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闲谝眉县》推出后,玉门的岐山人秒赞并第一时间邀请下一篇谝谝岐山。翻看前几篇闲谝文章的留言,外地宝鸡人居多,也许是乡愁、城愁使然吧。
起初写闲谝文章,是出于对宝鸡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的眷恋与回顾,想给过往的生活打个结。年从甘肃调回宝鸡工作,生活在清姜,工作在群众路,便有了《闲谝清姜》《闲谝群众路》,之后,生活在下马营,上班在戴家湾,便有了《闲谝戴家湾》《闲谝长乐塬》。西关是宝鸡的老城,去年在西关*校学习,课余,走遍了西关的大街小巷,期间,组织到冯家山水库参观学习,便有了《闲谝宝鸡西关》《闲谝冯家山水库》,《闲谝虢镇》《闲谝凤翔》则是源于对宝鸡城市文化脉络的进一步挖掘。《闲谝眉县》是第一次约稿,《闲谝岐山》便是第二篇约稿。老家扶风虽与岐山同属古周原,风俗相近,但对岐山的亲密接触是从转业后,是因工作需要,经常到岐山下乡开始的。
(一)古周原
关于凤的传说,宝鸡最早的要属凤鸣岐山。周人极其崇拜凤凰,称之为吉祥鸟。凤鸣岐山是指周文王即位时,有凤凰在岐山栖息鸣叫。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凤凰呈祥兆瑞,源于周王德*,象征周人兴起。一部名著《封神演义》把凤鸣岐山的传奇故事推向了神州大地。但在宝鸡13个县区名字中,直接带凤的有凤翔县、凤县,间接带凤的有扶风县,岐山县有凤凰山,但岐山县名字的来源与凤不沾边。按宝鸡人习惯性分法,岐山县属于平原县,丘陵山塬占的面积不是很大,但岐山县却是宝鸡唯一一个以山名为县名的县,也是关中唯一一个以山命名的县。
岐山人杰地灵。据记载,岐山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着仰韶、龙山、商周、秦汉历史文化遗存处,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岐山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岐山置县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岐山不叫县,叫州。北魏太和十一年()这里设岐州,领三郡九县,岐山东部属平秦郡周城县管辖。西魏大统四年(),改平秦郡为岐山郡。北周武帝天和四年()设置三龙县,治所岐阳镇(今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属岐山郡管辖。隋代改岐山郡为扶风郡。开皇十六年(),隋文帝移三龙县治于岐阳镇西40里(今凤鸣镇),改名岐山县。唐贞观八年()后,岐山作为县的行*区域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岐山县志》载“岐山县以境内有岐山而得名。”
岐山县的地形特点是“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原”,两山一南一北。南山是秦岭,北山就是岐山人通称的岐山了。岐山属六盘山东延支脉千山余脉。岐山,又源于其境内东北的箭括山双峰对峙,山有两歧而得名岐山。箭括山东峰高米,西峰高米。箭括山的得名在岐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我倾向于“东西双峰对峙,中为缺口,形如箭栝”的说法,箭栝,即箭末扣弦处,用箭末扣弦之处的“栝”,来形容山之两“歧”状态,非常形象,可谓神来之笔。“栝”逐渐演变为“括”,箭括山岐山人俗称箭括岭。当年隋唐皇帝去麟游避暑,就从此山口通过,现在翻越箭括岭的道路是麟眉公路。岐山是陕西关中西部一个普普通通的山,尽管它没有秦岭主峰太白山那么驰名,那么高峻,但是,但她的脚下的周原,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原点,历史曾经无比眷顾,炎帝在这里生息,华夏在这里生根,周朝在这里肇基,周礼在这里启源。日本有个岐阜市,岐阜原名稻叶山城,16世纪,日本著名武将织田信长十分倾慕中国周代的文王、武王据岐山而统一天下的伟业,听取僧人建议改名为岐阜(取“岐山”“曲阜”之意),上世纪80年代初,岐山与岐阜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据《史记》载,周人封于邰,迁于豳,兴于岐。后稷因播种百谷、发展农业有功,被尧帝封为管理农业的农师。舜帝时代,后稷被封在邰地,即今杨凌武功一带。从民国时西北农学院(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建立到现在全国第一个农科城杨凌市的设立,均与后稷在此教民稼穑的史迹有关。周人在邰地居住四世,到三世孙公刘时,商族对此富裕之地垂涎三尺,侵扰不已。万般无奈之际,公刘便率领族人由邰迁豳,即今彬县、旬邑一带,在此居九世,大约年左右。到古公亶父继位成为国君时,为避免西北一带的犬戎族不停侵扰,于是古公亶父率领部族渡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来到岐山脚下周原,这就是周人建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公迁岐”。定居周原之后,周族的力量得到急剧发展,虽然与商王朝相比,周还是一个“蕞尔小邦”,但已萌发了“翦商”之志。周人的称谓,是来到周原以后才有的。
