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巴邑贾氏烟花韦存珠
TUhjnbcbe - 2021/3/29 12:25:00
巴邑贾氏烟花韦存珠一.不是传说巴邑村古称巴邑镇,位于渭南城东北三十里。巴邑村生产巴邑烟花,巴邑烟花不知起源于何氏何时。巴邑贾氏烟花独树一帜,在老人们的记忆里清末民初已有小作坊生产。主要是贾氏一家人。在农闲时的冬季和一些传统节日之前制作一些叫做“芝麻花”、大小鞭炮、“三眼枪”、“花筒子”、“起火”、“星筒”之类,销售在巴邑周围的十里八村。有时也出门做一些大一点的活,比如一些有钱的人家或村社的庆典活动,那就是要求比较高的工艺了,是真正的巴邑烟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革,其传承人和制作人也与时俱进,对巴邑贾氏烟花的制作工艺不断更新改造提高,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巴邑贾氏烟花的制作已达高峰,以致在春节期间渭南城里城外,渭河南北两岸广大农村乡镇,都在销售巴邑的烟花爆竹。当时的巴邑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能生产叫“二踢脚”的炮竹。他们要将一冬天生产的“二踢脚”在正月十五以前销售完。那几年,从大年二十九下午,一直到大年初一上午,巴邑村的鞭炮声一旦响起来,整整两天两夜就没间断过。正月十五元宵节,不等太阳落下,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燃放“花筒子”或“起火”。孩子们追来撵去,争相观看着,叫喊着,谁家的“花筒子”花儿繁,花儿明亮,谁家的“起火”射得高。“花筒子”喷发出的明亮花火,“起火”射向天空高处的闪光此起彼伏,巴邑村已映衬在花火的海洋里了。就说平时吧,巴邑村的男孩子很少有不会自己配置火药的。他们都知道火药的基本配方是:“一硝二磺三木炭”。他们往往在人家的老砖墙根下用小刀刮下一些泛起的白白的粉末,那里有火硝的成分。他们会把棉花杆点燃起来,又不等燃尽就用土将其埋灭,然后又取出来就得到了木炭。再搞一些硫磺,这样火硝、硫磺、木炭都有了。然后,分别将这三种原料碾成粉末,再按一份火硝,两份硫磺,三份木炭放在一起搅拌均匀,就成了“火药”。孩子们自制的火药虽然质量低劣,但还是能慢慢燃烧的。可以自己卷制一个筷子粗细长短的纸筒,装填上自己制作的火药,点燃起来很像大人们制作的“芝麻花”。听起来似乎有点好笑,却也是事实。二.贾氏继承研发巴邑贾氏烟花的传承发展,与贾氏烟花传人贾乾钊和贾百灵父子的继承发展和推广当然是分不开的。贾乾钊(---),自幼精明伶俐,聪颖好学,善于交接;身材不高,精干利落。进过私塾,读过诗经;练过拳脚,有一些功夫;抬腿小八子,行走一溜风。二目有神,心胸宽阔;怀揣理想好强胜,办事干净又洒脱;大事小事沉着应对,一生处事不慌不惧。其父就是制作烟花的行家里手,本应传授技艺给儿子的,只因只有贾乾钊一子,而制作烟花又是极其危险的活儿,殷实家庭是绝不允许他学这门手艺的。于是,让他学了瓦工也算是一门谋生的技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作为热血青年他参加了地方民团,出潼关奔赴抗日前线,抬担架转移伤员,为民族解放出力流汗。也是他该与烟花制作有缘,抗战胜利后,在一次修缮自家房屋的时候,无意发现墙缝有其父收藏的烟花制作秘方。于是,不断研修,不断实践,加之幼时的耳濡目染,对其父的烟花制作技艺很快掌握。据传,新中国建立以前,贾乾钊在给其父过三周纪念时,因念其父终生喜爱制作烟花,他便以烟花演示的方式以告慰其父在天之灵。那天下午巴邑村及周围十数里村子的人们大都赶来看热闹,太阳刚偏西贾乾钊家所在的巴邑村东西主村道就挤满了人。由于传言说是临潼有强人要来打劫,太阳刚落就点燃起了烟花。烟花绽放时有很多人还没走到巴邑村,因没能看到烟花而遗憾多年。