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网上医院 http://m.39.net/pf/a_6171972.html早胜八记
方正文
《陇东报》发起《高天厚土看庆阳》征文竞赛活动,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展示庆阳厚重的历史积淀,挖掘庆阳必将辉煌的历史渊源,使庆阳这颗明珠在中国“两梦”中焕发应有的璀璨之光,这不仅是一个庆阳人的骄傲,更是一个庆阳人的责任。本人是个教师,年过七旬,对这个盛事,理应尽个人绵薄之力。但在下笔写作之时,又犯踌躇。有些人事自己知之,且非道听途说,那就好办;有好多人事,笔者仅有一知半解的知识,调查钩沉且人或知之,那就认真记之;如果无人可资调查,或本人对可资调查之人茫然不晓,那也只好存疑或暂时空缺之。如果本文《陇东报》给予版面,又幸逢可资查漏补缺之大家,则不胜欣然矣。
一,“早胜”一词的历史沿革
据宁县早胜小学---百年《校史》所载,原宁县中村初中校长李振安回忆文章称,“据我父亲说:早胜镇有个老城,是宋朝末年,金兀术占领早胜以后,建筑起来的。因为城墙周围长满酸枣树,遂名‘枣社’,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叫“枣社”,笔者还听过一种说法。云:宁县九龙川等地出产的大枣都在“枣社”变卖,故曰“枣社”。
笔者认同第一种说法。早胜是集贸之地,似乎不能由集上卖枣,就把偌大一片地方叫称“枣社”。早胜集市难道不卖肉吗?不卖牛马吗?为啥不叫“肉社”或者“牛马社”呢?
“枣社”变“早胜”,据《宁县志68页》记载,同治七年,左宗棠在早胜驻*,因“枣社”谐音“早折(shé,受挫,失败)”认为不吉利,于是改为现名“早胜”。群众,包括今天的部分群众,都有什物名称需象征吉利的观念,故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二,早胜文化
宁县在文化上,有个传统的说法,就是宁县文化分“前塬文化”与“山后文化”,实际是“较发达文化”与“欠发达文化”。前者如早胜,合盛,董志等,后者如湘乐,九岘,盘克等。早胜就是宁县前塬文化的门楣之地。
从历史来看,早胜念书的人多,看现在,早在前些年,早胜就扫除了文盲。
年前,早胜就一直存在着一个业余剧团,俗称“文艺组”。这个文艺组长期在宁县早胜南北村办农场,人员均是有吹拉弹唱特长的。一些山后地区成年累月看不上戏,我们早胜能经常看上文艺组所演的大戏。早胜南端有个旗杆庙,旗杆庙的住房全被改造它用,而高大的舞台,建国以来一直保存,直到上世纪80年代,被拆除。多少年来,文艺组一直在此舞台上演戏。我年小的时候,经常爱到旗杆庙看戏。我至今对《辕门斩子》《女起解》秦香莲等,耳熟能详;文艺组还配合形式演出一些现代戏,如《阎王寨》。我心目中的演员明星是闫明德,王月吉,王玲芳等。闫明德工须生,唱腔高亢挺劲,有阳刚之美,是文艺组《辕门斩子》杨延景首选演员。王月吉工浄角,经常出演包拯,单雄信,两腮颤抖,足见平日所下的功夫。王玲芳嗓音圆润,由少女到老龄,嗓音不变。工青衣,演秦香莲,王宝钏及现代戏中落后老太婆。
以上说的是早胜文艺组。往大的讲,早胜是“戏窝子”,是个出“把式”的地方。这里再说一些在正式剧团扮重要角色的南街人。早胜南街人吕全喜,原为宁县秦腔剧团丑角演员,他是颇受观众喜爱的表演大师。离开剧团回到村里,是个司鼓、导演和演员三位一体的舞台复合型人才。他扮演的傻女子,把人笑得死去活来。但是,他态度严谨,排练场上谁不认真,他会不讲情面地批评,他的晚年出主演过吃功夫戏《背鞋》,他的女儿吕兴娥工小旦,父女经常同台演出。南街人付栓子,在剧团里主演小生,他有一副金嗓子,我看过他出演的《游西湖》中太学生员裴水清。南街人姜学艺,身段高大挺拔,原来在剧团,回到村里,也时操旧业,工须生,我看过他演的《十八扯》,他还在《徐州革命》中,男扮女装,出演过华荣她妈。群众赞美他的身段,说:“姜学艺站在舞台上,就像一个唱戏的。”