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价值的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2.了解“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3.了解“闺怨诗”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4.了解“易安体”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1.解释词语①戚戚:悲愁、哀伤②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③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④*花:菊花。⑤堪:可以,能够。⑥怎生:怎样,如何。⑦次第:光景,状况2.李清照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愁”的?(一)直抒胸臆(1)找出直接写愁的词句?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这首词开头三句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抒发了词人心中哪些清愁哀怨?明确 ①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②“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的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词人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词人的心情之悲怆。(3)试分析叠词的作用明确①形式上: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②内容上:增强情感,起强调作用。(二)间接写愁:借景抒情(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明确淡酒、晚风、过雁、*花、梧桐、细雨(2)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意象意义意境淡酒象征“愁”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愁苦的意境。晚风渲染愁情过雁象征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花孤独愁情的寄托梧桐象征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细雨象征哀伤,愁丝3.试分析李清照有哪些“愁”?明确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4.明晰主旨: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第四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知识梳理一、了解费孝通费孝通(.11.2-.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治学院博士学位,年加入民盟,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治学院院士,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二、了解《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三、了解创作背景《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四、联系全书,梳理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填写下面的表格。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礼俗社会①②借助文字的社会差序格局③系维着私人的道德④⑤家庭男女有别⑥⑦法治秩序⑧司法诉讼体系⑨有为*治血缘社会⑩明确①法理社会;②借助语言的社会;③团体格局;④系维着人民的宪法;⑤小家族;⑥男女求同;⑦礼治秩序;⑧调解体系;⑨无为*治;⑩地缘社会。五、内容概要①《乡土本色》。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②《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说明了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③《差序格局》。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人伦的格局。④《家族》《男女有别》。这两篇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沿着父系这一方面扩大。当其扩大成为氏族和部落时,其功能显然不只于生育,而赋有*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在中国的乡土社会,家是个连绵延续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所以,对于两性之间的感情,中国人就矜持和保留得多,纪律排斥了私情,这在“男女有别”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浮士德式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容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害怕旧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乡土社会是阿渡罗式的文化观,男女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这便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即干脆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在生活上加以隔离。⑤《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冶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这也正是讼师在乡土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原因。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下,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体平等主义的。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⑥《无为*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讲的是四种权力。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该书在《无为*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三篇中分别加以阐述。费孝通认为社会权力共有四种形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在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四是在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六、重点章节梳理(部分)第一篇《乡土本色》明确1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的基层。2乡下人土气,是因为他们离不了泥土,以种地谋生,土气是因不流动产生的。3中国人的乡土本色典型的表现为守着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世代以农为生、依赖和崇拜土地等。4世代定居是乡下人生活的常态;5乡下最常见的社区单位是村落;6村落的特点是村间隔膜,但是村内熟悉。7费孝通先生把这种社会称为熟人社会、乡土社会。8他还提到了礼俗社会、法理社会、现代社会等概念。第四章《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乡下人最大的毛病是“私”——其实城里人也是如此——苏州的例子可以证明——因此,“私”的毛病在中国最普遍——但这不是个能力问题(中国人有能力)——得从社会的格局来考虑——对比看,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例如家庭,西方的界限分明——而中国的“家”的范围可以伸缩自如——因为我们的亲属关系就是同心圆的波纹一样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自己是中心——另外,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总之,这种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儒家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差序——伦的差等次序是最基本的概念——孔孟都注重这个“推”字——但中心则永远是“己”,是自我主义——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典型的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所以“私”的问题就可以明白了——而且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是有内外(即正反)的方向——方向不同,公私可逆,因此公私是相对的——因此回到和西洋的对比,二者不同我们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具体可着手的只有“己”,故“克己”是最重要的德性——所以,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在。一、本章的逻辑关系简要说明中西社会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格局——不同的社会格局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用以维持不同社会的生存和绵续——西方的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是这样的①②③④——介绍西方的团体格局是陪衬,目的是要阐明中国的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因为很多地方二者正相反(过渡)——中国的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是这样的⑴⑵⑶⑷二、思考题:请阅读全章,完成以下问题。1.中西社会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格局?明确⑴西方的团体格局——要先有个共同的架子,如国家,然后每个人结上这架子,如国家公民的观念,再互相发生关联。这很可能来自于早期部落形态的游牧经济,个人不能独存,“团体”是生活的前提。