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哦,香雪》
昂首阔步:仰起头,迈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
喜怒哀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
窸窸窣窣: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百合花》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憨憨:傻气,难为情。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样子。
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
笼罩: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比喻某种气势。
鹤立鸡群:是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
无可辩驳:没有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心神不定:指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坐卧不安: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心烦意乱,十分担心忧虑的样子。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探界者”钟扬》
避嫌:为防止他人怀疑而对某个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
兜底:方言,全部承受。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雷厉风行:比喻执行*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开门见山:指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五大三粗: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
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炉火纯青: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冰心一片: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芣苢》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1.解释下面的词语,并解释整首诗歌的意思。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③有:取得,获得。
④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⑤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⑥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2.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
明确艺术特色:①运用赋的手法,铺陈造势,重章叠句;②四言句式,节奏感强;③动词细腻且富于变化。情感: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
3.主旨概括: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一说即车前草,一说为薏苡)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插秧歌》
1.了解诗人
杨万里(年10月29日-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1.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词。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移植。
匝:遍;满。
照管:照料,照看。
2.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3.诗人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请尝试赏析。
明确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4.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明确①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②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③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④从形式上来看,巧用问答,更加真实自然。
5.明晰主旨:《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第三单元《短歌行》
1.了解诗人
魏武帝曹操(~年),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治家、*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权臣、太尉曹嵩的儿子,曹魏*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安十八年(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一年(年),册封魏王,位在诸王之上。
1.解释词语:
对酒当歌:当,对着。
几何:指岁月有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又已甚多,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苦,患。
慨当以慷:即“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掇:拾取,摘取。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契阔谈讌: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讌:通“宴”。
三匝:三周。匝,周,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用典,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诵读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层(对酒当歌……唯有杜康):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层(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层(明明如月……心念旧恩):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层(月明星稀……天下归心):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3.探讨诗歌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忧——思——迎——归
(1)第一节表达了什么感情?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忧——人生短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全诗以及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更能看出他对生命的思考。
(2)第二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思——求贤若渴。作者运用起兴、用典的手法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如果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3)第三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迎——仰慕贤才。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为己用时的欢快场面。
(4)第四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盼——天下归心。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4.分析用典
(1)何为用典?有何作用?
定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类型:①事典;②言典
作用:①品评历史,借古论今;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③引发联想,创新意境;④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2)找到文章中的用典句,并分析其作用。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确诗人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思念之情,提醒人才主动投靠自己。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明确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割据一方的雄主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想尽办法招揽人才。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愁情。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曹操借用鲁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忱,充满自信地向人才表明自己是当今明主,表达出立志平定河山的雄心。
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诗人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将人才视若珍宝,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
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明确诗人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满足于深,希望自己拥有的人才越多越好。
(3)有何作用?
明确用典来倾诉自己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自己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留余力的真诚态度。
5.分析比兴手法
(1)何为比兴?
明确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2)找出文章中的比兴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明确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明确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明确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6.明晰主旨:这是一首是*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治路线和*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整首诗歌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以及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雄心。
《归园田居(其一)》
1.了解诗人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参*、建威参*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1.解释词语:
①适俗:适应世俗。
②韵:气质,情致。
③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④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⑤羁鸟:笼中之鸟。
⑥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⑦野:一作“亩”。际:间。
⑧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⑨方宅:宅子四周。
⑩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依依:隐约的样子
?户庭:门庭庭院。
?虚室:静室。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归。
3.诗人把“尘网”、“樊笼”指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在这里“尘网”“樊笼”指代的是官场生活,并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4.“羁鸟”、“池鱼”指的是什么?
