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与江西贵溪:陆学圣地心学渊源
贵溪城南象山(三峰山)
明代武宗皇帝诏赐石刻
江西贵溪建置于唐永泰元年(),隶属信州,历史上被称为“信之大邑”。
一、陆九渊与贵溪的人缘
金溪是贵溪邻县,与贵溪地缘相近,人缘相亲。陆九渊更是与贵溪情深缘厚。在清道光版《陆象山先生全集》(以下简称《陆集》)里,“贵溪”出现于陆九渊笔下17次之多,陆九渊有贵溪的学生、贵溪的朋友和在贵溪的亲人。
(一)陆九渊贵溪的学生
清代著名理学家李绂编了一本《陆子学谱》,他查考象山弟子得出的结论是:“陆子倡道南宋,弟子亦以数千计,今考其姓名,卓然见于史册、地志者亦七十余人。其议论姓字见于《陆子文集》而门阀官阶无可考者尚不下百人。”
《陆集》里明确记载为贵溪人的学生只有张明之(字诚子)、桂昭然(字德辉),而童为政(字伯虞)、张衎(字季悦)、张季忠、张行己、张伯强、倪伯珍、倪若韶(字九成)、倪巨川(字济甫)8人只在清同治版《贵溪县志》记载为贵溪人,其他各种资料都注明籍贯无法考证。
1、童伯虞。陆九渊在《与童伯虞》的信中谈到童伯虞曾在陆家待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为了迎接秋季的省试,陆九渊在童伯虞家一起读书近半年,两人亲如兄弟。《贵溪县志》:“童为政,字伯虞,合盘石人……幼事陆文达公,后事陆先生。”童伯虞是陆九渊最早的学生。
2、张季悦。陆九渊《与张季悦》有两封信。在《与张德清》的信中又两次提到张季悦:“积年闻季悦、元忠诸友称道盛德……又闻季悦言德清其初浩然有引退之文,且欲别求贤者以嗣其事。”《陆集》年谱里还记载了张季悦积极参与了陆九渊遗著的编辑工作:“嘉定五年()壬申秋八月,张衎季悦编遗文成。”这是最早的陆九渊文集。《贵溪县志》:“张衎,字季悦,居上磜源。”上磜源在哪里?《贵溪县志》有相同记载:“张运,字南仲,上磜源人。”据陆九渊《与王谦仲书》记载:“故侍郎张南仲之居寔在山下。南仲讳运……”由此可知,上磜源是应天山脚下的一个地名,张季悦与张运同村,是贵溪人。
3、张季忠。陆九渊《与张季忠》的信中说:“闻元忠说,友朋间唯季忠笃志不懈,甚为之喜。”《贵溪县志》:“张季忠,名未详,从事陆先生。”张季忠是贵溪人无疑。
4、张行己。在《陆集》里,陆九渊没有直接提张行己的姓名,只是在年谱中有“学徒结庐……居仁斋、由义斋、养正堂(张伯强)、明德(张行己)、志道(周孚先)、储云(伯强、行己)。”对照《陆集》里的《与王谦仲书》:“故侍郎张南仲之居寔在山下。南仲讳运,其诸子鄙,徙居鄱阳,其诸侄咸在故里,皆尊尚儒术,旧亦多从游者……今张氏子弟咸来相从:一家结庐于东坞之上,比方丈为少高,名之曰储云。”不难考证,储云斋的主人——张伯强和张行己是张运“咸在故里”的“诸侄”,是贵溪人无疑。他们早就是陆九渊的学生了。
《贵溪县志》记载:“张行己,名未详,居上磜源,师事陆先生九渊,结庐于象山之上,先生题其所居之堂曰‘明德’。”
5、张伯强。陆九渊同样没有直接提张伯强的姓名,也只是在年谱中有与张行己相同的记载。
《贵溪县志》:“张伯强,名未详。行己之群从(堂兄弟及诸子侄)也。淳熙十四年结屋象山之上,从陆先生问学。象山精舍正厅事曰‘养正堂’,左为‘居仁斋’,右为‘由义斋’。伯强读书其中。又自为退休之室在林壑幽处,与行己同居,先生题其额曰‘储云’。”并加按语:“行己昆弟皆侍郎运之侄。”说明张行己和张伯强俩兄弟都是张运的侄子。