从公元前年(商王武乙元年)周太王(古公亶父)由彬县、旬邑一带迁到周原,再到周文王晚年(公元前年)由周原迁到沣水以西(今西安沣西新城),三代周人在此安家落户,艰苦奋斗,创业肇基,奋发有为,周人在周原主*92年!其中周太王主*21年,周王季主*26年,周文王主*45年。经过近百年的励精图治,成就了大业,到文王晚年时便“三分天下有其二”,为武王于公元前年经牧野之战一举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可靠基础。周朝前半期称西周,由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共历13王,年;后半期称东周,由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共历25王,年。周人迁都丰镐后,周原一直是西周王朝的宗庙所在地,因此,直至西周末年,周原始终是西周王朝*治、文化和宗教中心,乃周人不祧之圣都,堪称是“礼乐文明摇篮,德*思想渊薮。”
周原古称岐周或岐邑。自新石器时代起人类就活动于此。按照当下比较流行的说法,周原有小、中、大之分。小周原是以年国务院公布的周原遗址为基准。周原遗址位于岐山、扶风两县北部交界处,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保护范围,东到扶风许家河,西到眉麟公路,北到岐山脚下,南到扶风的纸白、岐山的范家营(周原遗址标志碑文),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范围包括今岐山县京当、岐阳、双庵、王家嘴、礼村、贺家、董家、凤雏、朱家、周家桥,以及扶风县刘家、庄白、齐家、齐镇、午子、强家、云塘、*堆、上下樊村、召村、康家、任家、齐村等地。查阅《岐山县志》获知,年3月撤区并乡,在宝鸡地区的统一规划下,将原属岐山管辖的山底、云塘、强家、房家沟南、齐家、原社、铁章、张家沟、胡同张家、胡同刘家划归扶风县,又将扶风县管辖的翟家、杜家、大石沟、西坞划归岐山县。如果不重新划分,周原遗址绝大部分在岐山县境内。中周原泛指岐山、扶风、武功(属咸阳市管)、凤翔四个县的大部分,兼有眉县、陈仓区以及咸阳市的永寿、乾县和杨凌市等五个市(县)的小部分,南跨渭河,北依岐山,北越漆水,西达千河,南北约25公里,东西长公里;大周原则是包括整个陕西关中和甘肃庆阳市、平凉市和宁夏固原市部分地区。
周原遗址的考古始于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石璋如先生在岐山岐阳堡一带开展考古调查,最早提出这一带就是古公亶父所迁之岐。年是周原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陕西省与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组成了周原考古队,在周原遗址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揭露出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两处大型建筑基址,并对岐山贺家村墓地以及扶风云塘制骨作坊进行了发掘,取得了巨大收获。年贺家村遗址又发现了车马坑和铜车马,铜车马堪称西周“第一豪车”,历时6年,今年7月份修复完毕,不久,将在陕西省考古博物馆面世。凤雏甲组基址是迄今所见结构最为完整的西周时期四合院式建筑,在该建筑中还出土了1万余片甲骨,其中余片是刻字甲骨,这也是西周甲骨首次大规模集中发现。3年又在岐山凤凰山遗址发现了迄今等级最高的西周贵族墓地、数量最多的西周甲骨,从而证实周公庙遗址就是周公家族的采邑,堪称是西周考古史上最重大的发现。西周都邑丰镐的考古发掘早于周原,因为后世工程有所破坏,至少还不能起到周原遗址同样的作用。
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周原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为加强周原遗址及出土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曾先后在遗址内成立了周原岐山文物管理所(岐山县贺家村)和宝鸡市周原博物馆(扶风县召陈村)等管理机构。年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建设计划,年9月,周原博物馆改扩建设后,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就设在周原博物馆。年从部队探家时,有幸在周原博物馆当大厨的邻居关照下,第一次目睹了青铜器的真容。