明确在这里,诗人用“羁鸟”和“池鱼”自喻,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5.概括诗人形象
明确(1)诗人爱自然山川的天性。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不慕名利宁静淡泊。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3)清高自律,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他用本性的洁白对抗一切黑暗,用自我的纯洁拒绝所有污浊,用生存的贫寒鉴证高度的不可或缺。
(4)追求自由。如:“既自以心为形役”
(5)守拙抱朴,返璞归真,大智若愚。如“守拙归园田”。
(6)安贫乐道。安贫乐道的本质是坚守清贫,精神不为身体的欲望而牵绊、劳累,实现精神世界的极大自由。《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6.分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明确①比喻手法。如:用樊笼里的一只鸟自喻,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用“故渊”、“旧林”比喻乡土。
②对比手法。如: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③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④情景交融。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7.明晰主旨: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梦游天姥吟留别》
1.了解诗人
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1.解释词语:
①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②信:确实,实在。
③明灭:忽明忽暗。指天姥山在云彩中时隐时现。
④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⑤因:依据。
⑥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⑦渌:清。
⑧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⑨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⑩暝:日落,天黑。
?殷:动词,震响。
?栗、惊:使动用法。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2.概括思路。
明确以梦为线索,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行文。
第一节:梦游之由(起)
第二节:梦游之境(观)
第三节:梦游之吟(叹)
3.概述诗人以梦传情的思路。
明确作者以梦境的飘浮虚幻揭示现实社会、人生的虚幻,就连人世间认为最美好的神仙境界都尚且破灭了,现实,人生还有什么不破灭的!以此看破现实,看破人生——“古来万事东流水”,既然如此,何不“且放*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自由洒脱的人生,“何必摧眉折腰事权贵”。诗题称“留别”,“别”什么!很显然,诗人是在借向朋友的“留别”,表明自己对现实的别却,要追求归向自然,放情山水的自由洒脱的生活;借“留别”表明自己与统治者的诀别、决裂。概括起来说就是:否定现实,追求自由,不事权贵。
4.概括“艺术美”
明确①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②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③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
5.明晰主旨: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治上不得意,表达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向。
《登高》
1.了解诗人
杜甫(年—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1.解释词语:
①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②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③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④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⑤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⑥万里:指远离故乡。
⑦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⑧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⑨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⑩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2.阅读诗歌的前两联,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意象
特点
意象
特点
风
急
天
高
猿
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回
落木
萧萧
长江
滚滚
语言特点:凝练准确,精于炼字。
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秋肃临天下的秋景图,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3.有这么一种说法,说颈联十四个字写出了八重悲,你如何解读?
明确①“万里”: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
②“悲秋”:秋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③“作客”:客居他乡。
④“常”:客居他乡时间之久,悲上加悲。
⑤“百年”:一辈子,晚年。
⑥“多病”:百病缠身,病痛对身体的折磨。
⑦“登台”:之前说过是九月九的习俗。
⑧“独”:祈求长寿的竟是孤单一人。
4.试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①孤独之感②思乡之情③壮志未酬④悲秋之情⑤老病之哀⑥家国之忧
5.分析概括艺术手法
明确①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②锤词炼字精练传神;
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
④写景方法灵活多样,如动静结合,对比,移步换景等。
④语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6.明晰主旨:全诗抒发了诗人飘荡无依,老病孤愁的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全诗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
《琵琶行并序》
1.了解诗人
白居易(年-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了解文体--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①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1.从第二段找出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并概括其描写的音乐的特点。
诗句
特点
诗句
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急骤
小弦切切如私语
细腻柔美
嘈嘈切切错杂弹
乱中有序
大珠小珠落玉盘
圆润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畅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抑郁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高亢激昂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2.试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的作用?