⑵中国的差序格局——乡土社会是安居的,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的,偶尔临时的需要合作,和别人的关系后起和次要,并不显著的需要一个“团体”。2.团体格局中道德体系有什么特点?明确⑴在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具有如下特点:①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超于个人,控制各个人行为,如同神对于信徒的关系。②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不能离开宗教观念,宗教虔诚和信赖不但是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③在团体格局中,亲子间个别的和私人的联系被否定,团体的代表——神必须是无私的。以确保每个人人格的平等,每个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④在执行团体的意志时,需要有代理者,如*府。代理者要保障个人权利,不侵害人民权利,要防止滥用权力,要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否则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⑵在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具有如下特点:①在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作为社会关系网络中心的自己。然后从己向外推以构成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②在此格局中,并没有一个像团体格局中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仁”的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是一切私人关系道德要素的共相,并不清晰。③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中,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观念,也不容易找到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忠”也不是。总之,找不到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道德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④差序格局中的道德都因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标准会因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不同。第八篇《礼治秩序》一、回答下面问题1.作者为什么认为“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明确法治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而“人治”也不可能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人治和法治不能完全分割、对立,所以相对称的说法并不清楚。2.此段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会、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和无*府社会一一比较,一步步逼近乡土社会秩序的特点。你能文中概括出后三种社会秩序维持机制的特点吗?明确现代社会:靠法律、规律;小国寡民社会:凭本能、良知;无*府社会:自动。3.“恻隐之心”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残忍”是针对什么而言?明确“恻隐之心”就是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这里的“残忍”是指杀羊来告祭祖庙的行为。4.“曾子易箦”这个典故用在此处有何作用?明确作者用这个典故说明,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5.“礼治”向“法治”转变的基础是什么?明确社会变迁。6.“人治”“法治”“礼治”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明确①从所根据的规范看:“礼治”根据的是礼,“法治”根据的是法律,所谓“人治”则凭借个人好恶;②从所用力量看:“礼治”依靠传统的力量维持,“法治”“人治”则依靠国家力量维持;③“礼治”是乡土社会特色,“法治”是现代社会特征,“人治”则不可能发生。7.根据文中所引用的“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颜渊问仁”材料和“曾子易箦”的故事,谈谈你对古人主动服礼现象的看法。明确①人们对礼的服膺并非出于本能或天意,而是从教化中养成;②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对礼的主动遵守和维护就是对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是一种值得肯定甚至令人感动的行为;③但是,礼也有不合情理、不合时宜之处,如果顽固不化、不知变通,则显得迂腐可笑甚至冷酷无情。二、根据原文,写出你对以下概念的理解:1.统治: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2.法治: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是“人依法而治”。3.人治:是指有权力的人凭借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4.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约束”、通过教化养成个人敬畏感而“主动地服于成规”。5.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6.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第六单元《反对*八股(节选)》言之无物:指文章或言论空空洞洞,没有实际内容。量体裁衣:按照身材剪裁衣裳,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无的放矢:没有箭靶乱射箭,比喻言语、行动没有明确目标或不切合实际。原形毕露:本来的面目完全暴露(含贬义)。装腔作势: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情态。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面目可憎: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祸国殃民:指使国家受害,百姓遭殃。《拿来主义》自诩:自夸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冠冕:很体面,有气派。孱头:懦弱无能的人。《读书:目的和前提》大无畏:什么都不怕(指对于困难、艰险等)。望洋兴叹:本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指要做一件事情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别无他法:没有别的办法。孜孜不倦: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大失所望:指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各得其所: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上图书馆》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劝学》1、通假字①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②虽有槁暴“有”同“又”;“暴”同“曝”,晒干;③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智慧;④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2、词类活用①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②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④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作动词,犯错误;⑤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⑥见者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处;⑦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⑧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⑨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行;⑩上食埃土,下饮*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⑾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3、古今异义①輮以为轮古:把……做成;今:认为②金就砺则利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金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④假舆马者古:凭借;今:与“真”相对⑤而绝江河古:特指长江与*河;今:泛指河流⑥下饮*泉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⑦蚓无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羽或帮凶⑧用心一也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⑨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藏身;今:托付4、特殊句式①省略句:輮以(之)为轮故木受绳(测)则直,金就砺(磨)则利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②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③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一词多义①之:取之于蓝代词,代青水为之代词,代冰须臾之所学结构助词,的登高之博见结构助词,的锲而舍之代词,代雕刻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前置的标志蛇鳝之穴结构助词,的②于:取之于蓝介词,从青于蓝介词,比寒于水介词,比善假于物也介词,向,引出对象③者:不复挺者语气词,表停顿见者远……的人闻者彰……的人假舆马者……的人假舟楫者……的人无可寄托者助词,表判断④于:取之于蓝介词,从青于蓝介词,比寒于水介词,比善假于物也介词,向,引出对象