小周原是一个考古学概念,中周原是一个自然地理单元。目前,不管从史料、文物遗存、还是周文化在民间的渗透看,岐山县无疑是是我国先周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文明的一块圣地,周文化是岐山最大的IP。
(二)周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其源头不是在春秋,始祖也不是孔子。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在西周,始祖就是从岐山走出的先周的大贤圣者。古公亶父、太伯、仲雍、王季、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姜太公、召公、毛公、毕公,哪一个不震古烁今,彪炳史册!孔子曾发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感叹。曾经写过《过秦论》、《论积贮疏》的西汉著名*论家、文学家贾谊曾对周公评价:“孔子之前,*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周公是西周以前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是西周以后中华文化的创制者。周公是文王第四个儿子,武王弟,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周公所创的周礼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之根、之本、之源。“周公吐哺”“一沐三握发”的美德世代流传,芳留后世。曹孟德曾感叹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制礼作乐,就是周公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杰出*治家、思想家,参照了远古、夏商及早期周人已有的礼乐,结合周人特点和执*经验,用一套完整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确立了王、卿、大夫、士的等级地位,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典章制度。同时,周公对祭祀、出征、会盟、饮宴、婚娶都制定了相应的仪式和不同的乐舞,就连不同身份人的蓄发、戴帽、穿衣等等也有明确规定。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其礼乐差异非常严格,只能按规范的仪礼规定自己的言行。对葬礼、祭祀等重大活动,其规定更加严格。现在,西府的红白喜事都沿袭了千年的周礼。公务活动各种约定成俗的礼节也是周礼的的发展与延续。周公为中华文明竖起了最早的一块精神丰碑。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一个个封建王朝因周文化而兴盛强大,又因周文化的衰败而被更替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发展史。
周文王拘羑里把伏羲八卦演成六十四卦作《周易》。《周易》不但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运用最简单的符号呈现了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对莱布尼茨创立二进制、波尔创立互补性原理、荣格创立心理学、黑格尔创立辩证法产生过巨大影响。三千余年来,一直是儒道两家共同的传统经典,《周易》可以说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圣经》。
召公提倡以德治国,创立和实践的“敬德保民”,倡导“劳己不劳民,为民不扰民”,这实际是中国第一部《公务员法》。从这点讲,召公是武王的异母弟弟,排行老六,因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是廉吏之祖,勤*之根,是中华文明民主的鼻祖。按周原话讲,周成王把辅佐他的周公、召公,关起门来叫四爸、六爸。姜太公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治家、*事家,姜尚垂钓隐潘溪、文王渭水聘吕望的故事因历史小说《封神演义》而家喻户晓。岐伯著成的《*帝内经》,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中华民族每每遇到大的疫情,必问计之《*帝内经》,今年的新冠疫情亦如此。
