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她在《封神榜》里被称为鬼方,在《大秦帝国》里曾属义渠戎国,在《汉武大帝》里又称北地郡,她就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岐黄故里”庆阳。现在庆阳的名字来源于隋朝设置的庆州,因其州治城址位处马莲河上游环江(又称西河)与柔远河(又名东河)汇流以北的三角台地内(即今庆城县所在地),古人以水之北为阳,北宋时期始称庆阳。
甘肃省的东端,有一个非常狭长的陆地通道,夹在宁夏与陕西之间。过了这个狭长通道,就有一个类似“大尾巴”的宽阔区域。庆阳就位于“大尾巴”的东端,西、北与宁夏固原接壤,东北、正东、东南接陕西的延安和榆林等地。(地理位置上因位于六盘山(古称陇山)以东,习称“陇东)
国内与之类似的恐怕也就只有安徽的天长市了,但庆阳历史地位远比天长重要的多。面积上,庆阳就差不多是天长的15倍大;地理上,庆阳以南与古都长安(陕西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非常近,距离西安只有多公里。历史上很长时期,庆阳都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对峙的前沿阵地,也是北方扼守关中的咽喉要地。说道军事要地,有一位与庆阳非常有缘分的著名人物必须提一下。宋仁宗庆历年间,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来庆阳镇守边疆,在此大胜西夏李元昊,打破了“党项人”不可战胜的神话,著名的《渔家傲·秋思》据说就是范仲淹在庆阳戍边时所作。
遇见庆阳,发现庆阳之美。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历史和地理的角度简单了解庆阳,接下来我们通过历史古迹和美食好物两个方向来进一步让你喜欢庆阳。
周道之兴自此始。在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详实记录了周祖自庆阳到岐山再到丰镐(西安)的路线,也就是说庆阳其实是真正的周源地,比岐山的历史更悠久。
著名的周祖陵便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其因山顶有一座著名的墓冢──周先祖不窋(buzhu)陵而得名。不窋是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第一位周人首领,其率族人西徙定居今之庆阳庆城一带,与其子鞠、孙公刘等“教民稼穑”、“务耕种”,开启了先周农耕文明之先河,同时也创建了华夏文明的农耕文化。
周祖陵
庆城东山(俗称“周懒王山”)上的周祖陵,气势磅礴,河水环绕,自古历代帝王均往此地祭奠;作为华夏儿女,当你来庆阳旅游时,请一定记得去拜谒周祖陵,瞻仰华夏文明的先祖。
另外,著名公刘庙位于庆阳市西峰区温泉乡刘家店西庄庙嘴村,地处董志原(原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四周陡、顶上平的特殊地貌,董志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达到七百多平方千米,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原”。)东侧原畔上,地势平坦,三面临沟。公刘为不窋之孙,周人第三任部落首领,他最早建立周族武装,亦兵亦农。在年,中国民俗学会命名公刘庙为“华夏公刘第一庙”。
来庆阳,最重要的要品味舌尖上的庆阳。庆阳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环县羊羔肉、镇原糖油饼、合水糖圈圈、正宁豆腐,还有猪血灌肠、土暖锅、搅团、冉面、荞剁面、炒豆豉、洋芋布拉、燕麦柔柔等等。庆阳风味小吃还曾在中国甘肃首届美食节上以独特的地方风味获得“甘肃名宴”称号。
“十八省里(那个)转一遍,好不过咱们庆阳的臊子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犹如南方人眷恋于米饭,北方的庆阳人则更爱面食,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面食,便是手工臊子面。精致的做工配料和地道的农家口味,和面讲究“三光”(盆光、手光、面光,光就是干净)、“三不沾”(面不沾盆,面不沾手,面不沾案板)。同时对于身处庆阳的人,餐桌上的臊子面也不只是一种特色面食,更是一份美好的祝愿,它代表着“福寿安康”之意。
作为一名历史领域的创作者,今天专门把庆阳的点滴分享给大家,主要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全国各地的朋友能够更多地了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