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炜/文
潮起潮落,帆去帆来,应是海的故事,然而,在泉州,却是一座山的传奇,这座山叫九日山。
九日山位于南安市丰州镇西面,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山登山高瞻远望,怀念家乡故人,因此得名。
初夏的一个周日,约三两好友,我再次拜访九日山。
▲作者王炜炜走访九日山
一进山门,一阵清幽之气扑面而来,树木繁茂,绿草萋萋,山花烂漫,尘世的喧哗顿时远去,心绪自然淡若清溪,十分惬意闲适。九日山山势嵯峨,山壁陡峭,人行走在山崖夹道中,满目皆是峥嵘岩峣及石壁上一方方的石刻,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或是记事,带着不同时代的气息与韵致,穿越数百年的历史,仍然清晰地印刻在高高的崖壁上,给后人以好古怀旧之念。
九日山有“山中无石不刻字”之说。据史书记载,九日山东西两峰摩崖上,迄今留存北宋至清代的题刻75方,这些石刻内容十分丰富,有景迹题名、登临题诗、游览题名、修建纪事等,蔚为奇观;其中景迹题名15方,登临题诗11方,游览题名29方,修建记事7方,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13方,以宋刻居多。唐代高僧无等禅师“泉南佛国”题刻及宋代蔡襄、朱熹等人遗墨依然鲜活如初,人们仍然可以从那些或苍劲有力或清丽隽秀的字体中感受到不同朝代的文化特征与气质,感受到历代文人骚客不同的境界与胸怀。
山门不远处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延福寺,走进寺内,只见,红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瘠,苍绿色的古木,沐浴在瑰丽的朝霞中,这就是宋元时期市舶司官员举办祈风仪的神庙,也是山海传奇的圣地。
早在新石器时代,南安丰州就是人类聚居的地方,到晋朝已成为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佛教在公元三世纪已传入这里。延福寺是闽南最早的寺院,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年),寺院建筑规模宏大,“托平地,瞰悬崖,加石梯,跨涧水,高与下相叠,背面相依。草树阴森,藤蔓交盘,檐窗隐映以回合,钟磬春容以遐举。楼台轮奂乎平空,门径委曲于绝顶”,共有院落五十四。
六朝时,延福寺已蜚声海内外,印度高僧拘那罗陀(真谛)是史料记载中第一个到泉州的外国人,他曾到延福寺翻译《金刚经》,这也是泉州佛教史上重要的事件,九日山西峰有一埠无字的大盘石,人称“翻经石”,就是为了纪念南朝时来自印度的高僧拘那罗的。
关于延福寺敬奉的海王通远王的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唐朝咸通年间,延福寺重建,僧人前往永春求取木材,途中遇一位白发老翁指点,寻得木材。当夜,又梦见老翁应允将木材运送到延福寺,不日,江水暴涨,运送木材的船有如神助,顺流而下,直达目的地,大殿建成后,取名“神运殿”,另建有一殿以纪念白发老翁,取名“灵乐祠”。比此以后,善男信女每逢遇到水旱瘟疫、航海贸易都到灵乐祠祷求,有求必应。到了北宋,灵乐祠主神被封为“通远王”,庙宇改为延福寺。
唐宋时期,泉州刺桐港为世界第一大港,五道航线穿过太平洋、大西洋,抵达东南亚、北美、西欧彼岸。其间往返亚非诸国的船:“大船百艘,小船无数”,泉州港成为梯航万国的国际都市。唐代诗人包何的“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薛能的“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描绘的正是当时泉州港商贸繁荣、外商云集的盛况。
