阵容。


  提到非遗,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当下的“山东手造”,山东许多“绝活”其发展路径也与齐长城有关。


  修筑齐长城需要众多的人力,在修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陶瓷器皿用于生活。齐长城下的博山制陶业应运扩张,继而陶瓷器皿的数量达到相当的规模。由量变到质变,能工巧匠研究陶艺,脉石英、砂岩、石英岩、石英砂等,经过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在窑内煅烧,形成色彩斑斓的瓷器。博山的陶瓷在当时的鲁国是“抢手货”,并一直延续下去,秦统一六国后,博山的陶瓷源源不断地进入鲁地及其以南地区,形成了一条“陶瓷之路”,路边以槐树为标记。今天在博山至莱芜的古道上还能看到千年古槐的身影。眼下的博山是我国五大陶瓷产地之一,被誉为“陶瓷之都”。


  锡雕,是青铜器时代的产物,早在公元前年,人们就开始制造和使用铜。但是,炼铜制成的物件太软,容易弯曲,不锋利。之后,人们发现把锡掺到铜里制成铜锡合金的青铜,物件会变得坚韧起来。春秋战国时代的齐长城守*,手里拿的就是青铜兵器。与齐国“一墙之隔”的鲁国当然也学到了这门技艺,除此之外,他们把制作兵器的下脚料锡融铸成民用器物,精美的锡壶、锡碗等,并一直传承下去。


  当下,莱芜锡雕传承人王圣良记不清自己是多少代传人了,他的锡雕有“十二道密码”:设计、熔料、制板、下料、裁剪、打坯、塑形、焊接、锉削、旋光、雕刻、精抛;再经过錾、塑、雕、镶嵌、刨制,利用大小不同的凹台敲打、錾刻制作各种装饰及花纹。看他的锡雕作品,从饮具、灯烛具、燻具、文具、化妆盒、浮雕摆件、花瓶到花、鸟、鱼、虫、龙、凤、吉祥物、人物等琳琅满目,呈现出锡雕特有的魅力。


  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的第一只“木鸢”,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风筝材质,“竹鸢”轻且飞得更高,并且此技艺逐渐流传于民间,成为一种高雅的娱乐形式。当年成千上万的民夫在深山里修筑齐长城,一修就是几年、几十年,他们强烈的思家之情寄于风中的云,天上的鸟儿。忽一日,他们看到了鲁国那边天上的“木鸟”,一根线牵引着它在天上长时间飞而不落,看后心情大悦,干起活来也来了精神。齐国督造官将此事禀报,得到齐长城总督的认同,遂从鲁国请来民间扎制“竹鸢”的人。后来,修筑齐长城的民夫,在繁重的劳动中,可以看到天上的“竹鸢”,干劲倍增,施工进度提升。


  现在的潍坊风筝集扎、糊、绘、放“四艺”于一体,潍坊成了鸢都。目前世界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风筝都产自潍坊。


  “长城之父”的故事五味杂陈,让人在悲喜交集中感受到山东文化的博大,这也是一根连接古今的文化“风筝线”。


  齐鲁画卷勾连海岱


  我曾几次徒步齐长城,印象最深的是4年11月的“齐长城徒步考察采访活动”,沿着齐长城从济南到青岛走了16天,徒步中感受到齐长城的浩大,也为齐长城的损坏而惋惜。当时,同行的张华松怅然叹息道:“齐长城的损坏除了风雨剥蚀、地震滑坡、山洪冲刷等自然因素和历代战争的破坏外,长城沿线的人从夯土长城上取土垫院、垫猪圈;拆毁石砌长城铺路、建房、垒堤堰、田堰;拦腰截断长城,修路或者开矿;掀倒长城石,捉土鳖蝎子;刨掉夯土长城上的荆棘根块,用来做根雕材料或燃料等等,也让齐长城千疮百孔。”


  尽管如此,齐长城的骨骼还在,记忆还在,灵*还在。这是一条文化线、一条血脉线,对于山东人而言弥足珍贵。


  让人欣慰的是,山东依托齐长城世界遗产廊道和沿线文旅资源,以齐长城遗址为重要节点,在突出遗产保护展示的同时,深入挖掘齐长城文化内涵,打造齐长城乡村旅游带,助力乡村振兴。的确,十几年后再走齐长城,已感受到它在“保护+旅游”中已渐渐“复活”,勾连海岱的齐鲁画卷已经展开。