陆九渊得以在应天山成功办学,主要依靠张行己和张伯强的大力支持。陆九渊在《与王谦仲》信中说:“彭世昌极贫。开山之役,诸张实佽助之,其经营之初亦张为之地。”
6、倪巨川。陆九渊《与倪济甫》最后一句是:“山翁(陆九渊)在此(应天山),济甫之来不当迟迟也。”陆九渊54岁年谱记载,在陆九渊弥留之际,“郡僚问疾,因言冬暖盍祈雪,乃命倪巨川济甫画乾卦揭之黄堂,设香花。”倪巨川是唯一追随陆九渊终生的学生。《贵溪县志》:“倪巨川,字济甫,上清人。”
7、倪伯珍。陆九渊《与吴子嗣》第7封信中说到倪伯珍与同学要带着车夫去金溪迎接老师陆九渊上应天山:“近得周元忠书,谓干伯、伯珍诸人有意遣舆夫相迎。”《与黄循中》信中说要将写给朱熹的信重抄一篇给倪伯珍看:“与晦翁往复书录往,伯珍、舜辅会次幸示之。”可见他们的师生感情非同一般。《贵溪县志》记载:“倪伯珍,名未详,上清人。结庐象山之上,陆先生题其所居曰‘愈高’。”
8、倪九成。陆九渊《与倪九成》的一封短信中四次深情地喊着“九成”的名字,并“追念向时从游之意”,且毫不客气地指出他的错误缺点,指明积极进取的方向。《贵溪县志》:“倪若韶,字九成,上清人。从学陆先生。”
其实,不仅以上8人是陆九渊贵溪籍的学生,此外没有出现在《陆集》里,而“见于史册、地志”上清倪家倪若浚、倪若海、倪若虚、倪若涣和上清薛家的薛敦礼以及贵溪北乡松洋郑家(今属泗沥)官至礼部侍郎的郑会都是陆九渊的学生。
(二)陆九渊贵溪的朋友
1、张守真。张守真是第32代天师,宋高宗封其为“正应先生”。
淳熙三年()十月,张守真仙逝,陆九渊作诗《挽张正应》:
海门昼夜吼奔雷,却立吴山亦壮哉。前殿神仙三岛邃,正门阊阖九天开。玉阶恭授大官赐,象简亲承御墨回。多少箪瓢蓬瓮士,输君留宿两宫来。
大意是,天师升天,仙界的迎接非常隆重。张守真曾受到朝廷接见,得到太上皇高宗赐给的金版书和宝剑,还有孝宗皇帝赐给的象简及其亲笔写的《阴符经》。很多儒家和道家的领袖虽然也很风光,但与张守真相比,没有一个得到过高宗、孝宗两代皇帝留宿皇宫的殊荣。
从诗的内容来分析,足见陆九渊对张守真的了解和感情。
2、张德清。张德清是张守真的次子。
张守真仙逝后,其长子张景渊继任第33代天师,可是,三年后便病逝了。幼儿张庆先继任第34代天师,由叔叔张德清代为署理教事长达11年。陆九渊曾邀请张德清“同来象山顶头共谈大道”。
3、吴博古。淳熙二年(),吴博古任贵溪知县时,在县衙东侧建了一座书屋,名敬斋。陆九渊为他写了《敬斋记》:“暨阳吴公为宰于兹。吏肃矣,而事未始不办;民苏矣,而公未始不足。奸治直信,民莫不悦。而惴惴焉惟恐不能宣天子勤恤之意,是其本心之所发,而不遏于其势者耶?然公之始至,则修学校,延师儒,致礼甚恭。”
4、陈显公。绍熙元年()前后任贵溪知县。陈显公重修了贵溪的县学,陆九渊为他写了《贵溪重修县学记》,在记中勉励贵溪的读书人“可不自拔于流俗,而勉所以立、所以达者,以无负陈君之意哉?”并对陈显公约束部下不胡作非为,不盘剥百姓,为百姓谋利的政举高度赞扬。
在《陆集》里,还收有陆九渊写给陈显公的两封信——《与陈宰》,第一封信是为几个在象山精舍偷伐松树而被抓的人求情,因为他们已有悔过之心,不要重罚。第二封信是谈自己即将去湖北荆门赴任,依依不舍,并请陈知县继续关照象山精舍。