岐山是青铜器之乡。岐山县境内先后出土青铜器70多批(次),西周青铜器余件,毛公鼎、天亡簋、大盂鼎、小孟鼎为国宝级文物。晚清四大国宝,岐山就出土了两件。毛公鼎出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岐山县董家村,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毛公鼎铭文字,是周宣王时代一个完整的册命,至今保持着出土青铜器铭文最长记录。大盂鼎出土于清道光年间,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铭文主要记述周康王对盂的训诰和赏赐,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在年眉县杨家村窑藏发现以前,岐山的董家村窑藏一直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专题压轴展品。特别一提的是董家村出土的朕匜(盛水器),铭文共计字,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一篇法律判决书,享有“青铜法典”之美誉。
岐山是《诗经》的诞生地之一。一部《诗经》,记述了周人的起源史、创业史。《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和祭祖诗有10余篇与岐山相关。与周太公有关的有“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周原膴膴,堇茶如饴”,有周太王陵见证;与周公有关的《大雅?卷阿》,有周公庙见证,与召公有关的《召南?甘棠》,有刘家塬村的甘棠树见证;《国风?秦风》里的许多篇章或诞生于岐山,或与秦人早期在岐山活动有关,《周颂?天作》是周人祭祀岐山的乐歌,另外,先秦时诵读《诗经》的“雅言”以周代西岐方言为主,岐山民俗中也保留着一些《诗经》所描写的周代礼俗文化遗迹。
古公亶父和周文王的仁德爱民思想在先周和西周时期已形成“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风气,留下了太王迁岐、泰伯奔吴、太妊胎教、画地为牢、孝母得金、虞芮之讼、金縢藏册等妇孺皆知、值得颂扬的人文典故。这种良好的风俗习惯,千百年来在周原的核心地带岐山、扶风,繁衍传承的最本色最鲜明,世代坚守,不离不弃。宝鸡人接人待物、过事上,岐山、扶风人的礼数多,规程多。
记得在网易在开博客不久,就认识了博主乾坤居士,他的博客有一个专栏《周原文化》,也许我的博客写老家的文章多,乾坤居士邀请我写一篇关于周文化的文章。我说我对周文化没有研究,他鼓励我,你把老家农村的礼数写下来就是周文化,于是,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浅谈对周文化的认识》发在博客上,乾坤居士把此文刊在《中国宝鸡周易》年第2期。后来,才知道乾坤居士就是《周文化丛书?周易卷》作者何东兴老师,一个地地道道的岐山人。此文最后缩写为《浅谈周文化在民间的渗透》,刊在《宝鸡日报》(年11月1日)。我认为,周文化是灿烂耀眼的周礼文化、勤耕细作的农耕文化、民风淳朴的道德文化、浓郁深厚的民俗文化。
周文化在岐山及扶风的渗透,我觉得还有一点,周文化已经成了一种根脉、一种血脉、一种力量,渗透到周原人的骨子时,公私分明,爱憎分明,丑恶分明,一个人不检点,在村子里就抬不起头,这就是周文化的魅力、群众监督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比纪委管用多了。与岐山考学出来的同龄人闲谝,他告诉我:只要考上学在外面工作的,很少有贪污犯、有男女作风问题的。在外面事干的再大,回村不张扬,见了人,先搭腔,再发烟,该叫爷叫爷,该叫叔叫叔,同学聚会,不管在老家留守的,还是在外面工作的,大家都光光堂堂。我们扶风的同龄人也这样。
岐山的许多地名是周朝千古不灭的人文印记。因凤鸣岐山的美好传说,岐山地名含凤凰二字者多达十多处。如:凤鸣镇、凤凰村、凤鸣岗等;与周朝人物有关的地名有:周公村、庙王村等;与周朝相关的其他地名还有:京当、杜城、岐阳、净宫、宫里、衙里、戢武、礼村、叩村、公子庄、西坞等。京当意为京城当中之地;宫里村因文王母亲太妊当年在此住过;礼村因周国举行礼仪庆典而得名;贺家村因来访者朝贺祝贺周国而得名;杜城是西周建立前周国首都的西大门;戢武村是当年周国的兵器库;岐阳村是周文王的出生地,号称“圣人村”,也是周成王时代“岐阳盟会”的原发地。还有八亩沟村,是岐山县城北一村名。史载,周朝创业肇基时有周八士先后安葬于此,后为避“墓”,将“墓”字改为“亩”字。
岐山人的名字中仁义礼智信,文(温)良恭俭让等与儒家文化相关联的很多,体现了岐山人民传承周礼根脉、铭记历史文化的精神和情怀。另外,岐山人喜欢在名字,特别是在官名中冠以“岐”字,这种刻意在名讳中冠以县名的现象,可能在其他地方不多见。
