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河上游。简称甘,省会兰州市。因省境大部在陇山以西,唐曾设陇右道,又简称陇。春秋属秦与西戎。秦置陇西、北地二郡,西部属月氏。汉为凉州。唐置陇右道,兼属关内、山南二道。宋初属陕西路,后分置秦凤路,兼属永兴*路,部分属西夏。元属陕西行省,后分置甘肃行省,以甘州(治今张掖)与肃州(治今酒泉)二州首字得名。明属陕西布*使司。清置甘肃省。
甘肃省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自治县。
西汉置金城县,隋开皇三年(年)置兰州。《郡县释名》:“州南五里有皋兰山,州之望山也,高峻浑厚,左右蜿蜒,如张两掖;东西环拱州城,延袤二十五里,隋置州,取此为名。”隋义宁二年(年)改县为五泉县,唐天宝后废入吐蕃,北宋元丰中收复,崇宁中置兰泉县,金省县入兰州,清置皋兰县,为兰州府治。年析设兰州市,年为地级市。
年合一、二区为城关区。以地处旧城关得名。
年改第四区为七里河区。以境内七里河得名。
明弘治年间建西古城,清称西固城。年改第五区为西固区。
年改第七区为安宁区。以明弘治年间所建安宁堡得名。
年析永登区置红古区。以境内红古城得名。
前凉置永登县,唐废。元置庄浪县,明改庄浪卫,清改置平番县。年改永登县。因处河西干旱区,取“永远丰登”之意命名。
明置兰县,清乾隆三年(年)置皋兰县。以皋兰山得名。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年)置榆中县,北周废。金置金州,明改金县,年改金城县,年复改榆中县。据《太平寰宇记》:“因大、小榆谷为名。”
年析酒泉县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置嘉峪关市。以嘉峪关得名,明洪武五年(年)置关*峪山麓。年升地级市。
汉置番和县,明为永昌卫,清改置永昌县。年析设金昌市。以金川峡、永昌县各取一字而得名,境内稀有金属资源丰富。
年设金川镇,年改区。以金川河流经境内得名。
西汉置番和县,唐中叶后废入吐蕃。元至元十五年(年)置永昌路。《读史方舆纪要》:“以永昌王宫殿所在而名。”明为永昌卫,清雍正三年(年)改永昌县。
明洪武年间曾设采矿机构“白银厂”,以盛产白银得名。年析靖远、皋兰二县置白银市,年撤,年复设地级市。
年设白银市,并设白银区。以明洪武年间所设白银场得名。
年设平川区。以辖境中部为宽阔的旱平川得名。
明置靖虏卫,清雍正八年(年)改靖远县。取义“边地安定”。
西魏废帝二年(年)置会州会宁县。《元和郡县志》:“后周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罄资犒*。大悦,因置州,以会宁为名”。唐广德元年(年)陷于吐蕃,宋明道元年(年)地属西夏,元丰五年(年)收复,靖康元年(年)陷于金。元至正七年并县入州,十二年(年)因陇中地震诏改为会宁州,取义“会州安宁”。明洪武二年(年)降为会宁县。
年析皋兰县置红水县,年改景泰县。以景泰川得名。
春秋秦置邽县,西汉改上邽县,又置天水郡。《读史方舆纪要》:“《秦州记》:‘郡前有湖,冬夏无增减,故有天水之名。’”西晋为天水郡治,唐置天水县,为秦州治。北宋为成纪县,明入秦州。年改天水县。年析设市,年撤天水地区升地级市。
三国魏*初元年(年)分陇右置秦州,以此地为秦国祖先封地得名。年由原县级天水市析置秦城区,年改秦州区。
年由原县级天水市析置北道区,年改麦积区。以麦积山石窟得名。因山崛起一峰,如农家积麦之状,故名麦积山。
西汉元鼎二年(前年)置清水县。《郡县释名》:“以清水在县境也。清水导源陇山,迳清池谷,又迳清水县故城西南合东亭川,谓之清水。”东汉废,晋复置。