明确①突出了音乐效果。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②深化诗歌的意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能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3.鉴赏文中出现的景物描写。
明确①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④“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⑤“*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4.诗中描写了几次琵琶女的演奏?请简要说明每一次描写的特点。
明确一共描写了三次。
第一次是暗写,只写诗人江边送客听到琵琶声,没有进行具体描写,但从“主人忘归客不发”可以看出音乐之高妙。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并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她演奏的内容、演奏的技艺,并由此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不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而且引出了诗人自己的“沦落”,将自己“辞帝京”“谪居卧病”之事带出。
第三次是明暗结合,写得简略。先说调子悲凄,又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补足了“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5.分析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征。
明确琵琶女:才艺超凡,地位卑贱,年老色衰,孤苦无依;
诗人:被贬九江,孤独寂寞,感慨伤怀,失意悲凉。
6.明晰主旨: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1.了解诗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乌台诗案”(年)被贬到*州做团练副使。
成就:“诗”与*庭坚并称为“苏、*”;“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1.解释词语
①大江:长江。
②故垒:*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③英发:英俊勃发。
④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⑤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⑥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⑦华发:花白的头发。
⑧尊:同“樽”,酒杯。
⑨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2.本词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
明确上阕:①为了引出赤壁古战场,先从眼前的长江着眼,用长江作赤壁的陪衬。长江之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也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②不仅用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心中的周郎赤壁壮威,还以千古的英雄豪杰作陪衬。一时多少豪杰,大都被无情的历史长河荡涤干净了,只有青春年少、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郎立于作者心中。
下阕:①用美人衬托英雄,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周郎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②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③曹*灰飞烟灭,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的形象。④用周瑜的风流倜傥、事业有为,反衬了自己的年过半百、事业无成。
3.下片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角度
诗句
形象
年龄
小乔初嫁了
美女衬英雄,潇洒的英姿
姿态
雄姿英发
英俊潇洒,有气魄
装束
羽扇纶巾
儒雅的将*
气魄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从容,大智大勇
4.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周瑜
苏轼
年龄
二十多岁
四十多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4.明晰主旨: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了解诗人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著有《稼轩长短句》,奏疏《美芹十论》《九议》等。
1.解释词语
①草草:轻率。
②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
③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④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2.梳理典故,明确作用。
明确
人物
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队,保卫了家园
英雄、风流
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而仓皇败还
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跋焘
拓跋焘击败王玄谟*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可堪
表达了对南宋*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
凭谁问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3.这首词体现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表现了怎样的情怀与品格?
明确情感: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情怀:①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②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③老骥伏枥的坚定志向;④心忧社稷的家国情怀;⑤深谋远虑的深邃智慧。
4.明晰主旨:上阕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声声慢》
1.了解词人
李清照(-1),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了解“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3.了解“闺怨诗”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4.了解“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1.解释词语
①戚戚:悲愁、哀伤
②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
③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④*花:菊花。
⑤堪:可以,能够。
⑥怎生:怎样,如何。
⑦次第:光景,状况
2.李清照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愁”的?
(一)直抒胸臆
(1)找出直接写愁的词句?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这首词开头三句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抒发了词人心中哪些清愁哀怨?
明确 ①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
②“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的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词人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词人的心情之悲怆。
(3)试分析叠词的作用
明确①形式上: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
②内容上:增强情感,起强调作用。
(二)间接写愁:借景抒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明确淡酒、晚风、过雁、*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意象
意义
意境
淡酒
象征“愁”
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愁苦的意境。
晚风
渲染愁情
过雁
象征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花
孤独愁情的寄托
梧桐
象征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细雨
象征哀伤,愁丝
3.试分析李清照有哪些“愁”?
明确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4.明晰主旨: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第四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知识梳理
一、了解费孝通
费孝通(.11.2-.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治学院博士学位,年加入民盟,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治学院院士,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二、了解《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三、了解创作背景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四、联系全书,梳理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填写下面的表格。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
①
②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③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④
⑤
家庭
男女有别
⑥
⑦
法治秩序
⑧
司法诉讼体系
⑨
有为*治
血缘社会
⑩
明确①法理社会;②借助语言的社会;③团体格局;④系维着人民的宪法;⑤小家族;⑥男女求同;⑦礼治秩序;⑧调解体系;⑨无为*治;⑩地缘社会。
