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莅斯土,废离知兴。”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贤能之士曾经在庆城励精图治,也不知有多少仁人之士目睹了庆城的盛衰兴废。庆城地理名称演变和行政建置沿革,是了解庆城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
考古家们的发现表明,庆城至少在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的栖息地更是遍布于庆城的山川河流之间,甚至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至今已发现古人类遗址20多处。庆城又是周族兴起的地方,周先祖不窋率领部族在庆城修筑城池,建立邦国,人们称其地为“豳”,庆城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理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和发展时期。县和郡就产生于这个时期,到秦代形成了系统的郡县建置体系。此后,我国行政区划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秦代至隋代为郡县制;唐代至宋代为道路制;元代之后为行省制。庆城县全境在秦代属北地郡义渠县。西汉时分属朔方刺史部北地郡所辖的马岭县、郁郅县、义渠县。郁郅县官署设在庆城,庆城就是当时的郁郅城。东汉时分属参峦县和富平县。东汉末年,全国政局混乱,庆城县大部分地区处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不设郡县,或只设郡不置县,以驻军代政。北魏时,庆城在历经二百多年的混战这后进入了一个较为安定的时期。庆城县地域这时属于豳州西北地郡富平县。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开皇十六年,为庆祝会州大捷,设置庆州,州治在庆城,这是庆城第一次以“庆”为地名,这种建置也基本被固定下来。庆城县地域分属于庆州所辖的弘化、合水、马岭、三泉四县。隋炀帝大业八年,又将庆州改名弘化郡,此后更名为安化郡、顺化郡,但都使用时间不长,在改名庆阳府之前的大部时间里都以庆州为名。庆城县地域唐代全部在庆州境内,分属于安化、桐川、延庆、马岭等县。庆州辖县的数目变化较大,最多时达到10个。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年),庆州升格为府,因府城在山之南、水之北而定名庆阳府。辖安化、合水等4县。安化县官署也设在庆城。庆城县全境均在安化县境内。庆阳府的建置一直延续到清末,历时近年。庆阳这一地名则沿用至今,已有近年的历史。金代初年,安化县并入彭原县。
元代创立了行省制度后,庆阳府隶属于陕西省巩昌都帅府,彭原县被废除,庆城县成为庆阳府直接管辖区域。明洪武二年(年),重新设立了安化县,管辖地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庆城县、华池县和西峰区。庆阳府和安化县的这种建置格局一直保持到民国初期。清康熙八年甘肃省成立后,庆阳府归属甘肃省管辖。
民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两个时期。民国二年(年)废府置道后,安化县改名庆阳县,属陇东道管辖。民国十八年(年)因北部地区闹革命,县政府迁往西峰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庆阳县隶属于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年之后,庆阳县出现了红色和白色两种政权并存的局面。陕甘宁边区所属庆阳县驻庆城,管辖北部地区,陇东分区的党政机构也驻扎在庆城。国民政府所属的庆阳县驻西峰镇,管辖南部地区。红区和白区大致以驿马关一线为界。
新中国成立后,庆阳县先后隶属于庆阳专区、平凉专区、庆阳地区,管辖区域、区域内的行政区划都经历了许多变化。隶属于平凉专区时,庆阳县土地面积约有0平方公里,基本上恢复了明清时期安化县的地域。年析出南部9乡镇成立西峰市后,庆阳县辖区变为现在的状态。年9月庆阳地区改建为庆阳市后,庆阳县改名庆城县,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总人口约32万。
祝福我们的家乡越来越好,欢迎朋友们来庆城做客!
来源:庆城旅游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