  还是置身景中,感受一下“长城之父”的杰作——


  青岛景点众多,倘若来到齐长城入海处,会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景致。珠山国家森林公园群峰叠翠,集奇险秀幽于一体,素有“东崂西珠,双珠嵌云”之说。园内有齐长城西峰关段,在古长城上看山观水,历史与现实在这里碰撞,从时空领悟另一种愉悦与悠然。


  再到齐长城入海处的烽火台,向东南方向可看到胶州湾的*岛、薛家岛及其环绕的辽阔海面、港口和滩涂;向西北方向,可望及小珠山,*岛新城。在此小憩,发怀古幽情,叹沧桑巨变,别感惬意。站在烽火台上,东望大海,烟波浩渺,心旷神怡。


  位居莱芜、章丘、博山交界处的齐长城风门道关,当地人称之为“黑风口”。因该地是山体垭口,即使好天气,风门道关也是风啸不止,如遇天气变化,更是飞沙走石、乌云遮日,让人瞬间感悟到,历史长河中的风门道关曾是怎样的波谲云诡。


  从这块诡异之地往西3公里是莱芜的卧云铺景区。进得景区,但见古今民居均为石头垒砌而成,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就像步入一座神秘的石头城堡。城堡里遍地是泉眼,汇聚成河、溪,从房前房后、连廊小桥、青石板路边淙淙流淌,让人恍如步入江南水乡。村中老者说,这里地势高,常被云雾覆盖,人躺在床上,就像枕云而眠,由此得名卧云铺。


  风门道关往南1.5公里的莱芜逯家岭村离云彩更近。这个“悬崖上的村庄”海拔米。走在村中,长空湛蓝,山风猎猎,鸟声不绝。石头房子四合院、古树古井石板路,又让人感受到村落的沧桑。随便走进一户人家,坐在家里就可看到窗外五彩斑斓的山间好景。当地人说,这里也是“云彩的家”,每逢大雨过后,山间云雾缭绕,缥缈虚幻,抬头是云,脚下是云,村里弥漫着云,从窗口伸出手,就能抓到一片云彩呢。悠然地在村里转悠,恍如置身天外。


  海拔多米的翦云山在肥城市潮泉镇,山不算高但有双峰,如同一把剪刀,剪裁着流云行雾。齐长城遗迹在眼前延伸,长城怀里的*巢寨、擂鼓台、将*墓、跑马岭、风动石等各有千秋。齐长城是块“金字招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人气旺了,又打造樱桃园、柿子谷、梨树湾、槐花谷、燕峪沟、夹子峪,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好去处。


  有长城遗址的地方,往往是高山密林。泰山云顶地处泰山东麓,森林覆盖率高,有天然氧吧之称。这里有古长城遗址、云顶草原、天然氧浴场、松林巷、三界碑、情侣岛、碧霞行宫等景点。泰山云顶海拔米,有万亩山顶草原,如此平坦开阔的山顶草原十分少见。山顶草原之上的三界碑是济南、泰安、莱芜三地的交界点,游客在这里移步间可达三地,手扶三界碑体验一手握三地的感觉。还有,山间牧场沿山势绵延十余里,牛羊成群,牧笛声声,让人流连。


  济南七星台风景区是章丘、历城、泰安、莱芜四地交界处,因“七峰竞秀,势若北斗”而得名。齐长城自七星台的四角城,沿着大高尖山、南天门到达梯子山。盛夏时节来到这里,松涛阵阵、凉风习习,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这里还有历史上兵圣孙武的演兵场,三国时期曹操修建的品官阁,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纵马扬鞭的拦马摇等众多遗迹,寻古探幽,其喜洋洋者矣。


  ………


  “遥连泰岱盘坤轴,横锁青齐到海门”,景景相连相牵,将*河、泰山、*海连成一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景线。


  “长城之父”是山东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如果有一天,横卧于岱青海蓝间的“长城之父”真正“站”起来,它将是世界东方最古老、伟岸的巨人。

来源:大众日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复活齐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