有人说当时看热闹的民众不下万人,巴邑贾氏烟花因此也名噪一时。三.从传播到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巴邑贾氏烟花还只是贾乾钊等两三家人,农闲的冬天偷偷地在自己家里制作一些。等到春节期间,拿到外乡镇村庄去卖,当然啦,只是制作一些“芝麻花”,“大小鞭炮”,“花筒子”,“起火”,“星筒”等一些比较简单的烟花之类。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巴邑贾氏烟花已发展的是小有名气了。它以黑火药为主要原料,*色炸药作为辅助。黑火药在“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基本比例下进行小的调整,产生出“发射药”和“爆破药”。然后,在这两大类火药中根据需要分别加入铁屑、铜粉、铝粉、镁粉等燃放时就可以按预定喷发或放射出不同的色彩和光芒。不过这是比较复杂的工艺制作,只有贾乾钊和几家人能生产制作,其他人是不可能制作出来的。当时,巴邑七年制学校在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时,也发挥了本村在烟花方面的优势,制造了“土地雷”。在当时的故市公社各学校“五七”指示成果展示会上,巴邑七年制学校制作的“土地雷”一举爆炸成功,名声远扬。作为贾氏烟花的传承人,贾乾钊总想把烟花制作和燃放这门技艺,传授给巴邑村喜爱烟花制作燃放的人们。使巴邑村的烟花像人们传说中的那样振兴起来,能够为村民造福。七十年代后期,巴邑村在贾乾钊的建议下成立了以烟花爆竹制作为主的“炮火局”,属于大队企业。年过六十的贾乾钊任烟花制作的总计师。“炮火局”有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共二十多人。当时的主要产品有“大小鞭炮”、“花筒子”、“起火”和“星筒”等,同时也承接各地庆典活动燃放烟花的活。眼看着心中的愿望一步步地实现,老先生显得格外的精神和兴奋,恨不得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烟花制作燃放技艺,全都展示出来。四.首次绽放名声远扬“炮火局”成立不久,首先在巴邑村燃放第一场烟花,以庆祝开业大吉。当这一消息刚公开,巴邑村民就很快告知他们的亲戚朋友,请他们前来观看。燃放烟花的那天早上,巴邑村就热闹起来了。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相互传达着最新的消息。许多人骑上自行车,去外村接他们的亲戚。中午,巴邑村子里就来了许多外村人,围着布置烟花的人们看热闹。当时,最忙的就是贾乾钊老先生了,他指挥人们先栽好燃放烟花的杆子。杆子之间的距离三五十米不等,可因地形环境而定。然后把做好的烟花分别捆绑在杆子的顶端,每一杆火的名称都标在上面,它们或是被折叠或是被包裹,在点燃之前是看不见任何内容的。杆与杆之间依次用火线绳子连接起来,一个指头粗细有六七公分长的竹筒套在火线绳子上可以来回滑动的。竹筒上捆绑两个并在一起的“起火”,不过,它们是一反一正发射的方向是相反的,这就是“马子”。一个先燃起来带着另一“起火”和竹筒沿着火线绳子向着下一杆火的方向冲去,它的头部有一根导火线与另一个反向的“起火”相连。火线绳子两头分别穿过一个十多公分见方,大约两公分厚的小木板,小木板是捆绑在杆子上的。小木板面对着上一杆火,它的外面有个指头弹大的小坑,装填满引燃的火药,然后用纸糊盖起来。而这杆火的导火线的一端就埋在这用纸糊盖的火药里面。导火线中间又与一串小鞭炮的导火线相连。这样,当“起火”发射过来将纸撞破的同时“起火”将要燃尽时两头都喷出火来,将小坑里面的火药和另一个“起火”同时燃起。这杆火的导火线先引燃小鞭炮,以示观众赶快离开,不要围观太近,以免造成伤害;紧随其后这杆火也就啪的一声燃着了。