岐山是周朝年江山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在这片热土上,周文化的研究、传承、弘扬与利用是一大亮点。年初,省成立了陕西省周原文化研究会,吸收岐山县几位资深专家加入,拉开了周文化研究的序幕。年岐山县成立了周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一直由郑鼎文老师担任会长。9年就与郑老师在网易博客就成好友(网名:悦仁)了。多年来,周文化研究会通过举办周文化学术研讨会,周文化专题讲座,出版“凤鸣岐山”内部交流期刊,在县电视台开办“话说周文化”节目,特别是协助编撰推出的《周文化丛书》《周公演义》《品味周公庙》和《诗经与岐山》发行到全国各地,产生了较大影响力。研究提出的岐山是周朝年江山肇基之地,是西周的延安,是武王革命的根据地,是《周易》《周礼》《诗经》诞生地,中华姓氏的重要发祥地等成果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引发了周文化旅游热的兴起。0年、9年和年,岐山县先后举办了三届“中国·岐山周文化艺术节”,同时,又举办了“周文化与平安岐山建设”学术研讨会、“全国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研讨会”等,邀请著名专家学者齐聚岐山,高端研讨,大大提升了岐山的文化软实力和知名度,使“凤鸣岐山,周公故里”的文化品牌走向了全国。年3月,岐山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为“中国礼仪文化之乡”,同时授予“中国周礼文化研究基地”称号。
年6月10日,电影《寻根周原》在宝鸡岐山县举行开机仪式。《寻根周原》以一个家庭的“往事寻根”为视角展开叙述,以《凤鸣岐山》《断发文身》《握发吐脯》《甘棠遗爱》四个不同的故事来展现周文化魅力。
据《岐山县志》载,岐山老县城最后一次大的修复是光绪二十五年(),修复城墙,开东、西、南、北四门,东城门在今凤东路的凤鸣街口,西城门在今天柱路的凤鸣街口,南城门在今南关村口,北城门在今北干渠的北大街口。西门匾额“三龙旧邑”,东门匾额“文王故里”,解放初还在。民国时期县城内的重要建筑有清代岐山县署、文庙、关帝庙、城隍庙、太平寺塔、山西会馆、梁星源木牌楼等。现在除太平塔保存完好外,其余均遭拆毁。太平寺塔建于宋哲宗元佑三年(),6年太平寺塔作为宋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年后被城郊的农民挖去施肥,仅存西南一隅。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岐山县按照“一城两区”(一个县城,凤鸣、蔡家坡两个片区)空间布局,抓县城建设,市容环境变化日新月异。在城市文化硬件建设上,尤其注重周文化氛围的打造。6年在县城西修建了周原广场。周原广场主景有文王访贤、武王返岐两大群雕及煅铜大盂鼎1座及9根龙凤柱,以昭示周王朝的历史丰碑和周文化的华彩乐章。之后,又陆续建成了“礼乐”南大门、“怀邠”东大门、“双凤喜岐”西大门,沿周五路建成了10公里周文化雕塑长廊和1.7公里周文化画廊。最大气磅礴的要数凤鸣湖边及凤凰山顶的凤凰雕塑,成为了岐山周文化的地标。
(三)周公庙
周公庙是周文化在岐山的最大承载地。据文献考证,周公庙一带属当年周公的采邑之地,周公庙所在地卷阿为凤鸣岐山的发源地。凤凰山遗址也表明,先周和西周时期,卷阿之地就有大型建筑物。《诗经》中《大雅?卷阿》有云:“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周公晚年归隐于卷阿,逝世后即建祠祭祀,周公庙由此而始。西周末年,古卷阿建筑遭毁坏,秦汉以后曾重修。唐武德初,高祖李渊为纪念西周这位伟大的*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下诏在其采邑——卷阿重建周公祠,包括周公陵墓、元圣殿、凤山楼、礼乐亭、思贤亭、吐哺亭等。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的建筑群。
解放初,周公庙被开办为周公庙中学,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至年为陕西省档案馆占用,年对游人开放。为带动从年开始的周公庙附近的北郭民俗村大力发展,年岐山县投资0余万元对周公庙进行了从清光绪三十二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周公庙现存古建筑大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重修所建。周公庙三面环山,座北朝南,依山而建,对称布局,形成姜嫄“背子抱孙”的有趣格局。河南洛阳、山东曲阜还有周公庙,岐山周公庙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
进了周公庙,汉槐唐柏遮天蔽日,会使人肃然起敬。参拜周公、召公、太公殿是第一大事。周公献殿的对联高度概括了周公的丰功伟绩:制大礼作大乐并勘大乱大德大名垂宇宙,训多士诰多方兼膺多福多才多艺昭日星。想要求子的年轻媳妇、老娃婆,会先拜姜嫄圣母殿,给“娘娘婆”先烧香、叩头、许愿。周公庙庙会为农历三月十二日至十四日,是典型的求神祈子、焚香还愿的香火会。庙会过后,所有的一人至二人高的树枝上挂满了红线绳,成为一道奇特的风景线。陕、甘、宁、川、晋、豫等香客慕名而来。著名作家冯积岐老家就在周公庙跟前,其作品《我们村的最后一个地主》,记录了周公庙庙会的盛况及撵香头的旧风俗。想要长命百岁的人,一定要到后山窑洞,摸一摸玄武玉像,其面部丰满,足踏龟蛇,仗剑而立,人称“玉石爷”。传说,此物能治百病,手摸玉石爷,哪疼摸哪,过后能消除痛苦。另外,润德泉也是周公庙一大景致,护栏石刻的动物,构思独特,造型生动,堪称艺术佳品。