西汉置成纪县,金正隆二年(7年)置秦安县。取义“秦州安定”。
秦武公置冀县,隋大业初置冀城县,唐武德初改伏羌县,广德后没于吐蕃。金置甘谷县,以宋甘谷城得名。元废,年复置。
北宋元祐中置宁远寨,崇宁三年(年)升宁远县。年因与湖南宁远县同名改武山县。以境内武城山得名。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年)筑漳川城于此,后讹为“张川”。年析清水、秦安、庄浪及陕西陇县置自治区,年改自治县。
故匈奴休屠王地,西汉元狩二年(前年)武帝兵出河西,置武威郡以示武功*威,治姑臧县。唐中叶后废入吐蕃。元为西凉州,明为凉州卫,清雍正二年(年)改武威县,为武威府治。年废府为县,年改设武威市。年撤武威地区升地级市。
西汉元封五年(前年)分天下为13州,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年改原县级武威市为凉州区。
明置镇番卫,清改镇番县。年改民勤县。因此地“人勇知义,俗朴风醇,男耕女织,”因名县为民勤,取人民勤劳之义。
明置古浪守御千户所,清雍正三年(年)置县。以古浪河得名。
清设庄浪茶马理番同知。年析永登县建天祝自治区,年改藏族自治区,年改今县。取天堂寺与祝贡寺首字得名。
西汉元鼎六年(前年)置张掖郡。《读史方舆纪要》:“取张国臂掖之意”。北魏地属凉州,西魏改甘州,后周复改张掖郡,唐永泰后废入吐蕃,清复置张掖县,为甘州治。年设张掖市,年复改县,年复设市,年撤张掖地区升地级市。
西魏废帝三年(年)置甘州。《读史方舆纪要》:“取州东甘浚山为名。”“山绵亘甚远,……中有泉,味甘冽,州以是名。一名绀峻山。”年设地级张掖市,原县级张掖市改为甘州区。
西汉置氐池县,北魏废。年由张掖县析置东乐县,以在古乐州之东得名。年改民乐县。取“民众安乐”之义。
西汉置昭武县,西晋避景帝司马昭讳改临泽县。《读史方舆纪要》:“以临居延泽为名。”年改抚彝县,年复改临泽县。
西汉置表是县,东汉改表氏县,北周废县入张掖县。明景泰七年(年)置高台守御千户所,清雍正三年(年)置高台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曰高台者,以其地稍高,控扼戎番之要冲也。”
西汉元鼎六年(前年)置删丹县。以焉支山(又名删丹山)得名,后讹为山丹山。北魏改山丹县,元升州,明改卫,清复置县。
隋、唐、五代属张掖郡及肃州、甘州。年析酒泉、高台、张掖等县置自治区,年改自治县。以在古肃州之南得名。
西汉为泾阳县地,东汉废,北周建德元年(年)析置平凉县。以苻秦灭前凉得名。唐末废,五代唐复置,自金至清为平凉府治。年废府改县,年析设平凉市。年平凉县并入,年撤市复县,年撤县设市,年撤平凉地区升地级市。
年设地级平凉市,原县级平凉市改崆峒区。以崆峒山得名。
西汉置安定县,唐至德元年(年)讳安禄山之“安”改保定县。金大定七年(年)改泾川县,以泾河得名。明省县入泾州,年改泾县,年因与安徽泾县同名复改泾川县。
西汉置鹑斛县,东汉改鹑觚县,唐天宝元年(年)改为灵台县。以古灵台得名。据《舆地广记》,相传周文王伐灭密须国,密民感念文王功德,遂于今中台镇筑置灵台。
唐贞元间陇右节度使李元谅置崇信*,北宋建隆四年(年)置祟信县。县沿*名。
隋大业元年(年)置华亭县。《元和郡县志》:“以在华亭川口,故名。”唐武周垂拱初改亭川县,中宗神龙初复改华亭县。
元初置庄浪路,后改庄浪州,明洪武八年(年)降为庄浪县。因庄浪河得名。清并入隆德县,年复设。
汉置河阳县,隋废,宋置陇干县,元入静宁州。《读史方舆纪要》:“县处陇山之口,形势险要,故以静宁为名。”年改静宁县。