(三)陆九渊在贵溪的亲人
1、陆筠。据同治版《金溪县志》记载:“陆筠,字嘉才,一字元礼。贺从孙,博习修洁,登绍兴十五年第。九龄行长而年少,成童尝从学,其志于道实自筠,发之初筮仕为贵溪簿。”陆筠是陆九渊的堂侄,但却比陆九渊大20多岁,据《贵溪县志》记载,绍兴年间(—),陆筠在贵溪县衙门任主簿。一天晚上,贵溪县衙被人纵火烧毁,因陆筠在贵溪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同在县衙大院内的主簿厅却没有被烧,有人诬陷陆筠与纵火犯有勾结,陆筠被停职,暂回金溪老家。这段时间,少年陆九渊便听到陆筠经常说起贵溪的一些事情。在陆九渊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对贵溪的深刻印象。
2、张琬。张琬是陆九渊的表姐夫,陆九渊的《张公墓志铭》:“公继室,余表姊也。”
3、侄女。据《陆集》里的《陆修职墓表》记载,陆九渊的三兄陆九皋的老二女儿嫁给了贵溪张氏。
4、允怀。允怀是陆九渊家族的人,陆九渊《赠僧允怀》的两篇短文分别说到“怀本陆出”“怀,陆出而学佛”。第二篇写允怀和尚得到贵溪杨林溪河畔(今属罗河镇)村民的信赖,接受了当地百姓的重托,建成了一座石拱桥,再也不会发生淹死人的悲剧了。“乡之善士以允怀勤诚,使为石桥,以便行者。”对允怀和尚的义举,陆九渊大加赞赏:“余尝因其所谓有所感矣,今于是役,又重嘉之。”
二、陆九渊与贵溪的地缘
从《陆集》来看,陆九渊对贵溪的历史、地理及当时的社会现象等都非常了解,如:
●考之唐史,贵溪之建在永泰元年。(见《跋资国寺雄石镇帖》)
●贵溪,信之大县,绵地过百里,民繁务剧。(见《敬斋记》)
●象山西址濒溪,溪有渡曰石龟,夹溪之山曰西山,西山之北有山峭峙,与西山同出,曰征君山……山麓有寺曰资国。(见《跋资国寺雄石镇帖》)
●乡人彭世昌得一山,在信之西境,距敞庐两舍而近,实龙虎山之宗。(见《与朱元晦》)
●杨林溪者,贵溪之要津。(见《赠僧允怀》)
●贵溪、安仁、金溪三邑最为比邻,十余年间不闻有贤令尹。(见《与李宰》)
●贵溪桂店桂氏一族甚盛,皆尊尚礼法。(见《与包敏道》)
●贵溪醹口(今耳口)陆尧臣唐卿,今徙居望姑(今属彭湾乡)。(见《赠陆唐卿》)
陆九渊《与童伯虞》的信中说:“仆处足下之馆几半载。”由此可知,乾道元年春夏,27岁的陆九渊在童伯虞家(今贵溪滨江镇合磐石童家)住了近半年。
淳熙十四年(),陆九渊登贵溪应天山讲学5年,常常带着学生在应天山周边游学,上清半山看瀑布,耳口梅潭划船,云台山、鬼谷洞、龙虎山、仙岩都留下了陆九渊师生的足迹。陆九渊认为这样“亦可知学”,大发感慨“斯游之得亦已多矣!”并借此适时教育学生,好景不必在他乡,人们往往难以发现身边的美好,而误入“道在近而求之远,事在易而求之难”的歧途。
应天山的风景也很幽美。
《与曾宅之》:山间泉石颇多,适值瀑流方壮,喷玉涌雪,处处争奇。
《与朱元晦》:两崖有蟠松怪石,却略偃蹇,中为茂林。琼瑶冰雪,顷倒激射,飞洒映带于其间,春夏流壮,势如奔雷。
《与王谦仲》:方丈檐间,层峦叠嶂,奔腾飞动,近者数十里,远者数百里,争奇竞秀,朝暮雨旸云烟出没之变,千状万态,不可名模。