第一次去周公庙是3年。看到召公殿及甘棠树,感到特别亲切。我的老家扶风县召公镇召公村,因当年召公在此讲学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召公命名的地名,召公中学就有一棵甘棠树。民国时中学院内曾有纪念召公的甘棠公馆。周公庙召公殿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有甘棠图案、“召伯甘棠图”五个篆字及《甘棠图记》草书。召公殿门两侧柱子上悬挂一副楹联:爱遗甘棠留古迹;故寻周迹赴卷阿。这副楹联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召公的历史功绩和社会影响。岐山县城西南10里许的刘家塬村曾建有召公祠,年岐山县在该村建设了刘家塬召公勤*廉*教育基地。年,专程去了一趟刘家塬村。甘棠树也在学校院内,大小与召公中学差不多,在村史馆见到了慈禧太后题、光绪皇帝御赐的“甘棠遗爱”匾额。到底召公当年在扶风县召公村,还是在岐山县刘家塬村办公,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各级公务人员应践行召公创立和实践的“敬德保民”“劳己不劳民,为民不扰民”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更为人鲜知的是周公庙还是岐山共产*员最早活动的地方。年6月,岐山籍学生李琦、曹永丰在三原陕西省第三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同年暑期,李琦、曹永丰偕同共青团员张云锦回岐山,以周公庙职业学校和第一高小为基地,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传播马列主义,7月,于周公庙职业学校在县城内的“脚柜处”(收柴秤捐)建立岐山*小组,李琦任组长,*员2名。10月,李琦、曹永丰、张云锦等*团员在县城南南溪沟关帝庙开会,成立岐山*团特别支部。岐山*支部是宝鸡市第一个中共支部。
(四)周城
周文化是岐山的金疙瘩。怎样去开发利用,带动岐山,及至宝鸡的旅游,年9月,“岐山西周文化景区”被陕西省人民*府确定为全省30个文化产业项目之首,随后,陕西旅游集团经过论证、立项,经批准后动工建设,于年7月建成了“中国周原景区”(周城)。周原景区是国内首家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周文化展示体验旅游核心目的地,填补了中国周文化表达的空白。
景区由周城、周公湖、周公庙、凤凰山四大板块组成,形成一方城、一座庙、一面山、一湖水的总体格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周城以中华周文化展示与传承为核心,以“古、土、乐、奇、巧”为思路规划,以“天、地、人”为轴线分区,还原西周的都城风貌,将周文化集中创新演绎,形成集历史古迹参观、文化创新展示、亲子休闲游乐、演艺互动娱乐、特色餐饮体验于一体的多元化大型综合景区。周城的设计理念新,科技元素多,建筑古朴、时尚、大气,这几年,通过不断改进运作模式,开展入城仪式、周礼研学等周文化互动节目,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法门寺以西最吸引人的网红旅游地。有网友评论:貌似个旅游景区,实则溜娃胜地。娃娃在周城,学周礼、吃美食、体验各种动漫,乐不思归。
记得年有一段曲阜导游吴祥利解说儒家文化的视频爆红网上,最后一段主要讲孔子为什么说“吾从周”,虽然很短,但把周公、周文化的精髓讲透了。云南贵州的旅游有特色,主要是把当地的民俗文化挖掘的好。余秋雨老师两次来宝鸡,都建议宝鸡人开发展现周礼。周原景区要做大做强,除了景区的软硬件建设外,应培养一批精通传统文化,尤其是周文化,会用普通话、西府方言穿插讲周原故事、会与游客互动交流的管理精英、网红导游,把周文化讲活、讲透、讲生动,既有知识性、更有趣味性,给游客以启发、以教育,使旅客真正了解古周原岐山的前生后世,感到到周礼的周到含蓄,来了一次,还想还亲朋好友再来一次,把每个游客都培养成一个“酵母”。
从云南回来,导游让我们知道了彝族称最美丽女人为阿诗玛,最勤劳男人为阿黑;傣族人称漂亮女人为哨哆哩,英俊男人为猫哆哩。为什么,游客到周公庙,我们不让游客知道,岐山(西府)女人把丈夫叫老汉,男人把媳妇叫老婆,把小姑娘叫女子,把小男孩叫碎娃。贵州苗寨敬酒请客人喝高山流水,为什么我们的民俗村接待旅游团时,不选代表开展个吃臊子面大赛呢?岐山是周礼的故乡,为什么导游在跟客人见面、告别时不来一个鞠躬礼呢?宝鸡周礼文化主题公园的乐府怎么不搬到周城呢?大唐不夜城有不倒翁小姐姐,敦煌有飞天舞者如意,周城就不想推出周礼使者吗?新冠疫情期间,患者与医生告别时,相互一个鞠躬礼,感动了多少人!