南街女子陆芳兰,在剧团主演《刘婵金挂帅》《状元打更》,红极一时,剧团里“众星捧月”。原宁县秦腔剧团的李德山,工浄角,唱腔刚劲有“闹”音,是宁县剧团花脸浄角,他是早胜李家村人。南街人徐正芳,祖上领过戏班子,耳濡目染,他渐成一个集演员、导演、司鼓、琴师于一身的戏剧复合型人才,是在舞台上是能转一回的“把式”,多少年是南街业余文艺队的导演及司鼓;后来,凭着特长,他被青海省民和县聘请,专门辅导该县文艺,全家户口农转非。现在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早胜小户曹家村残疾人李鵬洲,琐呐独奏《正月十五闹雪灯》,先后在庆阳市、甘肃省与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演出,荣获庆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甘肃省第七届残疾人艺术汇报演出组委会,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组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联委会、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民*部、新闻出版广电部的嘉奖,给早胜人争足了面子。
早胜的农民很爱看戏,尤其南北街两村,他们不是图新鲜,不看热闹,而是十足意义上的“鉴赏”。剧情及一些重要唱段,他们烂熟予胸,倒背如流。这些农民总是站在台口,他们仔细观看演员的一招一式,举手投足,吹胡子瞪眼,提袍甩袖。若发现不认真,有疏漏,他们会毫不留情地在台下议论。所以,在演出买票的当年,哪个剧团没有“把式”,就不敢上早胜舞台;“早胜的戏难演”,传至方圆百里之外。
早胜人普遍文化程度高,书法家层出不穷。仅从笔者起,排行祖辈,有南街人方术义,此人晚年在街上开了写铭旌铺子,以笔法苍劲有力,赢得赞赏。南街人权可法,工蝇头小楷,于小小弹丸之间,挑捺钩折分明。建国初,早胜有一家石印店,他专为此店书写印刷物。
年龄在我上的一代,南街村书法家尚有徐伯家,权惠民等。
我们这一代,书法家更多。南街村人,李鼎峰是甘肃省唯一获得书法界最高奖赏——“兰亭奖”的大书法家;权宝乾的书法获得“香港回归10周年国际银奖”;燕忠兿(庆阳博物院),卫玮,在书法上,各有造诣。北街人,农民刘鹏云,年过七旬,尚为碑子书丹,每天须练大楷一张,割麦碾场也不间断,雷打不动。南街人权知堂书法,师承权宝乾,有二十余年的书丹勒石历史,是省书协会员。
三,早胜集贸
历史至今,早胜都是闻名陕甘两省、陇东农村最大集贸重镇。它以货物吞吐量大,要啥能买到啥,卖啥能卖出啥,吸引着数省商贾辐辏于此。甚至于早胜的名气大于宁县,很多在早胜赶过集的山西陕西客商,知道早胜,却不知道宁县。
上世纪六十年代,早胜街道就在南街。集市就集中在今天的南街街道。那时,街道低,两边的商店在高处,老城这里还有残存高高的城墙。
每逢集日,四路八斜的赶集人,就拥挤在街道里,摩肩继踵,熙熙攘攘,几个熟人走在一起,稍不操心,就被挤得不见面了。我那时候上街,就紧撕着我祖母的衣襟。
那时,早胜派出所那里是个平台,叫卖饭场子。说卖饭肠子,卖什么的都有。逢集日,买各种吃物的生意人打起帐子,高声叫卖:
“煎和面叶子!”深秋至冬天,吃一碗面条,可暖和身子。
“油茶!”里面有杏核瓣,别有风味。
“羊肉包子!”把包子捏一捏,一搭嘴,馅儿多,皮薄,油就流出来了。
“蒸鸡,一吸尔的!”就是鸡肉蒸得很烂,香甜可口,一口气就吃完了。
瓜果季节,你会听到叫卖者有趣的喊声:
“红沙瓤,赛冰糖!”这是说自己的西瓜瓤沙味甜。
“香瓜,香瓜,白兔娃子,灯笼红,一串铃!”那是卖者在用农民自己的的语言介绍各种香瓜的外观。
如果是腊月赶集的人多,南街街道与老城相通,我小时候,柴市(有劈柴与柔柴)就摆在我的家门口。街道南北距离很长很长。
街道最南端南的那个大坑,是猪娃子市,是粮食市场,那是最热闹的地方,卖猪娃子的一般不喊叫,但阉割猪娃子可把小东西疼坏了,此伏彼起的猪娃子叫声,渲染着早胜街市的红火热闹,要啥有啥,购销两旺。