与此同时,刚燃起的“起火”带着燃过的“起火”筒和竹筒冲向上一杆火,回来报告下一杆火已点着。当一杆火燃烧过半时,连着传向下一杆火的“马子”上的导火线也就由这杆正燃烧的烟花火点燃,冲向下一杆去。就这样,一杆火连着一杆火,十杆八杆火,二十杆三十杆火也就依次传递下去。可见,烟花组装布置可是一件非常重要而严谨的事情,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为防止意外,布置检查完好以后,还要有专人看护。经过一番紧张有序的忙碌,一切准备就绪。这时,太阳已落山。人们挤来挤去,相互议论猜测,谈论着烟花燃起的美景。不知谁喊了一声:“快看,开始啦﹗”首先,在大队部门前的广场上响起的是十二杆“三眼枪”,“噔---噔、噔”,“噔---噔、噔”共是三十六响。紧接着是十多个人同时燃放“起火”和“星筒”。“起火”是六七公分长,大拇指粗细的纸筒,里面装着发射药。其尾部有导火线,在外壁上用胶粘一枝五六十公分长,筷子粗细的麻杆以导方向。而“星筒”与“起火”长短相当,只是略粗一些,里面装有发射药和燃烧的弹子,导火线在下侧。“起火”、“星筒”同时燃放,直冲霄汉与天空上的星星相互辉映共为一体。看热闹的人们仰望天空,惊呼声此起彼伏,谁也分不清天空中的真假来。人们正在分辨星星时,十二枚“花筒子”陆续点燃,那火花喷出有六七米高,红白深浅,大小参合,既成花的海洋又是火的世界,映照着千百人欢呼的笑脸。“花筒子”燃放时发出“嗤嗤”的喷火声,伴随着人们的惊呼欢叫声,观众沸腾了。这边“花筒子”还没燃尽,那边两匹“火马”奔腾而出。“火马”是用纸糊的,比真马稍小一些,人在里面操控。马前一枚马后两枚“花筒子”“嗤嗤”作响,火花四射。马脖子一圈燃烧着一串串明灯似银铃一般。马的四蹄各挂有一串“地老鼠”,燃起来时在地上到处乱窜,真像烈马奔腾溅起的烟尘;同时发出“吱吱”的尖叫声,吓得人们躲闪不及。顿时马前马后,天空地上烟花无处不在;马带着火跑,火裹着马走,风声呼呼,脚下生烟,那是真正的“火马”。真是惊心动魄,人们的呐喊声又一次响了起来。“火马”跑过,总技师贾乾钊要点燃了第一杆火了。点火台上,“马子”喷出火来,“嗤----”的一声沿着火线绳子冲向第一杆火。在一阵鞭炮声中“马子”又沿着火线绳子飞了回来。霎时,只见火光一闪一幅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人们招手的画像展开。画像周边燃起明亮的彩灯,那彩灯就是一支支不断燃烧的像纸烟卷一样的小棒。在五彩缤纷的火光中,毛主席慈祥的笑容显得格外亲切。正当人们沉浸在幸福的憧憬之中,只听得“嗤___”的一声这杆火的“马子”又飞向下一杆火那边去。那是一杆纸糊的方斗,方斗四面写着“保卫祖国”四个大字。“马子”打来和上一杆火一样,鞭炮声过后就燃烧起来。三声炮响,震耳欲聋,方斗上边四角同时燃起四个“花筒子”,周围十米之内全是火花,很是壮观。第三杆火是“葡萄熟了”。葡萄架是农家院的那种葡萄架,四角用四根杆子支起,杆子上面是横竖棚起着几个杆子。葡萄是用纸裹着的,错落有致的挂在横竖的杆子上的,大概有二十多串吧。这杆火燃起时只听得“啪、啪、啪”纸包全部打开,一串串“紫葡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那颜色和形状与真葡萄没有什么两样。看着一颗颗熟透的“葡萄”从架上掉下来,围观的孩子们一起高喊着“葡萄,葡萄”。不过那确实不是葡萄,只是不断燃烧的紫色的火球。为了安全起见,这杆火有几个人专门看护,以免有人跑到架下被火烧着了。这边的人们正议论着“葡萄”,那边的“驴拉水车”已展开。一头驴套在水车的推杆上,驴的四蹄下装着“起火”。驴虽然是纸糊的,那蹄子却能活动。“起火”燃起,驴的四蹄上下动着也就向前跑了起来。拉着水车推杆,带动水车转动。水车的出水槽有淡淡的青烟泛起,在较暗的火光映照下,真像是流动的清水。这杆火大概持续了二三分钟吧。“驴拉水车”这杆火是贾乾钊老先生根据当时抗旱的形势需要,鼓励人们抗旱生产而创制的。“猪八戒背媳妇”最逗人。