旅游注重细节,更注重的礼节。周公以“礼”制天下,以“乐”给天下人以美德教育。周原景区的旅游发展,如果景区的各级各类管理者、服务者、经营户能以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开门纳宾,游客至上,以“礼”为先、以“礼”待人、以“礼”赢人、以“礼”化人,让周礼无处不再,肯定会使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有一次深刻而有意义的旅游体验。
(五)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是西周文明的浓缩与折射。几千年来,臊子汤在岐山村村落落的面锅里翻滚着,成为周文化的活化石。关于臊子面的起源,著名作家李巨怀在《书房沟》里是这样描写的:“相传是周文王初年,渭河中一蛟龙(当为巨蟒)时而作孽,在河则浊浪蔽日,上岸则毁村吞人,一时民不聊生,惊恐不已。周文王闻讯立率悍士八千,历时三个月,终剿恶龙。凯旋之日,周文王思谋,周王朝以德治世,以礼纳贤,方有天下归一的大好局面,现在,何不利用蛟龙这众志成城的战利品,以喻天下归心。于是,周文王命众将士将蛟龙肉做成几十大锅臊子汤,按辈分礼数长幼次序吃蛟汤面。先吃者不得喝汤,以确保后吃者也能品尝到鲜美的龙肉臊子汤。汤锅整整熬滚了三天三夜,一拨子吃罢,另一拨子又笑逐颜开地端起了饭碗,一锅同心饭吃出了周王朝豪气凌云的千年江山,也千年流传下来了百吃不厌的臊子面。”
岐山人过事吃臊子面一般都要回汤,就是只吃面,不喝面,把汤端回去沉淀后,面渣倒掉,汤重复利用,我们扶风人吃臊子面,也是这种吃法,个人感觉,回汤面,汤反复熬煮,味浓香醇,如果家庭吃,人少,卫生能保证,我更愿意吃回汤面。近年来,由于流动人员增加、人们卫生意识的增强,回汤的吃法,渐渐被打倒了,特别是今年的新冠疫情,回汤面彻底被打倒了。不管是岐山、眉县或扶风,只要下了塬,塬下的人不吃回汤面。臊子面端上来后,把面捞到自己吃的汤碗,把汤退回去重复利用,这样比较干净卫生,且不浪费。
回汤这种吃法,源于商、周时代盛行的“尸祭制度”,吃剩饭、喝剩汤,原是“尸祭制度”的“闭幕式”。“尸”,就是由下人或小儿装扮的神主。“尸祭”,就是人们以“尸”为对象所进行的祭祀活动。尸祭过程要献牲(牛、羊、猪肉),献毕要加工成精美的熟食,由尸先吃,即意味着吃神的剩饭。尸吃过以后,由君卿领先吃尸的剩饭,再由大夫吃君卿的剩饭,士吃大夫的剩饭,百官吃士的剩饭,百官指的就是老百姓。百姓吃这种剩饭,也要按尊卑长幼分次序进行。古书里将这种层层吃剩的过程叫做“馂余之礼”。“馂余之礼”就是“吃剩之礼”。单看“臊”字,象形上肯定与祭祀有关。“月”表示肉,“品”代表三畜——牛、羊、猪,下面的“木”字象征桌子,因此“臊”可以理解为牛羊猪肉放在桌子上,如同用祭肉去祭天。
西周文明埋在地下的是青铜器,留在地上的是臊子面。臊子面必与岐山人大节小节,大事小相关联,红火人、能成人天天绕不开臊子面。过年要吃团圆面,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要吃长寿面,邻里或兄弟间起了摩擦要吃和气面,埋人要吃孝子面,娶媳妇要吃嫂子面,面有挂面、铡面、机器面;有细面、宽面、菠菜面、杂粮面(俗称金裹银面)。周礼文化贯穿于臊子面的始终。岐山人吃臊子面,不光是吃面,主要是吃礼数。外地人要想知道臊子面的礼数,最好到岐山农村人家里过几回事,就感受到精髓了。凡吃面之前,家家都要把第一碗面端出去泼汤敬天地诸神和祖先。坐席长者、来宾肯定坐上席。家里过事,客人先吃,再是本村人吃,最后,才是门子、主人吃。
高度概括臊子面特点的“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字谣”归功于岐山人杨青峰与王少波。据《宝鸡文史资料》(第十二辑)《岐山面与“九字谣”》一文介绍。岐山面“九字谣”是两同志于年为宣传岐山臊子面师傅参加陕西省在西安举办的“风味小吃展销会”而总结撰写的,以《顾客又吃到别具风味的岐山面》为题发表在当年7月15日《陕西日报》上。前三个字是对面的要求,即面条既要“薄如纸,细如线,下在锅里莲花转”,又要耐嚼,吸在嘴里光滑。中间三个字是对汤的要求,煎,是说汤要热,有烫感,碗里的面要少,够吃二、三口就行,不能太稠。汪是俗称,指浮在汤上的油花花要溢满全碗,一口吹不透。后三个字,是对入口味道的要求,突出岐山当地的食醋和辣子,极富浓郁的地方特色。香,是对臊子肉的要求,用于岐山面的臊子也是一绝,其做法不同外地,吃起来粘胶胶,香而不腻。