市场繁荣折射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有反推着市场繁荣,两者互为因果,相得益彰。
农民说:“河里没鱼市上取。”就说的是早胜这样的集市。鱼来源于河,河里没鱼,集市上哪来的鱼啊?这是个谚语。貌似逻辑
不通,细想想,有道理。河里没鱼,是指有些地方河里没鱼,但早胜集市的来客四面八方,那些河里有鱼的人家就会把自己的鱼打钓、运到没有鱼的早胜市场来卖。
为啥在早胜集市,卖的能将商品卖了,想买的能把商品买下?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志》说过这样的话:“低者高之,高者低之。”这句话是说,卖货的人家,要卖高价,就从低价的集市去到可卖高价的市场;反过来,要买低价的货物的人家,就从货物高价的市场去到货物低价的市场,这样,各得其宜。司马迁的这句话要靠在实处,就得有如同早胜这样商贾辐辏之地。
现在,早胜市场正在与传统的沿路摆摊设点、过车辆陷进赶集人的汪洋大海的旧模式告别,向归类划片、整齐划一改进。
市场大小,已经远非昔日可比。首先是中街的崛起。中街可以并排开过五辆汽车,长度贯通南北街。占领中街的优势的首先是亨嘉超市,她以货物齐全,服务周到,一枝独秀。不到一年,家乐惠超市拔地而起,形成双峰并峙、二水分流的局面。再过半年,一座具有双向手扶电梯的东方百佳超市又亮像中街,形成三足鼎立。三足鼎立不等于生意均等,孰优孰差,这是商业秘密,不便打听。关于中街,笔者于年,响应市、县老干局“畅谈十八大变化,展望十九大”征文竞赛,写有《越来越美的早胜中街》,先后被县、市、省老干局评为优秀征文,收编于县、市、省《优秀征文选集》。看的人尽管不多,但笔者不敢在这里原文重搬。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早胜镇牵头,在镇*府后边原来南街村九组村民废弃的地坑子及近旁北沟渠,已垫方、开发、建成早胜镇综合农贸市场,占地五十亩,建楼3层12栋,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建筑高度7.6米,总面积平米,阳光大棚米,混凝土框架结构。准备建农贸市场交易场所一处,设计商户户。经营涉及建材、瓜果、蔬菜、农副产品、服装及鞋帽等。商户门市水、电、暖和排污设备一应俱全;同时设有阳光大棚,经营摊点位。地面全部硬化。南北走向的综合农贸市场,数排高层建筑的门市鳞次栉比,绿化带一抹葱绿,绿树成阴,绿色环保。
年9月,笔者从有关材料上看到早胜为国家名镇;而农贸市场的建成和使用,对国家名镇的早胜,则更是锦上添花。
四,早胜人才举要
清人有诗:李杜文章万口传,而今已经不新鲜。江山辈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两年。
早胜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但是,限于篇幅,此文只介绍部分人物。
清代历史上,北街人刘奕煜是嘉庆年间进士,官拜翰林院编修,江西河南道(,道,行*区划名,清于省与州府之间设道。见《辞源》,下同)监察御史(御史为监察长官),兵科给事中(兵科,掌管中央及地方武官的选用、考察及有关事宜;给事中,与御史同为谏官,隶属都察院,参与审理重大案件),巡视南北中诸城。他是道光帝恩师。道光年间薨。道光帝令合朝文武,挂绫三尺,灵前祭奠。开谕旨在其故居(宁县早胜北街)修府,造祠,建陵墓,工程三年竣工。其陵园十亩之大,勒有石羊,石马桩,石祭台,石碑碣,石旗杆林立,苍松翠柏掩映。整个陵园工艺精巧,金光夺目,雄伟气派。
为安抚刘翰林的在天之灵,道光帝豁免了嘉庆末年至道光五年宁州百姓所欠的全部钱粮草秣(《宁县志》页有记载)。
方佐清,(----),即清光绪宣统年间人,享年56岁,年贡生(清朝时,挑选府、州、县中成绩或资历优异者,升入国子监---太学肄业,称贡生),未曾经过皇上主持的最后一级殿试,故一辈子年任教,桃李遍天下,与仕途无缘。曾任甘肃省咨议局常驻议员(大约相当于省*协委员),任期获“孝廉方正”牌匾,早胜南街人。