《与钱伯同》:精舍之前两山回合,又自为一涧,垂注数里,喷薄飞洒于茂林之间,一曰风练,二曰喷玉,三曰翻涛,四曰疏珠,五曰冰帘,六曰双练,七曰飞雪。木石自为阶梯,可沿以观。
《与傅季鲁》:山木盖稠,蝉声益清,白云高屯,叠嶂毕露,疏雨递洒,清风濯然,不知其为夏也。
“层峦叠嶂”这个成语最早便出自陆九渊《与王谦仲》的信中,是属于贵溪的成语。
陆九渊的事业和情感完全融入了应天山,他深深地爱着应天山,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表露了这种深沉的感情:
倘得久于是山,以既厥事,是所愿幸。(见《与陈宰》)
终焉之计,于是决矣。(见《与朱子渊》)
倘得久于是山,何乐如之?(见《与侄孙浚》)
并赋诗:我家应天山,山高数万丈……
三、陆九渊在贵溪的后世影响
陆九渊不仅将血脉留在了贵溪——次子陆循之定居龙虎山,繁衍成今天百余户近千人的西源陆家,他的心学文化血脉在贵溪也一直承传着。
象山精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九渊在象山精舍讲学的5年,正是他心学思想的成熟期和心学文化传播的高峰期。一代先哲远去了,象山精舍及后来的象山书院办学也因历史的原因时断时续,而作为千古圣人的陆九渊和象山心学的载体——象山书院在贵溪的影响一直没有断过。“象山”已经浓缩为贵溪文化代表的符号,贵溪城南三峰山因象山书院迁建于此而名象山,山下小村因位于陆象山祠旁边而名象祠,辖10多个自然村的行政区叫象山村委会、贵溪一中前身是象山中学,目前贵溪最大的民办学校叫象山学校,浮石公园新建的楼阁叫象山阁。
(一)象山书院的迁建
正当“先生从容讲道,歌咏愉愉,有终焉之意(见《陆集》年谱)”之时,朝廷令陆九渊去湖北荆门边防接任知军。为报效祖国,陆九渊在荆门鞠躬尽瘁,一年零三个半月后,积劳成疾死于任上。
庆元二年(),贵溪知县刘启晦在应天山象山精舍建了一栋祭祀陆九渊的祠堂。陆九渊的学生相约每年正月初九登山祭祀。
绍定三年(),江东提刑赵彦悈登应天山,见“山空屋倾,将遂湮没”,于是重修象山精舍。
第二年,江东提刑袁甫见象山精舍冷冷清清,即以山上交通不便,奏请理宗皇帝将象山精舍迁建在贵溪城南三峰山麓徐岩前,改名象山书院,由民办改成官办。终于实现了陆九渊的遗愿——“初,先生本欲创书院于山间,拜命守荆而不果。(见《陆集》年谱)”
整个元代,陆学受到朝廷打压,象山书院一片荒凉。
明景泰三年()广信知府姚堂和贵溪知县重建象山书院。
正德六年()冬,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在贵溪指挥象山书院大规模的修建工作,次年竣工。武宗皇帝诏赐的“象山书院”四个大字被刻在三峰山西峰峭壁,至今清晰可辨。
万历七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下令废全国书院64处。象山书院改为陆象山祠。
乾隆十年(),贵溪知县彭之锦在城西潭湾港西岸的万安山重建象山书院。后因交通不便等原因,又慢慢衰落。
嘉庆十五年(),邑人捐资在梅花墩(今贵溪二小所在地)义学旧址兴建学舍,恢复象山书院之名,后毁于太平天国兵乱。
光绪十九年()五月,贵溪代理知县张詧在梅花墩故址重建象山书院。张詧的弟弟、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写了《移建象山书院记》。