⑤一:骐骥一跃数词,一次用心一也专一⑥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转折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知明而行无过表并列终日而思表修饰跂而望表修饰登高而高表修饰而见者远表转折顺风而呼表修饰而闻者彰表转折而致千里表转折而绝江河表转折而神明自得表因果锲而舍之表承接锲而不舍表承接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师说》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随)和连词“而”。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3.一词多义(1)师①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吾师道也(学习)③则耻师焉(从师学习)④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⑤十年春,齐师伐我(*队)(2)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学说,主张)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道义,正义)(3)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④为五百人立传(传记)(4)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③内惑于郑袖(迷惑)④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迷惑)(5)乃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表转折,竟,反而)②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副词,表顺承,就)③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副词,才)④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表判断,是,就是)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⑦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连词,于是)(6)其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人称代词,他们的)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⑤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推测)4.词类活用①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②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③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④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⑤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⑥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⑧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5.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④不拘于时 被动句⑤耻学于师 状语后置句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息列索落:形容细小琐碎的雨声,拟声词。平平仄仄:文中指推敲字的声韵。《荷塘月色》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袅娜:柔美的样子。脉脉:默默,形容水没有声音。《我与地坛(节选)》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坐卧难宁:指人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常形容心绪烦乱,又表示翻来覆去去难以入眠。声名狼藉: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赤壁赋》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乘(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同“缭”,盘绕、围绕3.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4.一词多义(1)歌①歌窈窕之章(唱)②歌曰“桂棹兮兰桨……”(歌词)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韵律)④诗言志,歌永言(能唱的诗)(2)望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③日夜望将*至(盼望)④德高望重(名望,声望)⑤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念头)(3)如①纵一苇之所如(往)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同,好像)③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表假设,如果)④突如其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⑤自以为不如(及,比得上)(4)属①举酒属客(劝请)②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③神情与苏*不属(类似)④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辈)⑥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属,亲属)(5)于①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②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④强于百万之师(介词,比)⑤告之于帝(介词,向)5.词类活用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②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③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④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吟诵)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⑦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⑧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⑨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⑩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6.文言句式①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③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⑤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句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登泰山记》1.通假字(1)须臾成五采 “采”同“彩”(2)多平方,少圜 “圜”同“圆”3.古今异义(1)至于泰安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2)多平方古义:平的方形的,指山石的形状。今义:数学用语。2.一词多义(1)阴①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天,没有阳光)③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阴影,树荫)⑤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冷)⑥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光阴,时间)(2)坐①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同“座”,座位)③王曰:“何坐?”曰:“坐盗。”(因……而获罪)④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3)及①及既上(等到)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③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4)道①循东谷入,道有天门(道路)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策,方法)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⑤万户侯岂足道哉(称道)(5)以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介词,在)②余始循以入(连词,表顺承关系)③回视日观以西峰(助词,表方位)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⑥以刀劈狼首(介词,拿、用)⑦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用来)⑧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以为)3.词类活用(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名词用作动词,照)(3)山多石,少土(形容词用作动词,多有;少有)4.文言句式(1)崖限当道者 定语后置句(2)此东海也 判断句第八单元对象不当,张冠李戴含义:有些成语有特定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例: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几十年如一日,相敬如宾,堪称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友谊”。解析:“相敬如宾”,只能针对夫妻而言,形容夫妻互相尊重,像对待宾客一样。望文生义含义: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例:泰山确实很高。孔子尚且发出“登泰山而小鲁”的感叹,杜工部吟出“一览众山小”的绝唱,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呢?登上泰山绝顶,自然免不了登高自卑了。解析:“登高自卑”不是登上高处感觉自己的渺小。