古代帆船航行靠的是风,季节性信风是远洋航行的生命线,人们相信支配季风的力量来自神灵。来泉的船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每艘船都满载着瓷器、香料、绫罗绸缎,还有对财富的渴望。为了迎送蕃商首领,鼓励来泉贸易,每年春夏秋冬之交,泉州府郡及市舶司的高级官员,都在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冬谴舶、夏回舶”两次祈风盛典,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赐风,让商舶在航海中一帆风顺,畅行无阻。仪典由当时泉州权位最高的郡守、提举市舶主持,牺牲、鲜果、香烛、炮仗缺一不可,整个仪式隆重肃穆,庄重是对平安的祈盼,然,无论是出海还是归航又是大喜之事,值得庆贺,因此礼毕,众人皆会登山泛溪,尽兴而归。史书曾有记载“祈风典礼之后,散胙饮福,觞豆杂进,喧呼狼籍。酒足饭饱之后,就游览名胜,或游憩于怀古堂,谒姜公墓,游莲花峰;或登山瞻石佛访隐君亭,然后待潮泛舟而归。”
随后,官府会把祈风的时间、参加官员的姓名、职务刻于摩崖之上。至今,石刻中人物、时间、地点仍清晰可辩。“祈风碑刻”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中外交通史文物中的瑰宝,也证明了九日山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位。
九日山现存明确记述有关海交及祈风仪式的石刻,有北宋崇宁三年(年)至南宋咸淳二年(年)的13方,上面清楚记述祈风时间、地点、参加者姓名,以及“车马之迹盈其庭,水陆之物充其俎,成物命不知其几百数焉”的盛况;现存最早的一方祈风石刻,是南宋·淳熙元年(年)十二月初一,市舶提举虞仲房在延福寺举行祈风典礼的勒石纪事。
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王十朋在其所作的《提举延福祈风道中有作次韵》诗中写道:雨初欲乞下俄沛,风不待祈来已薰。瑞气遥看腾紫帽,丰年行见割黄云。大商航海蹈万死,远物输官被八垠,赖有舶台贤使者,端能薄敛体吾君。
站在延福寺中,望着祈坛上从古萦绕至今的香烟,想象当年祈风仪式宏大壮观的场面,心驰神往,若真有穿越之术,第一愿望就是穿越到宋元时期参加九日山祈风仪式,望刺桐港千帆起航、万舸竞流的壮丽景象,听领略世界各国往来使者不同的方言,感受宋元宝时期世界第一大港的繁华与风采,那将是何等幸福的一件事。
走出延福寺,我们继续观赏九日山优美的风光,九日山有东西北三峰,整体形状如一把巨大的钳子。西峰,又称西台,因唐朝著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因而得名高士峰,其左侧岩石上有宋代福建提刑观察使苏才翁登游九日山时题“高士峰”石刻。西峰东坡巨岩峭壁间,有全山最大的石刻“九日山”三字,是清·乾隆间福建提督马负书所题。走上西峰顶峰的石亭,我们看到亭中一尊天然岩石琢成的大石佛,袒胸盘坐于莲花座上,气势雄浑,衣纹飘逸流畅,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是泉州最早的石刻造像艺术珍品之一,外筑石亭保护,旁有石碾、石砚、相传皆为秦系遗物。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来泉,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成一山坞,碧潭幽涧,清静怡人。
九日山中林木滋蔚,山岩生色,所到之处古迹遍布,据明代黄文照《九日山志》记载,全山有三十六奇景,其中的秦君亭、聚秀阁、御书阁、琴泉轩、思古堂、墨妙堂、肉身佛、翻经石等名胜,都是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名士雅集宴饮赋诗之所,因此山中处处留有文人名士的诗篇与墨迹。
登九日山顶,眺望万壑而来,晋江东去……种种感慨在心中激荡……九日山的神奇不仅仅在于它每块崖石都镌刻历史与文化的厚重,也不仅仅在于延福寺有山海传说的神奇,甚至于山中昂然的树、风中飞扬的叶片,都传扬着与海丝相关的气息,它是如此博大而幽深,即使我们从山中走过几回,也不过像是在海边拾贝的孩子,只能拾几粒寻常的小贝壳,要真正读懂它,还需下大功夫……
(作者系泉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