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善于观察的人,能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善于思考的人,能从小事中体会到深刻的道理。一篇文章如果想得浅、写得浅,缺少深刻的思考,或披着华丽的外表,观点流于平庸,因辞害意,本末倒置,这便是犯了“思想不深刻”的毛病。这一期,我们跟着长郡芙蓉中学的胡玲老师一起,学把作文写深刻。
胡玲
胡玲,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语文教师,芙蓉区姜宇婷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她拥有多年初三语文教学经验,有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项,曾参与国家级课题《写作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并获奖。
“写得深刻”是优秀作文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考场作文而言,学生应该做到立意正确,但若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写得深刻”还需要下更大功夫。我们来看看这个例子。
01
典型病例
生活中,我们一定有过登山的经历。有的人能奋勇争先爬上山顶,有的人爬爬歇歇,最终也爬到山顶,目睹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景;也有的人爬山只是重在参与,只是为了享受爬山的过程,至于能否爬到山顶,他们并不在乎。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登山经历中的哪些联想或想象,请自主确定立意,以登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字。
爬山
①“你看你画的都是什么!”父亲的怒吼将一桌宣纸惊起,纸页满屋飞扬。我凌乱的头发贴在苍白的面颊上,不敢吐露出一字。
②父亲拧紧的眉头似乎攒着一排墨云,暴雨随时都可能倾泻而下。他用毛笔指着我刚画的那张《竹石》,满脸怒气地说:“你这是画的石头吗?果冻还差不多!要你认真画,你就胡乱涂抹几笔。你给我登山去看看石头,石头到底长什么样!”
③父亲说完走了,我满脸泪痕,呆愣地站在原地。我用手捏紧那张《竹石》,心中积着墨水般的忧愁。
④母亲出来打圆场,她轻抚着我的头说:“走,孩子,我带你去爬山吧,西峰顶峰有很多怪石,我们先去看看,然后再画,说不定看了之后你就能画好了呢。”仿佛是身处黑暗中的人,突然找到了一束光亮,我欣喜地答应了母亲的提议,能画出石头,就再也不用被爸爸吼了。
⑤正值秋天,山上的枫叶如归巢的小鸟般投入大地的怀抱,落叶铺满小径。我无心欣赏美景,只想快点到达顶峰,好突破我绘画的瓶颈。我回头看母亲,她正一边爬山,一边欣赏深秋景色,一边掏出手机拍摄。为了快点到达,我抛开母亲,开启疾跑模式。
⑥我如猎豹一般猛冲上西峰,道旁的枫树和不知名的野花、灌木丛飞快地向后方退去。可跑了一阵之后,之前那个志得意满的追风少年渐渐放慢了脚步:大口大口的粗气从口中呼出,胸膛仿佛是被千钧重担碾压过一样难受。我弯下腰,双手无力地耷拉着,汗珠从额头滚落,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⑦眼角的余光无意间扫到了不远处的母亲。原来,我急速奔跑了这么久,也比她快不了多少。母亲迈着轻盈的步伐快步走来,然后云淡风轻般从我身边跑过。漫长的旅途,一如我画画时几近崩溃的心情。我急了,妥协了:“妈妈,我们还是慢慢爬吧,我爬不动了!”妈妈转过身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跑到我身边,牵起我的手。
⑧我俩一个气定神闲,一个精疲力竭地走在去往山顶的道上。我拖着沉重的步子上了山,一上去便一下子瘫倒在地上,哪里还记得当初爬山的初衷。妈妈却一点也不累,站在顶峰眺望远处的石头。我深深感到自己的失败,我只记着去到顶峰便能画好画了,却忘记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⑨“满招损,谦受益。”不要盲目自卑,也不要过于自信。就如同装满了水的水缸,再装一点也就溢出来了,而只有一半的水缸却可以接受更多的水。所以,慢慢来,毕竟“路漫漫其修远兮”,也总有一天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02
把脉问诊
这篇文章出现了很明显的写不深刻的问题。评价一篇文章是否深刻,主要看文章是否富于哲理性,观点是否有独创性,思维是否有严密的逻辑性,作品是否给人以极强的启发性。
根据作文题的要求和例文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我们可以判断出例文的中心立意是不要盲目自卑,也不要过于自信。开头写“我”过于追求速度被爸爸骂,然后在妈妈的鼓励下登山寻找绘画灵感。可是在登山途中却急于求成,只念着登上山顶,最终精疲力竭,反而耽误了登山的进程。最后,作者获得的感悟是:“‘满招损,谦受益。’不要盲目自卑,也不要过于自信。”从切合话题材料意思的角度来看,确实是符合了,但是文章大部分写急于求成,最后落在自信上,很明显是高起低落了。第⑧段“我”的幡然醒悟和之前绘画事件的呼应有些牵强。第⑨段的结尾升华不够。
03
治病良方
想写出思想深刻的作文,有些技巧值得参考。
一、由此及彼,由物及人
任何思想的产生,一定会有一定的载体。这些载体可能非常简单,如身边的一件小事、一样小物品。如果能透过事物的表象,挖掘其深层次的意蕴,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联想,便能使思想由单薄走向深刻。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一树繁茂的紫藤萝瀑布,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顽强。这样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展示出了作者独特的品质和思考。
二、以小见大,平中出奇
在平时的作文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总是搜肠刮肚寻觅一些“大”事件、“大”材料,但对这些并未亲身经历的事,往往只能干巴巴地复述,或空洞无物,或停留在干瘪的议论上。作为中学生,我们经历的多是平凡人的平凡事,只要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题材也可以出彩。
具体操作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小景物,陪衬得好
对景物的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一是托物感怀。立足于对过去的回顾,再现曾经的情境,以达到升华主旨的目的。如《秋天的怀念》中对菊花的描写。
二是睹物兴怀。客观描写眼前的景、物,表达在当时情境下的思考或感受。
2.小人物,刻画得好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成功的细节,能起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效果。写作时集中使用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正侧、点面、动静结合等其他细节描写法,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有助于塑造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比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不断穿脱“*大衣”的细节,便生动勾画了“沙皇警犬”的形象。
3.小事件,引申得好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有值得挖掘的大道理。《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由自己一步步爬下悬崖的经历,得出“一步一步把大困难化小,逐一克服,最终就能达到目的”的道理。
4.议论抒情,卒章显志
议论、抒情的句子在文中能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如课本中《故乡》《背影》等文章的结尾。
由此可见,如果给生病例文安排可以升华的点,可以将“我”幡然醒悟的内容写得更为丰富;在文末加上一段情景式的结尾,和之前画《竹石》的事件相互呼应。
04
康复示例
登山之旅
①“你看你画的都是什么!”父亲的怒吼惊起了一桌的宣纸,拍得满屋飞扬。我凌乱的头发贴在苍自的面颊上,不敢吐露出一字。
②父亲拧紧的眉头似乎积攒着一排墨云,暴雨随时都可能倾泄而下。他用毛笔指着我刚画的那张《竹石》,满脸怒气地说:“你这是画的石头吗?果冻还差不多!要你认真画,你就胡乱涂抹几笔。像你这样一味追求快,又能完成得了什么?”