本指登山从山底下开始。比喻事情循序进行由浅入深。语意重复含义:句子上下文已有和成语相同意思的表述,导致成语语意和上下文语意重复,在辨析成语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同时注意观察前后文字,判断是否出现语意重复。例:在二中“申示”进程中,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工作尽最大可能鼎力相助,我们深表感谢!解析:“鼎力相助”指尽全力帮助人,与“尽最大可能”意思重复。音或形相近致误含义:有些成语和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例:这件事对于我来说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解析:“一文不名”指一分钱都不占有,形容极贫困,应用“一文不值”。褒贬不当致误含义: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例:刘翔,继今年5月破世界纪录之后,前不久,又以12秒88的成绩获世界冠*,消息传来,国人弹冠相庆。解析: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因前后矛盾致误含义:前后矛盾是指所使用的成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重复甚至矛盾。例:有一个同学跟我说:“想到八个月后就要参加高考,我就心有余悸。真的还没有准备好呀!”解析:“心有余悸”应针对已经过去的事而言,这高考是八个月后的事,用在句中前后矛盾。因谦敬错位致误含义: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别人。如果辨别不准,便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例: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筚生辉。解析:“蓬荜生辉”,“蓬荜”指用蓬草、荆竹编的门,形容穷人的家。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使穷人的家增添光辉,是个谦词,只能用于已。因功能混乱致误含义:每个成语由于本身的词义和词性不同,因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例:包围圈越来越小,这群罪恶极大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解析:“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当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名词性成语,用来充当“成了”的宾语,应将“瓮中捉鳖”改为“瓮中之鳖”。古诗词诵读《静女》1.了解《诗经》《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2.《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①《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②《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③《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④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⑤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⑥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1.解释词义①见:通“现”,出现。②爱:通“薆”,隐藏,遮掩。③说:通“悦”,喜爱。④女:通“汝”,你,这里代指彤管。⑤匪:通“非”,不是。⑥姝:美丽漂亮⑦城隅:城角⑧踟蹰:徘徊⑨娈:美好⑩洵:确实2.诗歌主要写了什么?明确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3.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4.概括诗歌描绘的人物形象。明确①女主人公是一个活泼、调皮、大胆的女子,敢于邀请男主人公约会,又故意调皮地躲起来。②小伙子是一个十分憨厚、痴情的人。收到姑娘的邀请时他是多么开心得意,面对姑娘的礼物时他巧妙地运用双关语赞美礼物和姑娘。约会后还不忘夸一番姑娘和礼物。《涉江采芙蓉》1.了解《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1.解释词义①遗:赠送②以:连词,表示结果2.“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写的是一副怎样的景象?明确通过兰泽、芳草、芙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夏日采莲图。3.“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欢快——失望4.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鲜艳的荷花,气氛是这样的愉快欢乐,可接下来的两句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这里景与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明确以乐景写哀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兰泽、芳草、芙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夏日采莲图,表现主人公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和内心的欢快之情。三四句笔锋一转,转喜为悲,用夏季美景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伤。《虞美人》1.了解李煜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开宝八年(),宋*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违命侯。两年后去世(据说是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死)。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今存词三十余首,与其父李璟汇刻为《南唐二主词》。1.解释词语①了:了结,完结。②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③雕栏玉砌:即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泛指南唐宫殿。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暗指亡国。2.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你能否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明确愁3.词人的愁从何来?明确亡国之痛,故园之思4.词人是借助了哪些事物或意象来抒发自己的这种哀愁的?明确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5.“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明确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是诗人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6.“往事知多少”中“往事”的内涵是什么?明确是快乐的往事。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精神层面:欢乐、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等。7.体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明确以水喻愁,设问、比喻、夸张,化虚为实,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形象。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愁思之多;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写愁思之长。8.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愁情”?明确虚实结合(眼前—回忆、想象)对比(现在—过去、物—人)比喻(满腔愁绪—一江春水)《鹊桥仙》1.了解秦观秦观(-),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因*治上属于旧*,多次遭受打击,最后被贬到遥远的西南,死于放还途中。他长于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有《淮海集》。和*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为“苏门四学士”。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生活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凄迷幽婉,清丽曲雅,属婉约派。1.解释词义①纤云:轻盈的云彩。②飞星:流星。③银汉:银河。④迢迢:遥远的样子。⑤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⑥忍顾:怎忍回头看。⑦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2.词人说牛郎织女“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你觉得他们的“一相逢”,“胜”在哪呢?明确①“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幻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衬托了织女的美好巧慧,她似乎在为爱人的到来作着精心的准备,她沉浸在爱的甜蜜中,欢愉的心情了然可见。②“飞星传恨”,飞星可以解为流星,流星划过夜空,不时闪过长长的白亮的光芒,“传恨”,原本是流星下落的天体现象,词人赋之以情感,写出了相会的牛郎织女相思之苦,相盼之切。③“银汉迢迢暗度”,银河之宽阔,相隔之遥远,暗衬相思之苦,相见之难。④“金风玉露”,即秋风生起,白露为霜时节,以“金”、“玉”相饰,赋寒凉季节以吉祥的喜庆,写出了情感的珍贵真挚纯洁。⑤“柔情似水”,情深意重,缱绻美好。鹊桥上的相逢,我们看到的是温馨浪漫,流光溢彩,相爱的人情深意长,景美,人美、情美,成就着这个古老爱情故事的唯美,难怪秦观感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3.这首词作写于北宋年间,到现在已千年,为什么会流传这么久,仅仅是它里面有美丽的爱情吗?明确不是,还因为其豁达之气,“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4.试概括这首词的思想主旨明确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