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教育部,大学一怒为改名
更名攘攘,皆为利往。梳理诸多高校更名案例,背后皆有利益之绳牵引;更名乱象,正是内地高校发展存在深层矛盾的集中展现。
日前,四川大学正式向教育部发函,表态 不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 。同时,其校办有关负责人还透露, 已正式向教育部提起行*复议 。 之前不久,6月6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原泸州医学院正式被授牌为四川医科大学。 人家改名,与你何干,以至于 挑战 教育部? 原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前身为 华西医科大学 ,再往前的名字为 四川医学院 ,简称 川医 。泸州医学院改名后的简称与此相似,故 川医 老校友认为这会抢走 川医 的名头,侵犯了母校的权益。 更名攘攘,皆为利往。梳理诸多高校更名案例,背后皆有利益之绳牵引;更名乱象,正是内地高校发展存在深层矛盾的集中展现。 川医 互掐是一场利益混战 如果有人问你 川医 在哪,你可能会凭直觉回答在省会成都。现在看来,这个答案错了,正确的地点应该是在 酒城 泸州。平时聊天回答错了倒没关系,怕就怕会坑了那些要高考填报志愿的孩子,明明是想去成都上学,到头来去了泸州。 以往的报道显示,每年因校名雷同或者 望文生义 而报错学校的考生并不在少数。原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不仅校名冠上了省名,而且直接由 学院 升格为 大学 。根据社会的普遍心理,一些家长和考生片面认为大学就比学院好,所以学校更名之后招生形势一般会大好。 在我国,大学更名之后,除了招生获得声誉优势外,还依附着更多的财*拨款、管理层职务级别、学科点批设等等现实红利。要说更名前的泸州医学院目的纯粹,自然是不可信。但经历这次纷争之后,明眼人都能看出是在攀附之名,今年的招生向好愿景可能要落空了。 另一方面,老 川医 自身也是一串混乱的变革史:1949年,教会创办的华西协和大学被收归国有;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华西大学与其他院校合并后,改称四川医学院。 川医 的叫法从此开始;1985年,它又改名 华西医科大学 ;2000年,它与四川大学合并,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并沿用至今。
上流传四川大学向教育部发的信函截图。 老 川医 校友们也是因为损害了实际利益才导致不满,特别是对海外的医学校友的学历认定和执业带来巨大影响。这一切又怪得了谁呢?正如有友所说的,自己几十年前抛弃的名字还不准别人用,哪有这样的道理。 川大之所以积极支持校友们的要求,也是由于当年华西医科大学的并入,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综合实力。虽然说是事件的第三方,但也有利益牵扯,不主动站出来,难免会被指责为 忘恩负义 。 校名之争并非孤例 早在2010年初,杭州师范大学欲更名为杭州大学,一时间也激起千层浪。如果对浙江大学的历史沿革有所了解的话,就知道1998年,新浙大是由杭州大学与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老浙大四校合并而成。 杭州师范大学在历史上和原先的杭州大学八竿子打不着。不可否认,杭州师范大学这些年的发展非常迅猛,但在师资和成就上和老杭大实在存在太大的距离。 杭州大学有百余年历史,出过许多名人,国学大师姜亮夫、一代词宗夏承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功、女文豪琦君等都毕业或曾经任教于原杭州大学。近年,很多的省级领导、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绿城集团老总宋卫平等,也是出身杭州大学。 全国*协委员、杭州市*协主席孙忠焕曾在2010年的全国 两会 上建议,将杭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杭州大学,并把新杭州大学建设成为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他直言,杭师大改名杭州大学,就是要利用金字招牌,以期带来更多的机会。 与这次新老 川医 不同的是,当时由于浙江省级领导的行*权力干预以及知名老校友们的奔走呼告,杭师大的更名如意算盘未能实现。正如老杭大人,绿城集团老总的宋卫平的干脆意见就是赞成恢复杭州大学。 大学为啥不能 和国际接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把我国大学更名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从学校更名为学院,基本上从专科升为本科的学校;二是从学院更名为大学,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学院,也觉得学院名字不 高大上 ,希望更名为大学;三是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脱钩,独立成为民办学校更名;四是学校想摆脱某些传统行业形象,有一个时髦的校名。 在他看来,第三类是正常的,其他三类,如果确属于学校办学定位、层次调整,需要更名,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教授委员会讨论决策,也无可厚非。 就算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更名也不是没有的事情,但他们往往是为了纪念创建人或者以感谢捐赠人而改名。例如,在德国,1810 年在威廉 冯 洪堡的倡议下,弗里德里希 威廉大学得以创立,大学从建校起便遵循启蒙运动精神和思潮。1949年起大学以其精神之父的名冠名,改称 洪堡大学 。 总体而言,国外大学在更名问题上非常审慎,基本不会为了让学校名字听起来 高大上 而改名。只要有实力, 学院 未必就不如 大学 名头响。我们津津乐道的,除了普遍熟知的麻省理工学院外,还有诸如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伦敦*治经济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等世界名校。
图为麻省理工学院校门,它从来没有想过把自己改成 麻省理工大学 ,更没有嫌麻省地方太小,改成 美国理工大学 。 上述院校他们为什么始终不改名换姓?答案就在于他们对校名的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 名小 并没有妨碍她们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西方人更注意务实,尊重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中国人总是徒有虚名,而且后人总是习惯否定前人的做法。 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的这句话解释了中国高校纷纷 变脸 、 翻新 的根源之一。 国外知名大学很多是私立的,像 百年老店 一样经营,不会轻易折腾毁了品牌。相比之下,中国大学是公立,但学校的发展决策通常由学校 一把手 说了算,而校领导和行*官员一样有任期,要考虑*绩,所以来回更名就成了常态。 乱象的根源是教育行*化 按照泸州医学院的回应,该校更名被四川省列入了全省 高校设置十二五规划 ,经四川省*府组织专家考察,最后得到教育部批准。至于更名理由,是促进川滇黔渝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需要。 从这些表态来看,更名显然已经不只是学校的份内事儿,而和地方*府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内地的大学施行等级化分类管理,有 985 、 211 、普通一本二本、专科和高职,每个层次的高校对应相应行*级别和教育资源分配。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的高校,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方高校为了争取资源,不得不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 通常而言,学校改名升格的背后,校领导的官位和待遇会随之上升;当地大学级别越高,名字越响亮,也可能为地方主*官员的仕途添砖加瓦。在如此行*化推动的滚滚车轮下,高校更名变成名利战,独立的大学精神被官僚化的滚滚车轮碾压变形。数据显示,6年来,中国有近500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 更名本是高校的自由,但在教育行*化的现实下,变成了名利之争。改变这种乱象,如果只是对更名做更多地限制和审查,只是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尽快推动高校去行*化。改名归改名,但只要改名不与提升行*级别等外在因素挂钩,哪个高校还想改名,就随他折腾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