西汉置禄福县,为酒泉郡治。西晋改福禄县,隋改酒泉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刘昫曰:‘城下有金泉,其味如酒,因以为名。’”或谓西汉败匈奴,武帝赐酒,将*霍去病以功在全*,遂倾酒金泉中与将士共饮,酒泉因此得名。唐中叶后入吐蕃,元置肃州路,明改肃州卫,清改肃州。年改酒泉县,年设酒泉市,年改县,年复设市,年撤酒泉地区升地级市。
西汉元狩二年(前年)置酒泉郡。隋仁寿二年(年)改肃州。以《汉书》“肃振国威,以通西域”得名。义宁元年(年)置酒泉县。年设酒泉市,年改原县级酒泉市为肃州区。
西汉元鼎六年(前年)置玉门县。以玉门关得名,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北魏置玉门郡,北周废。唐改玉门*,中叶后废入吐蕃。清复置玉门县。年析设玉门市,年玉门县并入。
西汉元鼎六年(前年)置敦煌县。取“盛大辉煌”之意;或谓为“吐火罗(Tokhara)”音译,即汉初居于此之月氏人。唐中叶后属吐蕃,北宋属西夏。元置沙州路,以敦煌县省入,明为沙洲卫,清复置县。年改设敦煌市。
年析高台县置金塔县,因金塔寺得名。年鼎新县并入。
瓜州县唐武德五年(年)置瓜州,《汉书》:“地产美瓜”。宋没于西夏。清雍正二年(年)置安西厅,乾隆二十四年(年)升为府,后改直隶州。年改安西县,年改瓜州县。
年于古肃州(今酒泉)之北设肃北设治局,年建肃北自治区,年改肃北蒙古族自治区,年改自治县。
年建自治区,年改自治县。以城西阿克塞沟而得名。“阿克塞”,哈萨克语意为“白石滩”。
春秋为义渠戎国,后灭于秦,属北地郡。隋开皇十六年(年)置庆州,北宋宣和七年(年)升为庆阳府。年废府改县,年撤庆阳地区改设地级庆阳市。
年析庆阳县置西峰市,以西峰镇得名。年改设西峰区。
隋开皇十八年(年)置弘化县,唐神龙元年(年)改安化县。年因与湖南安化县同名改庆阳县,年撤庆阳地区设庆阳市,改庆阳县为庆城县,以驻地庆城镇得名。
唐置方渠县,后废。五代晋置通远县,后周为环州治。元入环州,明洪武二年(年)改环县。以环江流绕城西委曲环抱而得名。
西魏置华池县,北周废;隋复置,北宋废。年由庆阳、环县、合水等县析置华池县。以县西华池水得名。
隋末置合水县。以合水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建水在县治东,源出子午山,西南流,府东境之北岔河流合焉,谓之合水。”
北魏置阳周县,隋改罗川县。唐改为真宁县。据《太平寰宇记》,相传唐天宝元年(年)于宁州发现玉像二十七尊,以为灵异,改宁州为真宁县。清雍正元年(年)避世宗胤禛讳改正宁县。
西魏置宁州。《郡县释名》:“以宁江名也。”年改宁县。
元置镇原州。《元史?地理志》:“唐原州,又为平凉郡。宋、金因之。元改镇原州,以镇戎州之东山、三川二县来属。”取镇戎州、原州首字为名。明洪武二年(年)改镇原县。
金皇统三年(年)置定西县,后升定西州。元至正十二年(年)因陇中地震改为安定州。明洪武初改安定县。年因同名改定西县,年撤定西地区设地级定西市。
元至正十二年(年)因陇中地震而改定西州为安定州,取“安宁稳定”之意。明洪武十年(年)降安定县。年改名定西县。年设地级定西市,原定西县改置安定区。
北宋熙宁十年(年)置通渭县。以濒渭水支流、道通渭州得名。
东汉末置中陶县,隋初避文帝之父杨忠讳改内陶县,后改陇西县。以在陇山之西得名。唐末没于吐蕃,北宋元祐三年(年)复置。
西汉置首阳县,西魏大统十七年(年)改渭源县。《郡县释名》:“以渭河源于此名也。”《读史方舆纪要》:“渭水出临洮府渭源县西二十五里之南谷山,年会川县并入。
西汉置狄道县,金置临洮府,清改狄道州。年复改狄道县,年改临洮县,以城临洮河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洮河,出洮州卫西倾山,经卫南,东北流经岷州卫北,又折而北入临洮府西南境。盘束山中千数百里,始经府城南,又西北入兰州境,合湟水注于*河。”