五、内容概要
①《乡土本色》。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②《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说明了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③《差序格局》。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人伦的格局。
④《家族》《男女有别》。这两篇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沿着父系这一方面扩大。当其扩大成为氏族和部落时,其功能显然不只于生育,而赋有*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在中国的乡土社会,家是个连绵延续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所以,对于两性之间的感情,中国人就矜持和保留得多,纪律排斥了私情,这在“男女有别”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浮士德式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容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害怕旧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乡土社会是阿渡罗式的文化观,男女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这便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即干脆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⑤《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冶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这也正是讼师在乡土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原因。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下,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体平等主义的。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⑥《无为*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讲的是四种权力。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该书在《无为*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三篇中分别加以阐述。费孝通认为社会权力共有四种形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在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四是在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六、重点章节梳理(部分)
第一篇《乡土本色》
明确1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的基层。2乡下人土气,是因为他们离不了泥土,以种地谋生,土气是因不流动产生的。3中国人的乡土本色典型的表现为守着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世代以农为生、依赖和崇拜土地等。4世代定居是乡下人生活的常态;5乡下最常见的社区单位是村落;6村落的特点是村间隔膜,但是村内熟悉。7费孝通先生把这种社会称为熟人社会、乡土社会。8他还提到了礼俗社会、法理社会、现代社会等概念。
第四章《差序格局》
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
乡下人最大的毛病是“私”——其实城里人也是如此——苏州的例子可以证明——因此,“私”的毛病在中国最普遍——但这不是个能力问题(中国人有能力)——得从社会的格局来考虑——对比看,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例如家庭,西方的界限分明——而中国的“家”的范围可以伸缩自如——因为我们的亲属关系就是同心圆的波纹一样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自己是中心——另外,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总之,这种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儒家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差序——伦的差等次序是最基本的概念——孔孟都注重这个“推”字——但中心则永远是“己”,是自我主义——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典型的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所以“私”的问题就可以明白了——而且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是有内外(即正反)的方向——方向不同,公私可逆,因此公私是相对的——因此回到和西洋的对比,二者不同我们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具体可着手的只有“己”,故“克己”是最重要的德性——所以,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在。
一、本章的逻辑关系
简要说明中西社会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格局——不同的社会格局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用以维持不同社会的生存和绵续——西方的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是这样的①②③④——介绍西方的团体格局是陪衬,目的是要阐明中国的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因为很多地方二者正相反(过渡)——中国的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是这样的⑴⑵⑶⑷
二、思考题:请阅读全章,完成以下问题。
1.中西社会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格局?
明确⑴西方的团体格局——要先有个共同的架子,如国家,然后每个人结上这架子,如国家公民的观念,再互相发生关联。这很可能来自于早期部落形态的游牧经济,个人不能独存,“团体”是生活的前提。
⑵中国的差序格局——乡土社会是安居的,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的,偶尔临时的需要合作,和别人的关系后起和次要,并不显著的需要一个“团体”。
2.团体格局中道德体系有什么特点?
明确⑴在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具有如下特点:①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超于个人,控制各个人行为,如同神对于信徒的关系。
②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不能离开宗教观念,宗教虔诚和信赖不但是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
③在团体格局中,亲子间个别的和私人的联系被否定,团体的代表——神必须是无私的。以确保每个人人格的平等,每个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
④在执行团体的意志时,需要有代理者,如*府。代理者要保障个人权利,不侵害人民权利,要防止滥用权力,要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否则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
⑵在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①在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作为社会关系网络中心的自己。然后从己向外推以构成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
②在此格局中,并没有一个像团体格局中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仁”的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是一切私人关系道德要素的共相,并不清晰。
③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中,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观念,也不容易找到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忠”也不是。总之,找不到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道德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④差序格局中的道德都因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标准会因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不同。
第八篇《礼治秩序》
一、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为什么认为“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
明确法治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而“人治”也不可能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人治和法治不能完全分割、对立,所以相对称的说法并不清楚。
2.此段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会、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和无*府社会一一比较,一步步逼近乡土社会秩序的特点。你能文中概括出后三种社会秩序维持机制的特点吗?
明确现代社会:靠法律、规律;小国寡民社会:凭本能、良知;无*府社会:自动。
3.“恻隐之心”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残忍”是针对什么而言?
明确“恻隐之心”就是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这里的“残忍”是指杀羊来告祭祖庙的行为。
4.“曾子易箦”这个典故用在此处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用这个典故说明,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5.“礼治”向“法治”转变的基础是什么?
