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内史管辖秦朝首都咸阳(今陕西省西安市)及京畿地区。
秦内史位于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四周都有险塞阻隔。
秦内史地图其东北边以河水(今黄河)和龙门山(在今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龙门镇)为界,与河东郡相邻;
东北角以梁山(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城西北20公里处)与上郡相接;
东边以函谷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为界,毗邻三川郡;
东南以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划界,接壤南阳郡;
西北以泾水上游的漆县(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和汧水上游的回中宫(秦朝宫殿,在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西北)为界,紧挨北地郡与陇西郡;
南边隔绵延千里的南山(今秦岭),与汉中郡相望。
下面,我们依次来看看秦内史边界线上的这些重要地点。
秦内史山川河流关隘简图先从黄河开始。由于有吕梁山阻隔,因此,黄河“几字形”东段的两岸地形十分险峻,车船难以通行。当时仅在河东岸的河东郡蒲坂县(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县蒲州老城东南二里)一侧有渡口。这里俗称“蒲坂津”,是关中出入河东地区的重要通道,在春秋战国时代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秦晋彭衙之战、秦晋韩原之战、秦魏少梁之战都发生在蒲坂津两侧。
函谷关也是出入关中、沟通东西的重要通道。函谷关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险塞。这里是当年秦国东进的前进基地,亦是秦国在出师不利后闭关自守的重要隘口。
战国时代,东方六国数次组织联军西征秦国,但每次都止步于函谷关之下。
故而贾谊《过秦论》有言:“(九国,注: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外加宋、卫、中山三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可以说,正是有了函谷关,秦国才能数次化险为夷,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屏障。函谷关让秦国有了关起门来在关中安心搞发展的保障,也让秦国在东出失误时拥有巨大的战略回旋和容错空间,使东方六国之师望关兴叹。
函谷关另外,函谷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地位也非常重要。相传道家祖师老子就是骑青牛出函谷关西去。在函谷关停留期间,老子写下传世名作《道德经》五千言,成为道家经典,也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瑰宝。其中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至今仍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再说一点。在函谷关西南面,有一片桃林。
据《中国考古通论》记载:“(函谷)关塞起于殷。周,称桃林地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克商,放牛于桃林,即设专门管理关塞的‘司险’,桃林塞已成为重关。”
这里提到的桃林地、桃林赛,指的就是函谷关西南面的这片桃林。
秦桃林塞复原场景(《骑砍汉匈决战》)桃林塞具体位置在哪?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认为,桃林塞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县以西至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以东地区。
又《左传》曾言:“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
因此,清人高士奇在《春秋地名考略》中说:“凡使人守邑,而即以赐之,皆谓之处,其与桃林相近,又可知焉。”
故而,当代学者张维慎指出,只要弄清了“瑕”的位置,桃林塞的位置也就迎刃而解。而“瑕”即《汉书·地理志》之“胡”,也就是胡县、阌(音“文”)乡县故城,此地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阌东村西北约两公里处的湖水西岸函谷古道之中。此地北界黄河、南接陕西华山、河南熊耳山,西面关中,东面函谷关,是沟通关中平原和伊洛平原的必经之道。
武关同样,武关也是拱卫关中的重要屏障。武关地处曾经的秦楚两国交界之处。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形容武关是“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武关、沟通秦楚的道路被称为“商於道”、“商山道”。
函谷关、武关、蒲津渡位置示意图时至今日,这里仍是陕东南门户,是陕西进入荆楚、吴越地区的交通要道。战国时代,秦楚武关会盟,楚怀王就是在武关被秦国所拘押,最后客死秦国。此后,秦始皇也多次经武关南下,巡游天下。秦末农民战争时,刘邦也是从武关入关中,最终灭秦。