东汉置障县,以地处塞上险要处,筑城以为障蔽也。北魏改彰县,唐武周天授二年(年)改武杨县,中宗神龙初复故,广德后陷入吐蕃,北宋置盐川镇,元至元十七年(年)置漳县。以漳水得名。清末并入陇西县,年复置。
西魏置溢乐县,并置岷州,年改岷县。以岷山得名,岷山为长江、*河分水岭。“岷”通“泯”,《集韵》:“泫泯,混合也。”
年撤陇南地区与武都县设地级陇南市。以在陇山之南得名。
西汉元鼎六年(前年)置武都郡。据《汉书?地理志》:“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北魏移治石门县。唐改武都郡为武州,后改阶州,元省县入阶州,年改武都县,年改武都区。
古西戎地,西魏废帝三年(年)置成州,五代梁避朱温之父朱诚讳改汶州,后唐复为成州,明洪武十年(年)改成县。
西汉初辟西南置阴平道,东汉建安末置阴平郡,西晋末没于氐族杨茂搜之仇池国,此郡不为正朔所颁,南史诸志悉无所录。南朝宋末氐族杨广香建阴平国,北周大象二年(年)国灭置文州。地在武州之西,相对为名。明洪武四年(年)改文县。
南北朝时羌人建宕昌国,北周天和元年(年)设宕昌总管府。年置西固县,年改宕昌县。以宕昌山得名。
年析武都县置永康县,年改康县。以北周之康州得名。
西魏置长道县,南宋建炎中移岷州于此,及宋、金议和,改岷州为西和州。《郡县释名》:“以淮南亦有和州,故加‘西’以别之。”元省县入州,明初改西和县。
西魏置汉阳县,隋改长道县,治于李店。元置礼店元帅府,明置礼店千户所,成化九年(年)改礼县。
北魏置广化县,隋仁寿元年(年)改河池县。元入徽州,明洪武七年(年)改徽县。以元代徽山驿得名。
北魏太延五年(年)置县。《太平寰宇记》:“因界内两当水为名。”
汉置枹罕县,明置河州,年改导河县,年改临夏县。以县临大夏河而得名。年建自治州。
年由临夏县析设临夏市,年撤,年复设市。
西汉置枹罕县,前秦苻坚置河州,元入河州路,明为河州。年改导河县,年改临夏县。以县临大夏河而得名。
北宋熙宁六年(年)置康乐寨,金皇统二年(年)升为县,元废。年析临洮县置康乐设治局,年改康乐县。
年析临夏县置永靖县。取“永远安定”之义。
年置宁定县,年改广通回族自治县,年改广通县,年因与云南广通县同名改广河县。以洮河支流广通河得名。
北宋熙宁七年(年)置宁河寨,崇宁四年(年)升县。明改和*驿。年析临洮、临夏两县置和*县。取意“人和*通”。
年设东乡自治区,年改东乡族自治区,年改自治县。以此地为东乡族发祥地而得名。
年析临夏县建自治县,以境内积石山得名。“积石山”,藏语意为“祖父大玛神之山”。
汉属金城郡,唐属陇右道,元属巩昌路,明属洮州卫,清属循化厅。年建自治区,年改自治州。以地处甘肃南部得名。
年甘南藏族自治州驻地由拉卜楞迁至合作镇,年设合作市。“合作”为藏语“黑错”音译,意为“羚羊出没之地”。
北周置汎潭县,隋改临潭县。据《元和郡县志》:“城东西北三面并枕洮水,有似临潭,因以为名。”唐为洮州治,后废。宋为洮州,明置洮州卫,清改洮州厅。年复改临潭县。
清为卓尼土司地。年置卓尼设治局,年改藏族自治区,年改卓尼县。“卓尼”,藏语意为“松树”。
西汉置羌道县,西晋废。年析宕昌、岷县、武都等县置舟曲县。“舟曲”,藏语意为“白龙江”。县因水名。
北周置迭州,唐称叠州。年由舟曲、临潭等县析置迭部县,以迭山得名。
年析夏河县置玛曲县。“玛曲”,藏语意为“*河”,以县临*河而得名,位于*河第一弯曲处。
年析临潭县置碌曲县。“碌曲”,藏语意为“洮河”,以地处洮河上游而得名。
年析临夏、临潭及青海省循化县置拉卜楞设治局,年设夏河县,以地处大夏河之滨而得名。
来源:中国甘肃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