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广播电视台/看清(记者:刘易萌何志龙)如何激活乡村产业,让贫困户有持续增收的门路,同时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这是摆在每一个村领导班子面前的难题。西峰区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引领作用,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为贫困村发展注入了活力。
这里是西峰区董志镇廖坳村,年12月24号,价值六万元的菜籽油、黄酒、豆豉等农特产品在从村上的扶贫车间装车,准备运往市内一家企业。村民赵大爷赶着点儿送来了刚刚做好的灌肠,以前他和老伴做的灌肠冬天要拿到集市上或者城里去卖,路远还要受冻。自从村里去年成立了扶贫车间,今年他再也不用发愁出门去卖了。
走进廖坳村“扶贫车间”,杂粮、坚果、土鸡蛋等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枕头、鞋垫、陶罐等手工制品琳琅满目。村干部正忙着为前来考察商品的客户介绍。
廖坳村地处塬边咀梢,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薄弱,群众增收困难。年,廖坳村在引导扶持村民发展种养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党支部+合作社+扶贫车间+手工作坊”的产业扶贫模式,村“两委”班子牵头成立庆阳精艺民俗手工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集手工艺品制作、产品展览销售于一体的“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加入其中,发挥一技之长,靠双手脱贫致富。目前,已带动发展初具规模的“五小产业”户11户,带动创办简易黄酒、豆腐、木雕等家庭手工作坊10个,全年带动销售50余万元,其中订单销售30余万元。
除了村办合作社,廖坳村还依靠致富带头人创办养殖合作社,目前肉鸡养殖规模已经达到只,年创收50多万元。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通过支部领办、组织能人创办、村组联办等形式,西峰区各村大力领办、创办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入股,实现了党建与产业扶贫的深度融合,激发了贫困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如今,西峰区15个贫困村累计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所有贫困户均加入到合作社。
总监制:缪中发
监制:慕彬王俭
责编:邵勇瑊编辑:李浩
声明:本文版权归庆阳广播电视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