秦岭是中国一条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这里是中国南方和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亚热带与暖温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常绿阔叶林带、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同时,这里也是中国的mm等降水量线和一月0℃等温线经过之处,还是中国农业地理上“南稻北麦”、南方水田与北方旱田的分界线。
秦岭秦岭上有终南山、太白山、华山等重要的山峰。
早在先秦时期,《诗经·秦风》中就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来形容终南山。
太白山则是秦岭第一峰、中国东部最高峰(米)。太白山在夏商时代称悖物山,周代时称太乙山,《史记》中称岳山。
另外,秦岭上还有沟通关中与汉中的褒斜栈道(南起今汉中市褒谷口,北至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斜峪关口,为古代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褒斜道因沿褒、斜二水斜行,贯穿褒、斜二谷而得名。褒斜道是古代巴蜀通秦川的主干道路,全程穿过深沟高谷,地势险峻,全长公里。褒斜道在中国历史上开凿时间早、工程规模大、沿用时间长。
褒斜道褒斜道这条栈道始建于战国范雎相秦时期,即秦昭襄王时期。但其实,早在秦惠文王更元(惠文称王后改为更元)十一年,即公元前年,秦派张仪、司马错伐蜀时,大军就经过此道,原来的谷道此时已开凿成能通过大部队和辎重的栈道了。
秦汉时代,褒斜道是首都所在的关中通往汉中、巴蜀的主要驿路。其经行路线大体为:(以下皆为今地名)
褒斜道地形示意图自长安经户县折西过周至、眉县,西南行由斜谷口入山,沿斜水东侧南行,经鹦鹉嘴、下寺湾过斜水,翻老爷岭(即古八里坂),进入斜水中游的桃川谷地;
再西过灵丹庙、杜家坪,登五里坡(古称五里岭)进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红岩河上游(今太白县城所在地嘴头镇);
褒斜道示意图然后折向西南,经两河口、关山街(即古河池关)、上白云、下白云、古迹街、高桥、王家棱、柘栗园,到褒河上游三源交会处的西江口镇(古代附近有三交城),经孔雀台、下南河、武休潭、马道镇、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再经褒城到达汉中。
秦内史东北角的梁山,则是秦内史与上郡的界山。梁山蜿蜒绵亘百余里,纵横二十四峰,东峰上有小飞峰、小西峰,形态各异,迤东为方山,形若覆斗状;迤东南为芙蓉峰,近似芙蓉花开;西峰乃仙龟峰,状若仙龟卧其上。梁山之南,空旷无限,一望无际。《诗经》中就有关于梁山的描写。
《诗经·大雅·韩奕》云:“奕奕梁山,维禹甸之。”
另外,秦内史境内也有众多名山大川。如处于正中位置,位于首都咸阳东南方向的骊山(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这里有秦始皇选址给自己兴建的陵墓,也就是著名的秦始皇陵。另外,位于秦内史辖区东部的华山(在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和西部的岐山(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也颇有名气。
华山华山最高峰南峰.9米,有“华夏之根”和“天下第一险”的美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华山“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
古音“华”和“花”相通,因此,华山又被称为花山。
又《白虎通义》载:“西方为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据《尚书》《史记》等记载,黄帝、唐尧、虞舜等上古帝王都曾祭祀过华山,因此它在中国古人心中地位崇高。
岐山主峰箭括岭米。
《国语》有“周之兴也,凤凰鸣于岐山”的记载。
历史上,岐山相传是炎帝部落和周人的发源地。商朝后期,周太王古公亶父率周人部族由豳(音“斌”,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和旬邑县)迁岐,在岐山脚下的周原建邦立国,开始了周人反商夺取天下的大业。因此,岐山脚下留下了周原、周公庙等众多与周人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
渭河处于秦内史辖境内中心地带的河流是渭水。秦内史的治所,也就是秦朝首都咸阳,就位于渭水与其北侧支流泾水和南侧支流灞水的交汇之地。
需要说明的是,灞水上游有一处关隘,名为峣(音“尧”)关。峣关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南,因临近峣山而得名。自古为关中平原通往南阳盆地的交通要隘。刘邦入关中时,破了武关后,在峣关与驻扎于此的秦军打了最后一战,之后就长驱直入秦都咸阳。
沿着渭水往走东走,在怀德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华街道怀阳城一带)东侧,自北向南注入渭水的支流,名为北洛水。
从咸阳往西,第一条与渭水交汇的大河是杜水(今漆水河)。杜水源出咸阳西北方向的杜阳邑(“邑”就是比县小的居民点,该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招贤镇),河水东流,在咸阳西北50公里处的鳖盖至漠谷河东崖一带(陕西省咸阳市乾县西郊)折而向南,并在斄(作地名时,读音“台”)县(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西南永安村)东侧注入渭水。
继续西溯,第二条注入渭水的大河是斜水。
《史记·河渠书》载:“斜水通渭。”
斜水又名斜谷水,就是今天的石头河,又叫武功水。斜水发源于秦内史南边的秦岭太白山、鳌山(两山分别为秦岭第一、第二高峰)北麓,自东南向西北,在渭水沿岸的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西侧,注入渭水干流。
