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教育报》年8月26日刊登了陇东学院院长许尔忠的署名文章《根植*土大塬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文章从文化根脉红色基因,大塬学府地方精*,赤诚为业笃志复兴三个方面,紧密围绕学校内涵式发展实践,就扎根西部老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进行了阐述。现予转载,以飨读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有一个奇特的高原——*土高原,除少数石质山地外,被一望无际的*土覆盖。其中,甘肃省庆阳市的董志塬,*土最厚达米以上,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沉积最厚、保存最完整的*土大塬,被誉为“天下*土第一塬”。陇东学院就坐落在这片*土大塬上。
文化根脉红色基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唯地理而存在,更因文化而存在,文化的传承创新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真正血脉。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有变迁而没有中断,有兴衰而没有绝亡,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文化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活的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久不衰的制胜法宝。
*土大塬是人类最早的生息地之一。年,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在庆阳市赵家岔发现了中国出土的第一件旧石器,距今约1.8万年。两个月后,他又发现了两枚石英岩石片,距今约10万年。自此,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余处,大部分集中在*土高原,尤以陇东居多。这说明,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土大塬繁衍生息,由此可以推定,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之一。
*土大塬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庆阳市西峰区的南佐遗址距今多年,中间有一座极其恢弘的大型建筑,面积达到了平方米,还出土了陶器残片、石斧、石刀、纺轮,发现了野生及人工培植的稻子。人们不禁要问,多年前,究竟是什么部族有能力建造如此规模的城池?又是谁统治这些城池并开启人类农耕文明?一系列考古发现,使学者们有理由相信,传说中的炎、*部落就肇始于中国西北部的*土大塬。而且,在今天庆阳市正宁县的五顷塬乡境内,有一座圜丘一样的山峰,据史学家考证,它就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帝的坟冢。这也说明,*土大塬就是*帝部族生活过的重要地方。
*土大塬是中华文化的肇始地之一。距离南佐遗址不远的青龙嘴,是中华民族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生岐伯的诞生地。*帝尊岐伯为师,与岐伯一起论医问道,成就了《*帝内经》。今天,位于庆城县的岐伯庙依然是中医学界朝圣的地方。《*帝内经》尽管最终成书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但在岐*时代已经基本成形。它不仅是一部医学书籍,更是一本阐述人生哲理的书籍,其中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辩证统一等思想一脉相传至今,中华文化就肇始于此。
*土大塬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周人的始祖姬弃,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农耕技艺,被帝尧拜为农师,后世喻他为神话中的农神——后稷。后稷之子不窋承袭父职,率部族到了庆阳一带,不但执着农耕,而且“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不窋死后就葬于庆城东山,被称为“天下周祖第一陵”。后来,不窋之孙公刘又在庆阳宁县的庙嘴坪修建了自己的都城,《诗经·大雅》对公刘一生的功绩歌之咏之,极为赞叹。数代之后,周人横空出世,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朝代能如周王朝一样屹立余年。自不窋在*土大塬修其训典后,周公又对训典进行整理和发展,形成《周礼》,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中华文明由此展开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土大塬孕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红色基因。庆阳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年,王孝锡在庆阳宁县太昌建立了甘肃第一个农村*支部。年,刘志丹在庆阳合水创建了甘肃第一支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在庆阳华池南梁建立了西北地区第一个红色*权——陕甘边区苏维埃*府,形成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长征中的*中央和红*提供了落脚点,是八路*三大主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共中央抽调中央教导师部分干部,于年7月在庆城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陇东特别区委员会”,简称“陇东特委”,庆阳成为延安革命指挥中心的西南大门,是现代经济特区的雏形。年3月,毛泽东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权“三三制”原则,庆阳在当时成为“三三制”*体实践的首选地区之一,这是中国共产*民主制度的最早实践模式。年3月,马锡五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他审理案件注重调查研究,倾听民意,并在田间、村头公开调停处理,被誉为“马锡五审判方式”,这是我国司法实践的重要财富。
毫无疑问,雄浑苍茫的*土大塬在孕育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具有根脉意义,在孕育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过程中具有基因意义。炎*生息、周道发展,正是从这里扎下深厚的根系,才逐鹿中原,演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红色革命、红*长征,正是由于这里唯一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才提供了落脚地并进而挺进全国,走向新中国。这里保存着具有源头意义的中国文化和红色基因。然而,就是这里,在中华文明的中心东移之后,变得相对沉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变成了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这里更应该同全国一道振兴。
大塬学府地方精*
蔡元培曾说:“一个地方若是没有大学,把有学问的人团聚在一处,一面研究高等学术,一面推行教育事业,永没有发展教育的希望。”贺麟也说:“*府尊重学术,就是培养国家的元气,学者自己尊重学术,就是小之尊重个人的人格,大之培养天下的命脉。”一个地方建立大学,就是建立地方的灯塔,推进大学建设,就是培植地方的根脉。在揭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的历史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具有中华文明源头意义的*土大源绝不应没有大学。正是基于此,陇东学院继*土大源悠久的历史文化禀赋,承*土大源深厚的红色文化传统,顺国家改革开放强劲的东风,于年应运而生。这块土地有种神奇的力量,从年建校至今,就像当年不窋、公刘在这里奠定基业,刘志丹、习仲勋在这里创建革命根据地一样,坚毅执着,绝处逢生,走过了以师范为基、以应用为本、以特优为要三步曲,犹如涓涓细流,不断发展壮大。