明确社会变迁。
6.“人治”“法治”“礼治”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
明确①从所根据的规范看:“礼治”根据的是礼,“法治”根据的是法律,所谓“人治”则凭借个人好恶;
②从所用力量看:“礼治”依靠传统的力量维持,“法治”“人治”则依靠国家力量维持;
③“礼治”是乡土社会特色,“法治”是现代社会特征,“人治”则不可能发生。
7.根据文中所引用的“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颜渊问仁”材料和“曾子易箦”的故事,谈谈你对古人主动服礼现象的看法。
明确①人们对礼的服膺并非出于本能或天意,而是从教化中养成;
②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对礼的主动遵守和维护就是对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是一种值得肯定甚至令人感动的行为;
③但是,礼也有不合情理、不合时宜之处,如果顽固不化、不知变通,则显得迂腐可笑甚至冷酷无情。
二、根据原文,写出你对以下概念的理解:
1.统治: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
2.法治: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是“人依法而治”。
3.人治:是指有权力的人凭借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4.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约束”、通过教化养成个人敬畏感而“主动地服于成规”。
5.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6.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第六单元《反对*八股(节选)》
言之无物:指文章或言论空空洞洞,没有实际内容。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剪裁衣裳,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
无的放矢:没有箭靶乱射箭,比喻言语、行动没有明确目标或不切合实际。
原形毕露:本来的面目完全暴露(含贬义)。
装腔作势: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情态。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面目可憎: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祸国殃民:指使国家受害,百姓遭殃。
《拿来主义》
自诩:自夸
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冠冕:很体面,有气派。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读书:目的和前提》
大无畏:什么都不怕(指对于困难、艰险等)。
望洋兴叹:本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指要做一件事情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别无他法:没有别的办法。
孜孜不倦: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大失所望:指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
各得其所: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上图书馆》
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劝学》
1、通假字
①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②虽有槁暴“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③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智慧;
④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2、词类活用
①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②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④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⑤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⑥见者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处;
⑦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⑧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
⑨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⑩上食埃土,下饮*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⑾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3、古今异义
①輮以为轮古:把……做成;今:认为
②金就砺则利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金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
④假舆马者古:凭借;今:与“真”相对
⑤而绝江河古:特指长江与*河;今:泛指河流
⑥下饮*泉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
⑦蚓无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羽或帮凶
⑧用心一也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
⑨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藏身;今:托付
4、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輮以(之)为轮
故木受绳(测)则直,金就砺(磨)则利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②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③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一词多义
①之:取之于蓝代词,代青
水为之代词,代冰
须臾之所学结构助词,的
登高之博见结构助词,的
锲而舍之代词,代雕刻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前置的标志
蛇鳝之穴结构助词,的
②于:取之于蓝介词,从
青于蓝介词,比
寒于水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向,引出对象
③者:不复挺者语气词,表停顿
见者远……的人
闻者彰……的人
假舆马者……的人
假舟楫者……的人
无可寄托者助词,表判断
④于:取之于蓝介词,从
青于蓝介词,比
寒于水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向,引出对象
⑤一:骐骥一跃数词,一次
用心一也专一
⑥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
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转折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知明而行无过表并列
终日而思表修饰
跂而望表修饰
登高而高表修饰
而见者远表转折
顺风而呼表修饰
而闻者彰表转折
而致千里表转折
而绝江河表转折
而神明自得表因果
锲而舍之表承接
锲而不舍表承接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
《师说》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随)和连词“而”。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
今义:小学学校教育。
(6)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3.一词多义
(1)师
①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吾师道也(学习)
③则耻师焉(从师学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⑤十年春,齐师伐我(*队)
(2)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学说,主张)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道义,正义)
(3)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为五百人立传(传记)
(4)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③内惑于郑袖(迷惑)
④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迷惑)
(5)乃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表转折,竟,反而)
②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副词,表顺承,就)
③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副词,才)
④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表判断,是,就是)
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⑦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连词,于是)
(6)其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人称代词,他们的)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
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