猪八戒背着媳妇,弯着腰提着耙子,头向后转去,看着媳妇满脸嬉笑,憨态可掬,跑的不停,一点也不嫌累。倒是那媳妇一点也不知心疼夫君,只是趴在猪八戒的背上羞答答的偷偷在笑。最气人的是那孙猴子,扛着金箍棒,站在树上,手搭凉棚远望,两只眼睛闪着金光。看起来精神抖数,挺可爱的。不知咋的,这猴子全然不知羞耻,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没羞没臊的撒起尿来,惹得观众哈哈大笑。其实是一枚特制的小花筒在喷火。当然啦,孙猴子既然已成仙,撒出的尿液就是火了。“三英战吕布”更是出神入化。刘备胯下*鬃马,手舞双剑上下翻飞。大红脸关云长,胯下高头大马;手挥青龙偃月刀,有力劈华山之势。满脸毛胡子的张飞,一双铜环大的眼睛怒目圆睁;黑人黑马,手握丈八蛇矛。三人围着吕布怒气冲霄,八面威风,酣战不息。而吕布英俊潇洒,威武无边;胯下赤兔马,手执方天画戟。不慌不忙,沉着应战,毫无惧色。刘关张三人围着吕布越转越快,看得观众好不紧张。最后一杆火是“祖国万岁”,一轮红日在烟雾弥漫的大海洋上喷薄而出,由红变白光芒四射。祖国万岁四个大字闪着火光,顿时鞭炮齐鸣,火花喷出,十数星筒齐发,天空一下子变得明亮……烟花演示在人们的一次又一次欢呼声中结束了。可是,人们对这突然的结束,似乎没有反应过来,还是挤来挤去久久不肯离去。巴邑贾氏烟花在巴邑村一炮打红,扬名渭南大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先后在方圆几十里的村镇燃放十多次烟花。特别一提的是,在固市高中东壕的一次燃放烟花演示。那次,参与合作的有固市高中、故市公社、故市派出所等单位。巴邑贾氏烟花燃放规模宏大,杆火地火四十多项。场子内外人山人海,拥挤不堪,观众多达三四万人。据说,第二天打扫场地时,丢失的鞋子就捡了二三百只。五.不断钻研和创新巴邑贾氏烟花的影响越来越大,贾乾钊老先生六十多岁不服老,仍然不断学习,虚心求教他人,大胆钻研创新。他经常和固市高中的物理化学老师研讨烟花,不断增加巴邑贾氏烟花的品种。像“连升三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劈山救母”,“火烧樊城”,“炮打襄阳”,“白蛇传”等等在烟花演示中动感特别强。为配合民兵训练,他研制出纸质的手榴弹,使用操作和真手榴弹完全一样。大量生产使用后,深受民兵欢迎。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实施,巴邑“炮火局”也因此由集体制作转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制作。这些人虽然个体制作,但他们之间既相互合作,有独立经营。在共同的努力下,通过引进外地的先进生产工艺,现代生产工艺的新产品,使巴邑贾氏烟花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曾加了新的元素。贾百灵在继承、钻研和创新方面是很有成效的。在巴邑村多家的个体烟花制作和经营中,他先后在当地和外地燃放烟花大小有一百多场次,几乎占了巴邑村烟花在这一时期燃放总场次数的一半以上。他的烟花制作工艺水平的展示,是在年其父的三周纪念上。和他的父亲一样,也念父亲一生喜爱烟花,因此以烟花展示的方式来告慰和纪念;同时也告谢乡亲们多年的关爱和支持。他展示的烟花是在传统烟花的基础上,增添了他研发的新品种。那天晚上,巴邑村方圆十数里的人们,大都早早的赶来看热闹。也是农闲,看热闹的不下万人之众,巴邑村又显现了前几次燃放烟花的盛景。第一杆火当然是纪念其父了,只见火光一闪,“啪”的一声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燃烧着的“三周纪念”四个泛着红光的大字。在周围明亮的火光照耀下,中间是一位老者的画像,那是贾乾钊老先生的遗像。他显得沉重、严谨,饱经沧桑,以审视的目光凝视前方,好像是在叮嘱什么似的。