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马猫
西峰是中华医学创始人歧伯的诞生地。早在黄帝时期,歧伯便在这块地方采集中草药,为民疗疾治病,开创了中华医学的先河。在历史上形成了岐黄文化体系,各种疗法在民间被以多种方式传承了下来,“王氏正骨法”便是一例。
正骨手法历史悠久,约三千年前的周代就有专治骨折的医生。《周礼·天官》有疡医专处折疡的记载。唐代《理伤续断方》中介绍了揣、摸、拔伸等正骨手法,首次运用杠杆力学原理整复骨折,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薛己的《正骨类要》记述的正骨手法有十九条,简明实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也记载了许多正骨手法。特别是清代《医宗金鉴》总结前人正骨经验,提出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称正骨八法。
“王氏正骨法”的第一代传人王永式早年是清代甘肃提督董福祥部署的随军伤科医师,曾随董福祥的军队西出新疆等地征战,为伤兵正骨疗伤,颇有名气,晚年解甲归田,在西峰一带行医,治疗骨伤尤为突出。其子王贵正自幼受父熏陶,习练正骨技艺,始为第二代传人,在实践中系统地总结了一套疗法,创立了独特的“王氏正骨法”,其特点是“摸、拔、捏”,简单易行,同时配有止痛、消肿、活血、化瘀的药方,在当地颇有影响。
“王氏正骨法”中的“摸”是指用手指指腹触摸骨折局部,并用心体会,手法由轻逐渐加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是分离还是骨碎等,头脑中要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摸得准方能正得准,治得准,如盲目乱正,手法模糊,即或偶尔碰对,但心中仍茫然,且费时费力,事倍而无功。
“拔”由一人或数人持握骨折远近段,先使肢体在原来畸形的,沿肢体纵轴方向对抗牵引,然后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以矫正肢体的短缩畸形,恢复肢体长度。“捏”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移位手法,是用两拇指及食、中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面挤捏或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断端便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的双骨折就能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正骨手法的操作要求稳、准、敏捷,用力均匀,动作连贯,力量要称重适当,切忌猛力、暴力。正骨复位最好是一次达到满意效果,多次反复地正复,往往会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损伤,使肿胀更加严重,复位更加困难,而且有造成骨折愈合延迟或关节强硬的可能。“王氏正骨法”简、便、灵验,疗程短,痛苦小,并发症少。该正骨法理出自然、法循自然、方辨自然、药采自然,以自然之法,康自然之体。
第三代传人王毅,幼时受父辈言传身教的影响,对中医疗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传承的基础上,完善其理论体系,以简单、经济、快捷、慎开刀、痛苦小、并发症少的治疗特点,使“王氏正骨法”成为独立体系,并编著了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王氏正骨法》一书,总结了王氏历时百年的民间传统医学经验。
王毅全面继承和发扬了先辈创立的“王氏骨伤自然疗法”,并不断推陈出新,创办西峰骨伤医院。曾被聘于兰州医学院任教,先后在省、市举办数百期专业学习班,培养的骨伤科专业人才遍布全国各地。该疗法深受群众称颂,在中医骨伤流派中独树一帜、盛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