以师范为基,化育地方人文。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拨乱反正,*中央及时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教育的春天。甘肃省和全国一道,把重点放在兴办师范教育上。年12月28日,经教育部门批准,陇东学院的前身庆阳师范专科学校在*土大塬上诞生了。无校址,借用原庆阳师范的校址,无教师,在全区选调有资格的最优秀的教师,无设备,原庆阳师范的设备就是最基本的设备。学校开办第一年,教师只有53名,学生名。但40年来,陇东学院以初中教师培养为中心,以小学、幼儿园和高中教师培养为两翼,以教师进修、培训为补充,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分吸收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大踏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探索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质量节节攀升。现已建立起了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相对应的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理论+技能训练+见习实习”的培养模式,为陇东地区培养了5万多名各级各类教师,撑起了*土大塬义务教育的蓝天,被誉为“陇东地区教师的摇篮”。陇东学院犹如大源精*,培养的人才,层层传播扩张,分化到各级各类学校,渗入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发挥着持久而深远的化育地方人文血脉的巨大作用。
以应用为本,助力地方振兴。“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年,我国又迎来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高潮,庆阳师专正直20岁青春,羽翼丰满,朝气蓬勃,放眼*土大塬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整合教育资源,归入庆阳师范培养幼教小教师资功能,并入庆阳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所,积极向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拓展,全面筹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综合应用型大学。3年4月16日,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陇东学院,后又整体并入庆阳卫生学校。学校坚定“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制定了“面向需求,优化结构,加快转型,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以“五个面向”为引领,建立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面向基础教育,提升教师教育优势;面向现代工业,大力发展工科专业;面向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生物农林专业;面向现代服务,适度发展应用文理专业;面向基层医疗卫生,积极发展医学类专业,扎扎实实“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又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一所现代新型大学在*土大塬拔起,校园占地面积多亩,教职工多人,招生专业62个,在校学生多人,校园建设、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相得益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同向发力,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陇东学院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每年余名毕业生注入各行各业,每年培训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员余人,每年形成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项目余项。扎根地方办大学,大学就充满了活力,具有广阔的前景,协同大学发展地方,地方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可以得到丰富的智库滋养。
以特优为要,逐梦地方小康。年,国家教育部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走向内涵提升新阶段。陇东学院顺应这一大势,以强化特色、突出优势为根本出发点,开始迈入上台阶上水平的新阶段。学校全面梳理办学历史和办学现状,制定了《陇东学院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坚决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全校开展思想大讨论,制定《陇东学院转型发展方案》,明晰办好应用型大学的十大任务: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灵活多样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牢固树立以应用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校地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实习平台与基地;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全面推动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运用,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聘”结合的应用技术型教学团队;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有效对接,创造条件开展专业研究生教育,为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发展、终身学习提供支持;融合地方和学校优势资源,打造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办学特色;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多方参与的应用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制定《陇东学院特色发展方案》,着力打造6大基地:打造陇东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打造陇东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打造陇东绿色农产品研发和人才培训基地;打造陇东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打造陇东医疗卫生和保健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打造陇东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陇东学院筑梦地方小康,在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不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且办学优势与特色快步提升,南梁精神及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研究日渐成为省内外研究中心,底蕴深厚的陇东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卓著,旱作农业育种与技术成为陇东农业发展的基石,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蕴含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塬学府的作用日益凸显。
赤诚为业笃志复兴