⑤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推测)
4.词类活用
①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②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③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④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⑤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⑧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5.文言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④不拘于时 被动句
⑤耻学于师 状语后置句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
息列索落:形容细小琐碎的雨声,拟声词。
平平仄仄:文中指推敲字的声韵。
《荷塘月色》
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默默,形容水没有声音。
《我与地坛(节选)》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
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坐卧难宁:指人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常形容心绪烦乱,又表示翻来覆去去难以入眠。
声名狼藉: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赤壁赋》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乘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同“缭”,盘绕、围绕
3.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所思慕的人。
今义:美貌的女子。
4.一词多义
(1)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
②歌曰“桂棹兮兰桨……”(歌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韵律)
④诗言志,歌永言(能唱的诗)
(2)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
③日夜望将*至(盼望)
④德高望重(名望,声望)
⑤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念头)
(3)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往)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同,好像)
③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表假设,如果)
④突如其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⑤自以为不如(及,比得上)
(4)属
①举酒属客(劝请)
②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③神情与苏*不属(类似)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辈)
⑥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属,亲属)
(5)于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
④强于百万之师(介词,比)
⑤告之于帝(介词,向)
5.词类活用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②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③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
④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吟诵)
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⑦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⑧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⑨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⑩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6.文言句式
①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③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
⑤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句
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登泰山记》
1.通假字
(1)须臾成五采 “采”同“彩”
(2)多平方,少圜 “圜”同“圆”
3.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
古义: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多平方
古义:平的方形的,指山石的形状。
今义:数学用语。
2.一词多义
(1)阴
①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天,没有阳光)
③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
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阴影,树荫)
⑤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冷)
⑥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光阴,时间)
(2)坐
①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同“座”,座位)
③王曰:“何坐?”曰:“坐盗。”(因……而获罪)
④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
(3)及
①及既上(等到)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
③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4)道
①循东谷入,道有天门(道路)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
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策,方法)
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⑤万户侯岂足道哉(称道)
(5)以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介词,在)
②余始循以入(连词,表顺承关系)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助词,表方位)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
⑥以刀劈狼首(介词,拿、用)
⑦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用来)
⑧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以为)
3.词类活用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名词用作动词,照)
(3)山多石,少土(形容词用作动词,多有;少有)
4.文言句式
(1)崖限当道者 定语后置句
(2)此东海也 判断句
第八单元对象不当,张冠李戴
含义:有些成语有特定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几十年如一日,相敬如宾,堪称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友谊”。
解析:“相敬如宾”,只能针对夫妻而言,形容夫妻互相尊重,像对待宾客一样。
望文生义
含义: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泰山确实很高。孔子尚且发出“登泰山而小鲁”的感叹,杜工部吟出“一览众山小”的绝唱,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呢?登上泰山绝顶,自然免不了登高自卑了。
解析:“登高自卑”不是登上高处感觉自己的渺小。本指登山从山底下开始。比喻事情循序进行由浅入深。
语意重复
含义:句子上下文已有和成语相同意思的表述,导致成语语意和上下文语意重复,在辨析成语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同时注意观察前后文字,判断是否出现语意重复。
例:在二中“申示”进程中,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工作尽最大可能鼎力相助,我们深表感谢!
解析:“鼎力相助”指尽全力帮助人,与“尽最大可能”意思重复。
音或形相近致误
含义:有些成语和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
例:这件事对于我来说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解析:“一文不名”指一分钱都不占有,形容极贫困,应用“一文不值”。
褒贬不当致误
含义: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例:刘翔,继今年5月破世界纪录之后,前不久,又以12秒88的成绩获世界冠*,消息传来,国人弹冠相庆。
解析: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
因前后矛盾致误
含义:前后矛盾是指所使用的成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重复甚至矛盾。
例:有一个同学跟我说:“想到八个月后就要参加高考,我就心有余悸。真的还没有准备好呀!”