降至当代,早胜名人渐多,但因篇幅有限,只列举如下之人。人物任职参考宁县一中年建校60周年所修的《校史》中校友介绍(年所修校史无有此项内容)。
刘五庆,早胜北街人,历任合水县书记、庆阳地区纪委书记,地委副书记。
王钊林,早胜郭铺人,曾任庆阳行署副秘书长,*策研究室主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韩卫江,早胜谭腊人,曾任甘肃省*府综合处主任,现任国家粮食局副局长。
闫晓峰,早胜南街人,历任县长,县委书记;现任庆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韩福俊,早胜谭腊人,曾任庆阳地委副书记,省建设厅副厅长、省人防办主任等职。
刘兆辉,早胜北街人。年被清华大学录取,这是继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上中学时、北大录取贾荣鑫,时隔二十年后,宁县一中高考的再度辉煌。
权衡,早胜南街人,博士,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组书记。
方永志,早胜南街人,济南*区后勤部师级干部。
五,早胜教育
早胜建国前,有早胜小学,女校,宁县中学三所学校。
早小百年《校史》称,该校建立于年4月,当时叫早胜镇国民小学。校址在北街文王庙。建校伊始,有学生30余人,教师3人,设三个教学班。年,方宜轩任校长,学校10学生参加西峰镇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荣获杨虎城将*题写的由庆阳专属颁发的锦标一面,上书“尚武精神”。
以后30年间,学校规模逐渐扩大,至年,小学设有低、中、高班,开设国语、算数、美术、音乐,体育等我们课程。尽管这一期间,社会动荡战事频发,学校还是为社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有用之才。
至年,新生革命*权接管了早小,学校逐渐走向正规,校舍增大,五六年级课程增设了自然、地理、历史、图画。降至年,学校与位于东城的女校合并,更名“早胜小学”,在校学生增至多人,教师17名,有教学班10个。年3月,早胜小学被定为县、区、省重点学校,学校迎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至今,学校规模扩大,教学楼巍然屹立,校园硬化,图书增多,基础设施迅速改观,教学观念日益更新,----年,王士林任校长,立德树人成果骄人,荣获、县、地、省奖励20余次,在此期间,王士林出席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我县、我市教育战线学校唯一参加的全国性的专业会议的校长,早小遂成为全区教育的一面旗帜。
宁县一中,地处早胜南街,是宁县的历史悠久的最高学府。她诞生于抗战的年7月26日。早胜集贸发达,地方富庶,一马平川,距离延安较近,为与共产*争夺人才,国民*府始选址于此。年,邓宝山借口防共,将学校迁至新庄。后经学生罢课、又有青年学生权礼、权惠民等据理力争、赴省告状,学校年迁回早胜。
在建校七十六个春秋里,学校一贯遵循“以人为本,学教和谐,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办学理念,先后在德、智、体诸方面多次获得上级表彰,给社会培养合格高、初中毕业生名,有贾荣鑫等13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年庆阳地区教育局组织专家对全区重点中学进行督导评估,宁县一中以“校风好,教风正,学风浓”,被评为全区唯一的一类一名。宁县一中享誉全区乃至更为广大地区。