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下令各省废书院,兴学堂。象山书院改名“贵溪县官立两等小学堂”(今贵溪市第二小学前身)。
历史走过百年,进入新的时代,重建象山书院已列入贵溪城市建设的规划之中,并定于年动工。
(二)象山心学的民间传承
1、程绍开承传陆学。程绍开(—)早年在家乡——贵溪县百丈岭(今贵溪市周坊镇北边)“尝筑道一书院,以和朱陆两家之说”。咸淳四年()登进士后,任临汝(今江西临川)教授,学生吴澄因而接受了陆学。在南宋奄奄一息的时候,程绍开辞官回到贵溪任象山书院山长。
2、龚霆松和会朱陆。龚霆松(—),理源(今属塘湾镇)人,曾拜汤汉(象山书院山长)、包恢为师。南宋咸淳六年(),龚霆松中举后无意进入仕途,决心隐居家乡,招徒讲学,以传播陆学为己任。晚年的龚霆松潜心研究陆九渊和朱熹的学说,用三年时间写了30多万字的《四书朱陆会同注释》,朝廷学官袁桷写了《龚氏四书朱陆会同序》。
3、陈静明发扬陆学
陈苑(号静明)是龚霆松的得意门生,他在贵溪浮石岸边办了“静明书塾”。整个元代,陆学受到朝廷打压,在官场甚至到了“谈陆色变”的地步。陆学在江西却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主要归功于陈苑。正如史学家全祖望所说“中兴之者,江西有静明,浙东有宝峰”,从而形成“静明宝峰学派”。黄宗羲说:“陈静明乃能独得于残编断简之中,兴起斯人,岂非豪杰之士哉!”陈苑的著名弟子有祝藩、李存、舒衍、吴谦。为了纪念陈苑,贵溪先贤将岸边突出江岸的红石岭命名为“陈石”,后人因“陈”“沉”谐音,认为江上行船不吉利,而将“陈石”改名“浮石”。浮石见证了陆学的千年浮沉。
4、王阳明收徒徐樾
徐樾,贵溪高石徐家人。据《王阳明全集》年谱记载,嘉靖六年()十月,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读书的徐樾得知王阳明从广信府(今上饶市区)出发,由水路去南昌。徐樾骑着快马赶回贵溪,在信江岸边见到王阳明的官船,岸上好几个人请求登船拜见,均被婉言谢绝。徐樾悄悄地向下游走去,追至余干,才得以拜会。徐樾向王阳明汇报学习体会,王阳明发现他走偏了方向,便指着船舱里的蜡烛问:“这是什么?”徐樾回答“是光”,王阳明又指着江面和天空问:“那是什么?那是什么?”徐樾答不上来,王阳明说:“这是光,这是光,这也是光。光不仅仅在蜡烛上啊!心中有光,处处有光。”徐樾大彻大悟,后成为泰州学派心学传人。
(三)贵溪的教育环境和成绩
1、书院林立翰墨香
贵溪因有象山书院而学风浓郁,很多学者为了夯实基础教育,纷纷在家乡办起了书院,比较出名的有:
玉溪书院:在上清卢坊,南宋卢孝孙建。
桂店书院:在罗河桂店铺,南宋桂昭然建。
鹤岭精舍:在周坊鹤岭,南宋末邵士英建。
石林书院:在上清,南宋叶梦得建。
理源书院:在塘湾,南宋末龚霆松建。
临清书院:在周坊裴源,元初裴方润建。
灵谷书院:在应天山麈湖边,元桂本建。
严家书院:在鸿塘高石徐家,明徐樾建。
锦江书院:在上清,元倪镗建。
2、科举辉煌出人才
据《贵溪县志》记载:“芗溪自宋陆文安讲学象山后,理学名儒代不乏人。”