③父亲说完走了,我满脸泪痕,呆愣地站在原地。我用手捏紧那张《竹石》,心中积着墨水般的忧愁。
④母亲出来打圆场,她轻抚着我的头说:“走,孩子,我带你去爬山吧,西峰顶峰有很多怪石,我们先去看看,然后再画,说不定看了之后你就能画好了呢。”仿佛是身处黑暗中的人,突然找到了一束光亮,我欣喜地答应了母亲的提议,能画出石头,就再也不用被爸爸吼了。
⑤正值秋天,山上的枫叶如归巢的小鸟般投入大地的怀抱,落叶铺满小径,我无心欣赏,只想快点到达顶峰,好突破我绘画的瓶颈。我回头看母亲,她正一边爬山,一边欣赏深秋景色,一边掏出手机拍摄。为了快点到达,我抛开母亲,开启疾跑模式。
⑥我如猎豹一般猛冲上西峰,道旁的枫树和不知名的野花、灌木丛飞快地向后方退去。可跑了一阵之后,之前那个志得意满的追风少年渐渐放慢了脚步:大口大口的粗气从口中呼出,胸膛仿佛是被千钧重担碾压过一样难受。我弯下腰,双手无力地耷拉着,汗珠从额头滚落,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⑦眼角的余光无意间扫到了不远处的母亲。原来,我急速奔跑了这么久,也比她快不了多少。只见母亲迈着轻盈的步伐快步走来,然后云淡风轻般从我身边跑过。漫长的旅途,一如我画画时几近崩溃的心情。我急了,妥协了:“妈妈,我们还是慢慢爬吧,我爬不动了!”妈妈转过身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跑到我身边,牵起我的手。
⑧我俩一个气定神闲,一个精疲力竭地走在去往山顶的道上。母亲转眼便到达山顶,未表现出一点劳累,站在顶峰眺望远处的石头堆。
⑨山顶的景色竟是如此不同,山脚下的野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坚硬的石头,犬牙般的石头攀着陡峭的山势而上,如同一个个体格强壮的士兵威严不可犯。我那登山之初的功利心消失了,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敬畏。山顶的风依旧猛烈,拍打在这些巨石的脊背上,将它们的坚硬渐渐磨成柔软。原来,画了这么多张《竹石》,我竟未曾一次认认真真研究过这石头,也难怪父亲会生气了。
⑩是啊,人生正如登山,奢求一下子就登上顶峰,结果未跑到半途便精疲力竭。反观母亲,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到达顶峰依然气定神闲。想跑得快,超过别人,其实根本没意义。生活中总是追求快的,未必能走得更远,未必能真正触摸到这一番西峰奇观。回到画室,这次我不再急于动笔了,西峰石群的形象慢慢在脑海中酝酿、清晰、分明。毛笔纳足墨水,我慢慢地一挥、一斜,画出石头的棱角,再轻轻地一甩笔,勾勒出它嶙峋的风姿……
05
出院诊断
升格后的文章围绕“人生如登山,不要一味追求快,但求走得更远”这个中心,同时串联起画《竹石》和登山两件事。“我”因为追求快而画不好《竹石》,心生郁闷,在母亲的鼓励下登山寻找方法。可是,在登山途中,“我”又一味求快。在经历挫折,俯瞰山顶景观之后,“我”最终明白道理,也最终完成《竹石》的绘画。
与原作相比,升格后的文章增加了经过挫折、痛定思痛之后登上山顶所见的景致,同时加入了由登山到人生如登山的议论抒情的句子,最后回扣到了开头的绘画事件。这样,就更好地将两件事融合在一起,强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使文章有了思想的厚度。
THEEND文/胡玲(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语文教师)编辑丨谢璐瑶二审丨孙韵终审丨谢龙统筹丨胡力丰咨询合作丨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
精品素材
学生写作
同步作文老师支招
校长面对面
小学刊订阅
初中刊订阅
高中刊订阅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十几岁·初中生阅读与写作》年9、10月合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