*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描绘了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也吹响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把教育的地位、作用和使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向新的时代,立足*土大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赤诚为业,笃志复兴,建设高水平地方大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立于时代前沿办大学。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不论是洪堡开辟的教学+科研的现代大学新模式,还是纽曼力主的大学是高级学问的研习所,以及威斯康星大学创设的服务地方的新理念,对大学都有一个基本的预设,即必须立于时代前沿办大学,否则就会失去大学的属性和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使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任何一所大学都必须立于时代潮头逐浪发展,否则稍一懈怠就会严重落伍。地方大学更是如此,特别是处于落后地区的大学,只有立于时代前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才能超越落后地区诸多局限,以大学为轴心,营造教育、科技、文化等高级智库,集成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以前沿拉动后进,以引领推动服务,以创新促进复兴。唯其如此,才不失在落后地区办大学的意义,才能发挥在落后地方办大学的作用,才可以成为引领地方向前发展的前沿阵地。因此,进入新时代,陇东学院的办学使命就是,扎根中华文明之源的*土大塬,建设立于时代前沿的陇东大学;根本任务就是,立于时代前沿,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实力和水平;最大的办学愿景就是,建成高水平地方大学,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着眼区域融合建智库。大学是典型的智库,大学的意义就在于把智力资源集成起来,发生“核聚变”,产生强大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作用越明显。立足地方办大学就是要实现大学与地方的高度融合,使大学成为地方的智力资源中心,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因此,陇东学院植根*土大塬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着力点就是,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校内校外资源,把学校建成*土大塬的智库,自觉承担起复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建成*土大塬教育中心,引领和服务地方教育发展;建成*土大塬科技中心,引领和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建成*土大塬文化中心,引领和服务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建成*土大塬大健康中心,引领和服务地方健康事业发展;建成*土大塬大数据中心,引领和服务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建成*土大塬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引领和服务地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既是陇东学院扩大办学空间、提升办学水平的根本道路,又是支撑陇东学院与地方一同振兴的四梁八柱。
坚持内涵发展提质量。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入新时代,对标“一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是每一所大学的生存之路、生命之路,也是每一所大学的发展之路、复兴之路。放眼长远,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振兴,陇东学院内涵建设的突破口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抓学科建设龙头。大学的核心要素就是学科、学术、学者、学生,离开学科,就像大楼离开基地一样,有多厚实的学科,就能撑起多高的学术大厦,也才能培养多优秀的学者和学生。学科建设就是大学内涵提升的龙头,起基础和引领作用。陇东学院审视新时代*土大塬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结合学校的办学优势,着力打造教育、工程、农业经济和现代服务四大学科专业群,集合优势,突显特色,做精做强,增强内生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形成高峰,带动学校上台阶、上水平。二是抓人才队伍关键。人才是大学最宝贵的财富,是衡量大学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标尺,是大学最富活力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陇东学院以实施教师队伍“博士化”工程为主导,积极融入全国高层次大学圈,融入最近的西安大学群,寻找比较适合的二级学院和学科专业,建立人才深度融合、交流合作的关系,一方面柔性引进高层次学者,建立教学科研梯队,驻校带动提高,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深入高水平大学跟随导师研习进修,攻读学位,攻关学术。同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采取一切措施,“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三是抓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所做的三项基础性工作之一,就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处于全局性、基础性地位。陇东学院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家国情怀、有时代担当、有过硬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建立具有校本特色和质量保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本科标准+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框架体系。本科标准就是坚持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核心是抓好核心课程的教学与质量;职业能力就是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就是坚持创新创业办学导向,核心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所有人才培养工作围绕这三方面来安排,在学生身上发生这三方面的教育力。建立“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人文情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人文素质,核心是价值观塑造;科学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正确的科学方法和专业的科研能力,核心是提高专业水平;工匠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益的职业能力和专注的职业品质,核心是培植精湛的专业技能。所有教学工作围绕这三方面来布局,在学生身上发生这三方面的交集,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就是融通教育和产业两个领域,核心是学科专业链有效对接社会产业链;校企合作就是每个专业找到适合的企业,核心是校企合作设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协同育人就是校企双方共同创造条件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核心是校企双主体、双阵地、双过程育人。所有教学过程要按照这三方面来设计,在学生身上发生这三方面的影响力。
编辑/张涛
审核/魏棋林王震宇
责编/王飞
主办/*委宣传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