臊子面现在形成两大派系,有岐山臊子面与扶风臊子面之分。辣椒明末才传入中国,两种臊子面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辣子,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扶风臊子面是正宗传统、不忘初心的面,岐山臊子面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面。岐山臊子面与扶风臊子面的区别主要三点:一是臊子制作工艺不同。相同点:都是先炒后燷。不同点:岐山臊子是用辣子面上色,燷臊子时加入辣子面,因而臊子是红中带黑;扶风臊子是用酱色、老抽或糖汁上色,因而臊子是*中带黑。二是汤颜色不同、汤味不同。岐山臊子面汤呈红鲜亮色,味显酸辣;扶风臊子面汤呈*鲜亮色,味显微酸辣。三是漂花不一样。相同点:*(*花)、白(豆腐)、金(鸡蛋饼)、黑(木耳)都是一样的,做法也一致;不同点,主要在青上、红上,青上,岐山以韭菜花、蒜苗花为主,扶风以葱花为主。红上,岐山臊子面炒底菜用红萝卜,扶风人不用,而且有红萝卜不上席面的说法。白上,豆腐油炸后,岐山人切成菱形块当底菜,扶风,切条下锅当漂菜。四是辣味各有千秋。岐山臊子面的辣,主要以红辣椒为主,又烫又辣,吃上四、五碗,全身就冒汗。扶风臊子面的辣,主要以葱的辛辣为主,有一股浓浓清香味。
在宝鸡部队工作时,处里有5人,岐山2人,扶风2人,宁夏1人,每每吃臊子面,岐山人肯定要岐山臊子面,扶风人肯定要扶风臊子面,不然就吃的不舒坦,宁夏人通吃。自从在蔡家坡吃岐山臊子面时,先吃上半个酱猪蹄,第一盘吃岐山臊子面,第二盘吃岐山辣子面后,爱上了这个套餐。只要到岐山,不管在北郭民俗村,还是在何家道民俗村,必按这个套餐点。每种面,先细、再绿、后金裹银各一碗,最后再上一道宽面,宽宽心。不管岐山臊子面还是扶风臊子面,耍的就是一个醋,家里过事、待客,臊子面一上席,主人家就会热切地问:尝着没有?就是问醋味合适否?正宗的农家醋是做臊子面的最佳食材。
岐山臊子面素有“神来之食”的美称。把臊子面当作产业做,岐山人觉醒最早。岐山被称为陕菜之乡,除了臊子面有名外,擀面皮最早也出自八亩沟村,锅盔、挂面、醋,都富有盛名。年地处县城西北3公里、周公庙东南2公里的北郭村就开始借助周公庙的名气发展农家乐。接待户开始卖臊子面套餐,成为陕西民俗第一村。9年后的7年礼泉的袁家村才到北郭村取经、转型,建设关中印象体验地(康庄小吃一条街),经过22年的发展,北郭民俗村个体经营户,除水涨船高,套餐(臊子面、擀面皮、醋粉、搅团、锅盔等小吃及凉菜)由每人15元涨到38元,开发了岐山臊子面特制汤汁、臊子面礼盒,街道(周五路)及经营户就餐环境设施得到改善外,经营方式依旧,套餐菜品依旧、民富村穷依旧。而袁家村已成为陕西乡村旅游的标杆,形成了方圆2公里以关中乡土特色为主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体验地。年平均接待旅游万人次,村集体为主导,民富村更富,走出了一条“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基于品牌溢价的多维度产业共融”的发展路径,并且,带动周边10个村子致富,带动了距袁家村10公里的唐昭陵的旅游发展。对标袁家村,北郭村得加把劲追赶呀!
值得欣慰的是西秦忆浓民俗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创办的岐山臊子面文化产业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岐山臊子面产业化的推进,成效比较显著。经过岐山县历届*府多年持续推进做大“一碗面”,年“岐山臊子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国家批准;年岐山臊子面被选入《舌尖上的中国》季二季;年,岐山臊子面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和中国烹饪协会正式认定为“陕西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年,岐山县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臊子面之乡”荣誉称号;年由《人民日报》主管主办的国家人文历史
李西岐
《周文化与周公庙》 郭周礼
《周公与周公庙》 刘宏斌
《诸葛亮与五丈原》 刘宏岐
《周人的来源》 郑鼎文
《岐山是中华文明的圣地》*
《说说岐山人》*革
《周原遗址的丰富文化内涵》孙庆伟
《周公之梦》 陈同钢
邹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