解析:“心有余悸”应针对已经过去的事而言,这高考是八个月后的事,用在句中前后矛盾。
因谦敬错位致误
含义: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别人。如果辨别不准,便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
例: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筚生辉。
解析:“蓬荜生辉”,“蓬荜”指用蓬草、荆竹编的门,形容穷人的家。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使穷人的家增添光辉,是个谦词,只能用于已。
因功能混乱致误
含义:每个成语由于本身的词义和词性不同,因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
例:包围圈越来越小,这群罪恶极大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解析:“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当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名词性成语,用来充当“成了”的宾语,应将“瓮中捉鳖”改为“瓮中之鳖”。
古诗词诵读《静女》
1.了解《诗经》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六义”
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①《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②《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③《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④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⑤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⑥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1.解释词义
①见:通“现”,出现。
②爱:通“薆”,隐藏,遮掩。
③说:通“悦”,喜爱。
④女:通“汝”,你,这里代指彤管。
⑤匪:通“非”,不是。
⑥姝:美丽漂亮
⑦城隅:城角
⑧踟蹰:徘徊
⑨娈:美好
⑩洵:确实
2.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3.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4.概括诗歌描绘的人物形象。
明确①女主人公是一个活泼、调皮、大胆的女子,敢于邀请男主人公约会,又故意调皮地躲起来。
②小伙子是一个十分憨厚、痴情的人。收到姑娘的邀请时他是多么开心得意,面对姑娘的礼物时他巧妙地运用双关语赞美礼物和姑娘。约会后还不忘夸一番姑娘和礼物。
《涉江采芙蓉》
1.了解《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1.解释词义
①遗:赠送
②以:连词,表示结果
2.“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写的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明确通过兰泽、芳草、芙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夏日采莲图。
3.“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欢快——失望
4.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鲜艳的荷花,气氛是这样的愉快欢乐,可接下来的两句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这里景与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明确以乐景写哀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兰泽、芳草、芙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夏日采莲图,表现主人公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和内心的欢快之情。三四句笔锋一转,转喜为悲,用夏季美景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伤。
《虞美人》
1.了解李煜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开宝八年(),宋*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违命侯。两年后去世(据说是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死)。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今存词三十余首,与其父李璟汇刻为《南唐二主词》。
1.解释词语
①了:了结,完结。
②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③雕栏玉砌:即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泛指南唐宫殿。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暗指亡国。
2.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你能否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愁
3.词人的愁从何来?
明确亡国之痛,故园之思
4.词人是借助了哪些事物或意象来抒发自己的这种哀愁的?
明确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5.“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明确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是诗人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
6.“往事知多少”中“往事”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是快乐的往事。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精神层面:欢乐、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7.体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
明确以水喻愁,设问、比喻、夸张,化虚为实,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形象。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愁思之多;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写愁思之长。
8.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愁情”?
明确虚实结合(眼前—回忆、想象)
对比(现在—过去、物—人)
比喻(满腔愁绪—一江春水)
《鹊桥仙》
1.了解秦观
秦观(-),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因*治上属于旧*,多次遭受打击,最后被贬到遥远的西南,死于放还途中。他长于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有《淮海集》。和*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生活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凄迷幽婉,清丽曲雅,属婉约派。
1.解释词义
①纤云:轻盈的云彩。
②飞星:流星。
③银汉:银河。
④迢迢:遥远的样子。
⑤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⑥忍顾:怎忍回头看。
⑦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2.词人说牛郎织女“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你觉得他们的“一相逢”,“胜”在哪呢?
明确①“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幻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衬托了织女的美好巧慧,她似乎在为爱人的到来作着精心的准备,她沉浸在爱的甜蜜中,欢愉的心情了然可见。
②“飞星传恨”,飞星可以解为流星,流星划过夜空,不时闪过长长的白亮的光芒,“传恨”,原本是流星下落的天体现象,词人赋之以情感,写出了相会的牛郎织女相思之苦,相盼之切。
③“银汉迢迢暗度”,银河之宽阔,相隔之遥远,暗衬相思之苦,相见之难。
④“金风玉露”,即秋风生起,白露为霜时节,以“金”、“玉”相饰,赋寒凉季节以吉祥的喜庆,写出了情感的珍贵真挚纯洁。
⑤“柔情似水”,情深意重,缱绻美好。
鹊桥上的相逢,我们看到的是温馨浪漫,流光溢彩,相爱的人情深意长,景美,人美、情美,成就着这个古老爱情故事的唯美,难怪秦观感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3.这首词作写于北宋年间,到现在已千年,为什么会流传这么久,仅仅是它里面有美丽的爱情吗?
明确不是,还因为其豁达之气,“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试概括这首词的思想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
往期推荐:解题指导|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题型
作文模板|以我之浪花,筑国之巨浪等8篇
学霸题库|备考诗歌鉴赏专练
学霸笔记|备考课本文言实词梳理
热点素材|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评论系列
学霸题库|备考名篇名句语境默写专练30题
作文指导|辩论稿写作导引
学霸笔记|备考易错文言实词对译整理
学霸题库|高考重点必背篇目情景默写专练
学霸笔记|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梳理
学霸素材|35组作文主题高分语段
学霸素材|30部国学名著精华句解读
学霸笔记|最全初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清单
学霸笔记|课本内18个文言文虚词专练
学霸笔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汇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