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光山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神光山,海拔米,山高米,山上林木参天,曲径通幽,古迹甚丰,为历代文人墨客畅游之地。每年重阳节赴神光山登高、祭祀、赛神会等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岁月推移,朝代更迭,原有的寺庙亭塔经受风雨侵蚀而废坏。八十年代,山南的墨池及石古大王、白沙大王、三山大王等庙坛,或经修葺,或经重建,均复原如初。神光寺及其它古迹仅剩遗址。年,泰籍华人、泰国"龙福寺"住持彰慈大师石善光倡议并为首募建神光寺,现已竣工开放。
原有“南山”、“挂榜山”、“铁旗峰”之称,后相传宋天禧年间邑人罗孟郊(宋天圣八年探花,官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梦山神降五彩祥光助读,遂改为“神光山”。
景区有:神光寺、祖师殿、墨池寺、石古大王、望兴亭、电视发射塔、慈母亭、白沙大王、三山大王、李振将*纪念亭。是理想的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的游览场所。
神光寺:原名“曹源寺”,佛教临济宗横山堂支流发祥地(开山祖师牧原和尚,俗名何南凤,石马人)。神光寺建于北宋即公元一零五八年,一九五八年被毁,一九八七年按泰式寺庙建筑风格重新修建。
新神光寺占地面积八千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内设有伍百罗汉,四周墙上还有释加牟尼成佛的如来磁画,十分华丽壮观。
墨池与探花书院:在神光山东边的山坳里的墨池寺边有口石泉,泉水自石间涌出,长流不息,泉水清澈纯净而无杂质,水味甘甜。据明朝所编正德兴宁志记载,宋学士罗孟郊少年读书于此,常在泉边临池习书,洗砚池中,水尽墨色,因而得名墨池。罗孟郊刻苦攻读高中探花,封为学士。后人为纪念他并激励后辈,在墨池边旁建一探花祠,后改为探花书院。
墨池寺:在墨池和探花书院边有一古老的寺庙--墨池寺。墨池寺中有广东最大的千手千眼观音佛像和去年落成的大雄宝殿内的五百罗汉雕像。二处佛像的雕塑栩栩如生,雄伟壮观,每日游客洛泽不断。
传说典故传说神光山原名挂榜山,相传北宋末年罗孟郊结庐读书于山下,自得神助之光照明,后孟郊登进士榜,高中探花。旧县志记载县八景之一“神光夜气”亦源于此传说,神光山也因此而得名。
摩崖题刻祖师殿寺内陈列清代客家三大诗人书法家胡曦的书法石刻,“灵云时至”、“敬特征描述静”、“怀贡”等。“读书堂”石刻。
墨池寺池旁有明万历年间,县令陈应荐手书“墨池”碑刻一块。背面刻“宋罗学士特征描述洗砚处世哲字”。
相关人物罗孟郊(—年),字耕甫,号休休,广东循州府兴宁县刁坊镇罗坝村人。罗孟郊早年丧父,侍母孝顺。少时家贫却聪颖好学,精通经史,曾读书神光山下,留有墨池,后人建探花祠纪念。北宋宣和五年(年)考中举人。宣和六年(年)考中进士,为一榜第三名探花,始就太学博士职,后累官至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掌制诰。曾写下《京中怀归》,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一自题名后,思归何日归。虽然着宫锦,不及无斑衣。故里桑榆晚,他乡雨雪霏。庭前停玉轸,目送雁南飞。”
罗孟郊“神光映读”的传说为后人所推崇,历代文人墨客也写了许多诗歌来传颂罗孟郊刻苦读书的精神,寄托对家乡美好山川的情怀,其中最为有名的属祝枝山的《游神光山》:
出郭西南五里强,翰林留得读书堂。
漫漫古岫云烟薄,寂寂闲坡草树荒。
数点远村钩望目,一间空殿锁斜阳。
山灵我为乡人问,会许何年更有光?
何南凤,明末兴宁籍举人,字道见,出家名觉从,号知非,又号雷山、半僧先生、讱堂老人、牧原和尚、跛者道人。他一生游历四方,曾住持平远文殊、龙川石岭、兴宁曹源等72个寺庙,是佛教“横山堂”派创始人,他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思想,在粤东、赣南、闽西一带以及东南亚都有传播。明朝崇祯初年,“牧原和尚”曾重修神光寺,并在神光寺住持几年,徒弟颇众,在神光寺,面对着秀丽的家乡美景,他写下了《宿神光山》:
两年病骨寄招提,方补名山七字诗。
北嶂摩天瞻帝极,西峰拔地护神居。
万家烟火城临水,几处园林月到池。
莫问神光往日事,盈眸物色静中移。
清朝顺治初年,他在神光山下的曹源寺任住持,研读古代经典和文学,写了不少律诗,并为纪念圆通禅师修了一座塔。塔修好后,他写了一首律诗,题为《戊子再住神光》:
青山绿树透神光,多少游人堕渺茫。
几度挂瓢图远况,这回凭几梦幽香。
闲名未谢遗身累,往事全忘得趣长。
何必赵州年百二,但知住处免奔忙。
两首诗充分体现了何南凤对神光山的眷恋之情。清顺治八年(年),何南凤去世后,其门徒将其头发、指甲、法器等葬于曹源寺的牧原塔内。
来源:综合百度百科、兴宁市旅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