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中,中西美术相互碰撞,现代与传统相互作用,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由此衍生出多种艺术形态。笔墨当随时代,20世纪艺坛巨匠迭出,他们不断探索传承与革新的种种途径,其笔下的“溯源”与“求变”构成了一幅幅此起彼伏而感人至深的历史画卷并影响至今。念此,本季春拍“大美——近现代书画珍品之夜”特呈傅抱石、关山月、潘天寿、陆俨少、钱松嵒、*胄等巨匠杰构,希冀于此回顾20世纪艺坛之曙色,诚希垂注。
01
傅抱石是20世纪承传与变革中国画的代表,其艺术与学术生涯横跨民国、新中国两个新旧更替的时期,见证了传统文人画在四方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双重环境中如何进行文化观念现实性转换的艰难过程。傅氏一生既具备了学者的宽博与严谨,又充满着艺术家的激情与豪迈,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篇章和深远的影响。
Lot
傅抱石听泉图
立轴设色纸本
年作
×32.5cm
出版:
《近代十大名家书画选》P98,台北长流画廊,年4月。
华艺国际(北京)春季拍卖会拍品
据沈左尧回忆,“壬午画展”时,常常一幅画有多人重订的情况,傅抱石只好一一满足。然而这些“重订”作品,仅构图基本相似,幅幅不同,从中可见其胸中丘壑之富。“听泉”便是傅抱石画山水的经典性画题,也称“日日凭栏洗耳听”“不辨泉声抑雨声”,有时则题“虹飞千尺走雷霆”,自四十年代始创作无数。或遣兴,或应酬,疾笔挥洒,发人意兴,忘乎所以,精品力作迭出。画是无言诗,傅抱石公有一类构写前人诗,将诗境入画之作,此《听泉图》存此风貌。
傅抱石《听泉图》局部
此帧《听泉图》笔墨肆意飞动,酣畅淋漓,以散锋乱笔披拂而下,交织错落,为光怪纷乱的线条赋予了某种韵律感,亦使山体更富立体感。画面中,远景壁立千仞,云气缭绕,以奔放之笔一气呵成,雄壮之势跃然纸上。
傅抱石《听泉图》局部
近景画古松巨柏,树荫下筑楼阁草亭,有白衣高士凭栏,清谈干云。林木浓墨点染勾勒,墨气浑润,同巨石与后山壁之空灵疏俊形成对比,营造出临水雾氤氲之感。年,傅抱石锤炼上古题材已炉火纯青,图中高士虽为点景,却表现怀古、托古之习尚,深化主题,为山川之景致赋予人文之境界,令次做有气质出尘、不可言状妙。
Lot
傅抱石太华山秋游图
立轴设色纸本?
年作
87×45cm
注:陈风子题签。霍宗杰珍藏。
出版:
1.《吴昌硕、齐白石、傅抱石——三石书画选集》,P66,台湾国泰美术馆,年。
2.《中国当代六大名家书画集》(二),P18,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年。
3.《傅抱石全集》(第四卷)P52-53,广西美术出版社,年。
4.《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当代书画卷·三》P,图版,故宫出版社,年。
著录:
1.《傅抱石年谱》P,叶宗镐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2.《傅抱石年谱(增订本)》P-,叶宗镐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年。
华艺国际(北京)春季拍卖会拍品
傅抱石毕生追求描绘真山真水,金刚坡时期着力再现蜀地迷蒙缥缈的自然景观,年后随着写生机会增加,他于作品中注入了更多生活气息。在他年写给朋友的一封名为《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信中,明确指出了新时代的创作目标:“由于时代变了,生活也跟着变了,通过新的生活感受,不能不要求在原有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之上,大胆地赋以新的生命,大胆地寻找新的形势技法,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地表达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歌颂与热爱。换句话,就是不能不要求‘变’。”
傅抱石《太华山秋游图》局部
综观年之后傅抱石经典的山水画题材:华山、西陵峡、镜泊湖……无一不是从写生中来,而随着《待细把江山图画》这一新时期扛鼎之作的问世,华山也成为他至为钟爱、成熟的画题之一。
傅抱石《太华山秋游图》局部
《太华山秋游图》作于年9月,画家取西峰入画,将“华山一条路”的陡峭显露无疑,上端秀丽险绝的西峰烟雾缭绕、直入云霄。画家取擅长之散锋擦染之法,敷以深沉色调,亟见山体之厚重感,赭墨交融,在看似不经意间生动地再现了山体的光感,而恰到好处的留白,又使得通幅气息流转,毫无滞重闭塞之感。画面云气笔触轻灵,与山体上渐变的赭色、莹润的墨色构成对比,亦富巧思,足见傅抱石之经意与笔下功夫。
Lot
傅抱石玄武湖初春
镜片设色纸本
42×50cm
注:关山月补题款。题跋:此图系傅抱石笔,戊辰端午于羊城,漠阳关山月拜观。钤印:关、山月
出版:
《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周年?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集》附录号,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年11月。
展览:
“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周年?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展”,江苏美术馆,年12月9日-14日。
华艺国际(北京)春季拍卖会拍品
50年代,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倡导山水写生,开始了改造旧美术的第一次运动,山水画家都希望通过写生完成对旧山水画的改造,傅抱石亦在此时加入到时代的艺术潮流中,着意改进传统山水画技法,从实验中反映新生活的内容。
傅抱石《玄武湖初春》局部
寓居南京20余年的傅抱石对玄武湖情有独钟,玄武湖小景在其多次写生实践中总结升华,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画面具有文人画的古旧研雅,却并不清高自许,而是在淡雅清逸的诗思中表达出新时代的开朗乐观。其破古立新的精神在此时可见端倪,并在尔后驿马频仍的国内外旅行写生后得到大刀阔斧的改进。
根据宋文治的回忆,傅抱石一生用墨多于用色,山石树荫的颜色都要用墨,故他的作品看起来分量重,韵味足,非常耐看。图中所见,乍暖还寒时候,玄武湖洲畔诺那塔和喇嘛庙绿树掩映,香火鼎盛,游人如织。
傅抱石《玄武湖初春》局部
岩边柳树绿影婆娑,一笔带过。湖面游船散落,岸上行人往来,融融游春气象。形制古朴的诺那塔与水中古塔遥相呼应,近景苍绿的松柏与始发新枝的柳荫互为对照,以水墨清香营造出“暖风浑酒色,晴日畅琴弦”,“嫩云轻似絮,新草细如毛”的春意阑珊。
傅抱石《玄武湖初春》局部:关山月题款
本幅由关山月先生在多年以后补款。两位先生同样注意提炼生活意象,注重艺术体验,并且志趣相投,在早年有多次合作的机会。年初傅抱石与关山月共同承担为人民大会堂正厅创作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的任务,这次前无古人的宏大制作,使得二位大师扬名海内外,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年6月至9月,二人又同被委派至东北长春、吉林、延边、哈尔滨、镜泊湖、沈阳、抚顺、大连、长白山等地写生作画。后来还为此行举行画展,并出版《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画选》(辽宁美术出版社,年)。可以说,对于傅抱石作品的笔法墨气,关山月是了如指掌的,经其断为真迹,当引为本幅作品确凿无疑之证据。
02
作为岭南画派的又一座高峰,关山月在画法上沿袭了高剑父中西合用之法,而在直面现实、深入生活的画面立意上,则向前迈出了更为深刻的一步。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关山月秉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创作实践之中。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