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水山地处辽宁路、黄台路、登州路和泰山路之间,是岛城有名的山头公园之一。它既是曾经青岛地区的军事要地,也是青岛市民真正用上自来水的开始,更是一代青岛人的儿时记忆。古往今来,贮水山不断易名,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城市历史的传承。
贮水山最早因海拔83米的东峰与海拔73米的西峰对峙,远看状如马鞍,被称为“马鞍山”。明代为了防倭寇入侵建浮山所,在马鞍山上筑起烽火台,从此也叫烽台岭。到了清朝末年,章高元驻军青岛的时候,此山就成了青岛北部防区的要道,清军还在这里设立了不少的土垒和地堡。
年,德国侵占青岛,在山上架设了三门8.8cm口径的加农炮,以德军参谋长毛奇之姓建“毛奇炮台”,因而将贮水山称“毛尔托克山”,亦称“毛奇山”。如今,在山顶东西南北诸坡上,还遗留着不少地堡残骸,部分射击孔尚清晰可见,依然遗留着当年德国人武备的痕迹。年,德国人遍寻水源,以海泊河、李村河、白沙河为水源地,建输水管道入市区,将这些水储存在毛奇山上两座贮量为立方米的贮水池中,这里成为了当时国内罕见的城市自来水供应中心,从这里开始青岛市民真正用上自来水,贮水山的名字由此而来。刘少文《青岛百吟·九》诗云:“引得河流上碧峰,纵横脉络暗相通。烹茶不用银瓶汲,随手飞泉落室中。”其跋云:“建贮水池,以机械引李村,沧口诸河水至此山,再分布市内,以供居民饮料,地下水管纵横如网络焉。”说的就是此事。
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将其更名为“若鹤山”。年在西山腰处开辟平旷场地,修建“开”字形的大型石牌坊,上书“青岛神社”,其景壮观,樱花繁茂,景色绝幽,称作“鹤山灵境”。因其建筑类似中国庙宇,老青岛人称其为“日本大庙”,也将贮水山称作“大庙山”。虽然那个时候并没有限制中国人上山,但是根本没有中国人愿意去。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日本神社作为“忠烈祠”,纪念抗日牺牲的将士。但久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奴役的青岛人,群起捣毁了日本神社,那座大牌坊则被愤怒的群众用大绳拉倒。
建国前,山上树木多遭破坏,绿地荒芜。年,市政府投资修建园内道路,淘汰枯萎死树,补植黑松、雪松,修建荷花池,恢复绿地建成公园。同年,定名为“贮水山公园”。园内有杂耍、大鼓书等表演,每逢夏季傍晚,大量居民到公园纳凉娱乐,这里成了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年,在市妇联、市儿童基金筹委会的支持下,组建儿童公园筹建办公室,发动社会各界集资,增设了部分儿童活动设施和建成12生肖雕塑群。年,市政府决定封山3年,以儿童少年活动为主题,重新规划建设,列入10个山头公园建设之一,同年3月动工。由市商业局设计室与市建筑安装总公司设计室,根据市园林局的规划方案设计。由青岛海关、青岛铁路分局、山东省商检局、山东省海运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岛港务局、市水产局及市北区政府集资承建。新建大型儿童活动设施,大型彩色乐控喷泉、“园丁”雕塑,儿童阅览室和观景亭等3组廊亭。铺设半环山车行道、游览路,补建围墙。由青岛警备区、市北区政府承担义务植树,种植乔、灌木2.1万株。公园建设总投资.8万元。其中上述承建单位集资.9万元,政府投资30.9万元。年12月,中共青岛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管理局委员会将其改称“青岛市儿童公园”;年7月6日经市政府命名为“贮水山儿童公园”,同年11月建成开放。贮水山的历史痕迹几乎被抹平了,战火遗留的伤口也结成了疤。德军建造的贮水池不再使用,反而成了孩子们冬天滑冰的场所;日本人种下的樱花林被砍净,替成了碗口粗的雪松;神社旧址成为靶场,辅助用房成为新华中学、服装厂等继续沿用……贮水山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新世界”。
年,市北区政府投资80万元,修建辽宁路仿古园门,门内雪松路南侧清除杂乱堆积物,铺栽草坪平方米。年,市政府投资万元,进行综合治理,修缮园林建筑、完善公园基础建设。修建环山防火通道,铺装园内场地,改建雪松路甬道基石。增植黑松等乔木株,花灌木2.64万株(丛);为防止山体水土流失,在部分坡地铺栽草坪6.3万平方米。年,拆除辽宁路园门,改造扩大门前区,公园免费开放。
春去冬来,贮水山在岁月的磨砺下,显露出沧桑的痕迹。贮水山及周边的老旧建筑,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如今这里已是历史文化记忆片区的一部分,市北区也将进行整体规划,提升环境品质,老城区增新活力。
“守护好历史建筑,我们才能把历史文化的根留得更好;守护好历史文化,我们才能行稳致远。”辽宁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范瑞江介绍说,街道将整合辖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也注重保护,把街道独有的旧楼院、贝林博物馆、大港火车站等周边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打造最亮眼的市北名片。
本期编辑:陈锡龙更多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