斜水以西,是发源于太白山南麓的褒水。褒水向南,迅速流出秦内史辖区,进入汉中郡,在汉中郡郡治南郑县注入汉水上游的沔水。
从这里再往西,就到了秦内史的西部重镇虢县(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在虢县,渭水的另一大支流汧水(今千河)从这里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干流。汧水发源于今天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六盘山南坡。
说完渭水及其支流,再来看看秦内史境内的另外两条河流。其中,位于骊山东南、华山南侧有一条南落水。南落水古称洛水、伊洛水。它源出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洛源镇的龙潭泉,后流经三川郡郡治洛阳,在三川郡巩县(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县)注入黄河南岸。
商洛市商南县丹江在峣关东侧,有一条发源于今天的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凤凰山的河流,名曰丹水。丹水由此向东南方流去,途经商邑(曾经商鞅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穿过武关西南侧,在南阳郡酂县西北方向(在今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均县镇)注入长江流域的沔水。因此,丹水与褒水一样,同是由关中南下长江干流的重要水道。
此外,在秦内史境内,还有一条秦王政时期开掘的人工运河——郑国渠。郑国渠东起北洛水,与北洛水交汇于重泉县(今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钤铒乡重泉村)东侧。自东向西,郑国渠途经栎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北侧,在瓠(音“户”)口(即谷口,在今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东北五十里泾水出山之口)连接至泾水。
此地为何叫“瓠口”?据专家解释,泾河出了仲山脚下这个峡谷口以后,就算到了关中平原,这时泾河在此形成了一个S型河道,泾河水从谷口流出来以后,河面一下子宽阔起来,河道的形状呈葫芦状,而“瓠”就是葫芦之意,因此以“瓠口”称呼泾水这段河道。
郑国渠,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下穿凿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史记·河渠书》载:“(韩)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
郑国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郑国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全长余里。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在秦内史境内,有三座重要的秦朝宫殿,分别是咸阳西南方向的阿房宫(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处)、咸阳西北方向的梁山宫(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乾县)以及位于秦内史西北角、汧河上游的回中宫。
阿房宫不用说,虽然毁于秦末战火,被项羽所焚毁,但杜牧一篇《阿房宫赋》早就让这座曾经的宫殿名垂千古。
其中有“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一句,
更是直言阿旁宫规模之宏大,引人遐想。
阿房宫复原图阿房宫与秦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年3月4日,阿房宫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阿房宫遗址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属于世界奇迹。
再说梁山宫。其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50公里处乾县县城西郊鳖盖至漠谷河东崖一带,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杜水由西东流向转为北南流向的拐点处附近。
梁山宫秦代建筑遗址于年11月发现,遗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梁山宫是秦始皇的行宫,兴废年代待考。此地发现有大型夯土基址、板瓦、筒瓦和空心砖等大量建筑材料,其中有数块“梁宫”瓦当(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
回中宫故址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年,嬴政出巡陇西郡、北地郡东归时曾经过此处。同时,回中也是一条秦朝直道的名字。回中道南起汧水河谷,北出萧关,因途经回中宮而得名,是连接关中平原与陇东高原的交通要道。
至于秦内史辖下各县情况,我们留待下回再说。
参考资料: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史记》
《左传》
《史记正义》
《春秋地名考略》
《尚书》
《国语》
《水经注》
《过秦论》
《白虎通义》
《读史方舆纪要》
《史记正义》
张之恒等《中国考古通论》
张维慎《“桃林塞”位置考辨》
该系列往期内容
欢迎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