上世纪六十年代,陕西长武的学生,也来我校学习。我记得有个叫做戴云的女生,她与班上一名男生,合演过《华亭相会》,她演的张梅英,扮相俊美,嗓音甜美,情声并茂,是一个有影响的长武籍女生。当然,长武的学生远不止戴云一个。
早胜初中最初,位于东街。年,国家为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撤销相邻清华初中等,新选校址于宁县一中操场隔墙东边,征用南街村七组土地65亩,新建了早胜初中。现在,早胜初中有学生名,教学班30个,教职工,名。是我县一个基础设施完好、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上乘的新型初级中学。
国家的重视,设备的一流,骄人的业绩,在社会上激起强烈的反应。一些距离中心学校较远的乡下农民,下定决心,腾出一个老奶奶,或一个老妈妈,在学校附近租房为孙子孙女或子女做饭,一做就是三年,他们把自家的希望,子女的前途,都寄托于可以信赖的早胜教育。足见早胜的教育,在普通农家的重要地位,简直是一脉相承,同气相投。
六,端阳节晨市
我国的方方面面名人几乎不可胜数,但是,将某一名人以传统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届时全民-----尤其是普通群众将他与逢年过节等同纪念,郑重其事,恐怕只有屈原一人。而早胜的这个纪念屈原的端阳节晨市是宁县乃至全庆阳市农村乡镇唯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早胜东边距二十里路的良平、四十里路的平子,早胜南边距十里路的中村、四十里路的正平,均无此风习。
在早胜,端午节的前一天,那繁华热闹的街道十字路口,做生意的人家,就用白灰、条凳等什物占摊位了。早胜的集市,老百姓平常都是吃了早饭赶集,集市的高潮在中午12点左右。但端阳节的晨市,在早上六七点,就人头攒动了。
端阳节可谓香包节。此日早晨,五颜六色,花花绿绿,各种造型的香包就挂在街道,分外引人注目,也非常畅销。
端阳节是美食节。主食当然是粽子。此日那些作卖粽子生意的人倒不见面,据说他们的粽子早被村里人订购一空。卖粽子的都是些“新人手”。粽子就是美食节的主人,它当然占着显著位置。粽子的风味独特,粽子和焖饭都是用黏米,但二者口味大不相同,粽子大枣经粽叶一裹,黏米在开水里先膨胀,再加热,直到熟,凉下来再展开,加上蜂蜜,大枣甜,黏米黏,就具有一种熟芦苇叶子的风味,这就是粽叶加黏米的味道。粽叶是芦苇的叶子,这种叶子不加盟的焖饭,焖饭也是黏米焖成,却没有粽子的风味。
集市上还多了一种商品,那就是艾。此日家家户户门上都要插上艾,这就是过端阳节的征兆。艾叶干了,还可以灸病。
一些娃娃,穿着五*(五种针绣的*虫)裹肚,额上抹有雄*,人们还要喝雄*酒,这是为了避邪。有道理。虫一类的生灵,闻到雄*味就远而避之。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里的白素贞,不就是喝了雄*酒而现了原形的吗?
另外,凡是美食,都可以加盟晨市。什么蒸鸡肉,糕点,酿皮,饸饹面,生、熟肉等。而油糕是供不应求的,就这,买油糕的还是在端阳节前一天夜,一家人不睡觉,整整做了一晚上。
真像是什么大人物下了无声的命令,九点半,端阳晨市散了。
早胜端阳节文化是纪念爱国主义者屈原活动的凝固化与大众化,是中华节庆往往是某种中华文化的载体的又一生动佐证,是早胜美食的又一次生动展示。
七,早胜土特产
曹杏,最初盛产于早胜小户曹家一带,现在栽育曹杏地方扩大至早胜、中村,良平等乡镇。
成熟的曹杏,圆硕,色泽*里透红,离核,果实带软,一扳为二,香甜如蜜。吃不完,可以晒成杏干干,长期放置。吃的时候,先用水淘净,放些白糖,锅里一蒸,这就是孕妇的最佳干果。
曹杏可以制成杏脯,是走亲戚所带的体面礼物。
早胜有一家跑兰州班车的,将早胜曹杏带到兰州,兰州人抢而食之,竟传出“早胜曹杏能长寿”的奇闻!其实,跟其它果实一样,吃曹杏也要适可而止,太过怕有碍身体健康。
关于曹杏的来源,说法很多。或曰:小户曹家特产;或曰:他乡移植来的;或曰:小户曹家人在外地经商,发现那里的杏子很甜,就带回枝条,再嫁接的。后一种说法比较合理。因为它符合各地各种物资交流融汇、众人成美和杂交优势等大道理。