翻开《贵溪县志》可以看到自绍定五年()象山书院重建后到南宋末年的德祐元年43年间,贵溪共有48人中进士。南宋咸淳十年(),贵溪同榜进士19人。
另外,河潭应坊48人中进士,罗河桂店铺38人中进士,泗沥郑家坊21人中进士。其中有陆九渊的学生郑会(礼部侍郎)、郑天佑(国子监祭酒)为父子进士,特别值得称颂的是郑天佑九个儿子和长孙都中了进士,留下“九子十登科”的佳话。
(四)永远的象山书院
1、千古诗文说象山
象山书院无论是兴盛或衰败,甚至一片废墟,仍然浸染着陆九渊的灵魂,渗透着心学文化的血液,留下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诗篇美文。
元代心学传人李存:昔闻陆夫子,讲学兹山巅。山以形得名,名以贤而传……
学者虞集:象山何崔嵬,先哲昔爱之。
揭傒斯:江左名山大象尊,遥瞻犹似哲人存。
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夏言(贵溪人)在象山书院东半里的山脚下建了一座草堂,文友相聚时,官至刑部侍郎的詹瀚写了一首《登三峰山有怀象麓草堂寄题》吹捧夏言:“桂洲子、象山翁,百年气味真相同。”夏言诚惶诚恐地和诗应答:“象山书院在,千载接芳邻。道德看前辈,衣冠愧此身。”
官至内阁首辅的费宏《咏象麓草堂四首为夏桂洲咏》:宇宙从来有此山,高踪远蹑陆文安。
明正德七年(),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重修象山书院,开学典礼几乎成了赛诗会。
李梦阳《冬日过象山书院》:人亡故国还祠庙,世异阴崖尚品题。
杨廉《象山书院和李提学韵》:似象名山访贵溪,书堂松竹共清凄。
夏言《又奉次空同过象山书院韵》:祠下几年无过客,崖前此日重留题。
王阳明的学生陈九川寻访象山书院遗址:象山何处寻书院,明水安居问酒杯。
吏部尚书方献夫拜谒陆象山祠:道在人心自不忘,象山高与此溪长。
徐霞客参观陆象山祠,《徐霞客游记》记载:“有堂两重,祠位在前而室圮,后则未圮而中空,穿而入,闻崖间人语声,亟蹑级寻之,有户依岩窦间,一人持火出,乃守祠杨姓者,引余从崖右登仰止亭。”
清代文学家郑日奎(贵溪人)参观陆象山祠,感慨于青山依旧,物是人非:“三峰一片石,奇峭欲摩天。先哲今何在?古祠空黯然。”
2、全国学术论坛
象山书院创办八百周年纪念大会
年10月中旬,全国各地两百名专家学者来贵溪参加了纪念象山书院创办八百周年纪念大会。
书院改制周年暨象山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
年11月18日,全国10个省市的专家学者来贵溪参加了“纪念书院改制周年暨象山思想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
心学之源暨象山书院建院周年高端论坛
年12月2日,中国书院学会与中共贵溪市委、贵溪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心学之源暨象山书院建院周年高端论坛”在鹰潭沁庐道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盛会。(文图:叶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