紧接着是对面燃起的“瀑布”,七八米长的似银似水燃烧着的瀑布从十米高处一字舒展,缓缓飘下。瀑布上燃烧时泛起的淡淡白烟,似雾似纱飘浮在瀑布上,这飘渺的景象真像仙境一般。瀑布把对面的遗像映得明亮,那审视的目光似乎又是父亲对儿子技艺的肯定和赞许。烟花燃烧不断,瀑布又变得飞流直下,流淌的撞击声夹杂着观众的欢叫声时大时小,好壮观啊。“连升三级”是贾百灵在父亲研发的基础上的改进。圆盘中间竖起高高的圆柱,圆柱里由上到下依次包裹着三个“花筒子”。上边的第一节“花筒子”先燃起喷出大小不同,白红各异的火花。当第一个“花筒子”燃尽以后,像刀劈一样掉在一旁,下面是齐刷刷的。紧接着下面又喷出火花来,这节“花筒子”燃尽后和上节一样,齐刷刷的被劈在一旁,下一节又喷出火花来。不过这第三节“花筒子”在喷出火花的同时,圆盘上一起射出了明亮的彩色火球,很是好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展现的是,烟雾中孙悟空高举金箍棒两眼金光闪闪,紧追妖怪不舍。那妖怪吓得尖叫声不断,到处乱串。只见孙悟空金箍棒打下,一片刺眼的白光闪过,“啪”的一声那妖怪便粉身碎骨了。当然是不见了踪迹,只留下了一堆白骨。“劈山救母”中的沉香,力举神斧围着华山转了又转。那纸糊的华山真像,黑压压好大好大,各个山峰清晰可见。只见沉香神斧突然劈下,火星四溅轰隆一声震天巨响,黑压压的华山西峰竟被劈开。里面竟真的有一位美丽端庄的年轻妇人,那就是沉香的母亲三圣母。更有趣的是“二龙戏珠”,一个圆锥体的顶端,燃烧着一颗发着白光的火球,像一颗夜明宝珠一样。圆锥体的侧面有两条燃烧着的火龙,沿着侧面斜上,龙头龙爪清晰可见,龙尾上下摆动。随着圆锥体的旋转,火球火龙的不断燃烧,烟火中那火龙好像真的飞了起来。六.尾声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巴邑村先后有过十多家个体制作烟花的作坊。他们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也引进了许多新的现代的产品,如把许多“星筒”扎成一个圆盘,装有不同颜料的弹子,燃放起来,各色燃烧着的弹子依次射向天空,色彩斑斓,这就是“星盘”。同时在“星盘”里装有射向天空以后就炸开的弹子,有五颜六色炸开,也很值得观赏。较为普及的礼花的燃放技术,很快被他们掌握后应用,并在大小庆典活动中根据要求燃放。多年来为了生计和爱好他们坚守着,一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在这几十年间,巴邑贾氏烟花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养育了他们的子孙,给当地人民带来福利和欢乐。同时由于烟花制作燃放,要求极其严格,工艺比较复杂又有极大的危险性,艺人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过贾氏父子由于做事严谨认真,父子二人在半个多世纪的烟花制作燃放过程中,平平安安没有出过丝毫的闪失。我想,这一点确实是值得所有制作燃放烟花的人们学习的。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加之地方*府为了安全不断地查禁。巴邑贾氏烟花制作的坚守者们有的年纪大了,停止了制作,有的出外打工,也有专门从事销售烟花爆竹的。如今年过花甲已停止制作多年的贾百灵先生,孩子们在外面有他们的事业,老两口在家过这安逸的生活,很是幸福。只是,看到巴邑贾氏烟花从此将要消失,感情上勉不了有些惋惜和惆怅。,12,11(声明:本文未经作者同意,任何平台、刊物不得随意转载)渭阳梦寻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邑贾氏烟花韦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