*花菜,也叫珍金,*花子。一般在房前屋后栽育那么几行子或一小方块。一片*花菜,远看是“两层楼”:鲜绿的叶子是第一层,叶子中间抽出苔子,苔子比叶子高出许多,*花菜就长在苔子上端,这是第二层楼。鲜品*花菜,样子像一支稍微弯的手指。食用,多以干品为佳。好的干品是将含苞欲放的*花菜及时摘下,在锅里稍蒸,再一个一个挤掉水,放在板上,摆开晒干,一次性晒干的最佳。一般是作汤时加上一味,尝之,甜丝丝的。
改革开放以来,*花菜作为一脱贫致富的产业,几乎在庆阳普及。大约是年,我从材料上看到,我庆阳地区*花菜出口全国第一,我就给学生说:“庆阳*花甲天下。”
八,早胜美食
宁县地处陇东,临近宁夏,历史上又曾属于关中。饮食习惯兼有关宁特点,形成具有地方风味的诸多名吃。如:醪糟,面筋,狗舌头馍,麻花,酿皮等,上述这些,笔者在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忠信主编的《宁县史话》中,已经介绍过,这里不敢赘述。下面拟就豆腐脑,炉齿馍,臊子面做一介绍。
在街上,你看见的豆腐脑,细腻白亮,装在一个大的磁罐子里,为了保温,磁罐子还包裹着厚厚的棉布。
豆腐脑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小吃,你买上一小碗,使上调料,拿着羹匙,香甜绵绵,一口气就吃完了。这是豆腐做的,富于营养。如果你上了火,豆腐脑不用调料,放些白糖,吃了,既可口,又可卸火。
豆腐脑的做法,现在简单得多了。专用的机子磨,专用的机子过滤,专用的石膏点淀。具体说,*豆泡了,用机子磨成糊糊,再用过滤机将淀粉与杂质分离(以前用纱布包着分离)。使分离出的淀粉沉淀,舀去多余的水,文火慢烧至熟,舀在磁罐子里,再用石膏点淀(用酸菜点也行),使其凝结成团。这样,豆腐脑就做好了。
炉齿馍,是一种类似干粮的馍馍。它是用浅子锅里的小石子烙熟的。给浅子锅的小石头润一些油,把浅子锅加热,小石子就热得烫手。将做馍馍的面放上调料,擀开,中间划几道口子,再放在浅子锅里,上下都用石子烙着,熟了,划了的口子大开,形似炉齿,就以其形状名之。
臊子面,这种面食有两道工序:擀面,做汤。擀面在过去,是衡量家庭主妇能力的必修课。擀面用力要均匀,要追求擀的面始终成为圆形,这就是衡量面是否各处一样薄的标志。切面讲究细,即所谓薄切细擀。做汤讲究材料尽量多一些,当然是臊子领衔,再杂以小豆腐块,*花菜,木耳之类。面煮好,先在冷水里凉一下,再浇上汤,一碗臊子面就端上来了。
年12月26日
作者简介:方正文年1月生,男,汉族,甘肃宁县人,大学文化程度,宁县一中退休高级语文教师。参与《宁县史话》文稿初审并撰写文稿。年出版《七言律绝三百首》:有杂文、格律诗、小说、散文在《杂文报》《诗刊》《新作家》《甘肃日报/教育周刊》《北斗》青岛《东崂诗词》等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年所写散文《越来越美的早胜中街》、先后被收录于省编书籍、市编书籍;年所写《母校巨变剪影》被《陇东报》发表(/9/6)、又被《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大赛》收编;部分格律诗获《第十五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金奖;年市县组织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竞赛中”,拙作《小街闻思录》《我所看到的40年巨变》分别获二、三等奖。另著杂文集《越来越美的早胜中街》(23万字)、《七言律绝五白首》(11万字)、剧稿选《流转梅》(14万)、28集电视连视剧《康庄镇的故事》(50万字)。
《空谷一兰》投稿启事:平凡的人书写身边的故事。
喜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