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虎虎生威过大年庆阳六虎集中亮相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咨询网 http://www.txbyjgh.com/index.html

虎啸惊百兽,雄风镇千邪。

虎,华丽健硕的优美雄姿,不怒自威的王者风范,声震千里的宏阔气势。

虎,威严权势、勇敢无畏、祈福避邪的象征。

虎,体态雄伟,毛色绮丽,四肢强健,前额的黑纹颇似汉字中的“王”字,异常威武。

先民们将虎列入“十二生肖”,仰其勇,敬其威,慕其美,爱其憨,借其勇猛或威武之相,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与虎共生的环境和漫长的岁月里,中华先民既敬畏又向往,将其视为神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虎文化。

寅虎值新岁,祥瑞降人间。年,生肖虎年,正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来。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虎年,让我们一起走进庆阳大地,寻找无处不在的虎元素与虎文化,触摸“虎”气盈天、生机勃勃的发展脉动,感受虎虎生威、龙腾虎跃的欢腾气氛,承接吉庆和顺、如意安宁的新春福气。

正气威仪文物虎

文物虎西周虎纹铜牌饰庆阳市博物馆供图

据了解,早在距今约年前的仰韶文化墓葬中,就出现了蚌壳堆塑的虎形象,在距今年前的石峁遗址中,也有以虎纹为饰的石雕图腾形象。从石器时代的岩画,到商周的青铜、秦汉的石雕、魏晋南北朝的壁画,乃至唐宋明清的书画都不乏虎的存在。在历朝历代铜、瓷、玉器中,虎的形象更是丰富多彩,栩栩如生。

在文化遗存丰富、文物类别多样的庆阳,虎的形象比比皆是。

北石窟寺窟内西披,有一幅雕凿于北魏永平年间的石刻浮雕,表现的是《金光明经》第四卷《舍身品》中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石刻图中,一人平躺在地,左侧站立一只老虎,老虎身后有四只小老虎。老虎体格较大,小老虎们形态各异。

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金牌讲解员白京平详细解读了这面浮雕的故事渊源,萨陲那太子外出游赏山谷,在密林深处的一处陡峭的悬崖边,看到崖下山谷中有7只刚出生7天的小虎,围着一只饿得筋疲力尽、奄奄一息的母虎嗷嗷待哺。萨陲那心生悲悯,来到老虎身边,脱去衣服,躺在母虎身边,让它食用自己。可母虎已濒临死亡,根本无力食用。萨陲那救虎心切,于是用竹子刺破身体,涌出的鲜血被母虎舔食后,母虎的体力逐渐恢复,才将他的身子吃了下去,救活了群虎,体现出佛家慈悲为怀、献身救世的向善思想。

在窟的明窗北壁,还有一组雕凿于宋金时期的伏虎罗汉形象。罗汉呈半跏坐,面对身前一蹲虎,左手抬于胸前指虎,老虎憨态可掬,表现出对佛法威严的慑服和欢喜。

在市博物馆,也有几件珍贵的老虎形象和造型的文物,它们形象各异、功用不同。

市博物馆讲解员赵倩给我们详细讲解了每件虎文物背后所隐藏的内涵和价值。

西周铜卧虎是国家一级文物。铜卧虎方头卧姿,两眼圆睁,虎尾下垂,尾端上卷,身体上刻有虎斑纹、鸟兽纹,好像已瞄准猎物匍匐前行,形态刻画十分逼真。整个造型轮廓鲜明,小巧玲珑,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虎的威猛、强悍。

西周虎纹铜牌饰与铜卧虎同属一个时代,造型相近,只是更加小巧精致,是国家二级文物。这两件西周虎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最值一提的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鄂尔多斯风格战国虎噬羊铜带扣,通体显示着铜绿色锈,雕有虎噬羊纹饰。只见老虎血口大张,吞向羊只,兽爪锋锐,虎纹通体,数条蛟龙缠绕,四肢有力,给人一种神秘的动态美感。庆阳古属羌戎交错区,义渠戎、匈奴人都曾杂居于此,这件精美的文物正是这一文化交融现象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华池县博物馆藏有一件虎噬牛铜带钩,也是同时期的这类文物。

汉代雕刻卧虎石研是国家二级文物,汉代卧虎铜镇属国家三级文物,它们是市博物馆里最为天真可爱的虎造型文物了,两件造型大同小异,只是功用不同。卧虎石研是古人用来配合砚板研墨用的,研面呈正方形,四角翘起,背有一盘卧虎,虎头枕虎尾,表情呆萌,点点朱漆还附着其上,是一件少见的早期文房用具。铜镇是用来压席的,只见一虎盘卧于圆形的底座上,昂首张口,两目有神,目视前方,长尾从背卷曲置于身前,虎爪锋利清晰,刻画得威猛逼真、栩栩如生,器形制作精致,造型独特。

汉代神兽纹灰陶壶,鼓腹细颈,腹部浮雕着镇守西方的神兽白虎和镇守南方的神兽朱雀,线条明快流畅,大气飘逸,是不可多见的古代艺术珍品。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让我们得以了解虎这一猛兽形象在庆阳先民生活中的应用,是庆阳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勇猛稚拙刺绣虎

刺绣虎雪秀梅作

“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心中回想着古老的陇东民谣,眼前是琳琅满目的各类庆阳香包。

在寻找刺绣虎的过程中,我们邀请到了81岁的田秀茂做向导。他是原西峰市博物馆馆长,近两年,他把自己几十年来收藏、创作的具有庆阳民间艺术特点的一百多幅老虎和蝴蝶图样,自费编辑成册,提供给民俗文化创作、研究从业者,想要凭一己之力保护这些濒临失传的民俗文化。

他带我们去找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传承人刘兰芳。一进门,刘兰芳的作坊桌子上摆满了大大小小圆嘟嘟的老虎,大多是实用可爱的虎头帽、虎头鞋等,刘兰芳和绣娘们在忙着赶制客户的订单。

只见那些老虎们“穿”着黄色、绿色、红色、蓝色的外衣,瞪着小金瓜似的圆眼睛,长着淡粉、淡蓝、淡绿色的胡须,翘着五彩鼻子,牙齿尖利,额头上绣着大大的“王”字,俏皮中不失威严,憨态中尽显福气。它们分别是喜迎福气虎、四季平安虎、八方招财虎、花开富贵虎和吉祥如意虎。

见田秀茂到来,刘兰芳赶紧向他介绍最近创作的刺绣老虎,两人边看边探讨,从怎样保护传统刺绣作品,到如何进行创新;从形象的总体设计,到针线的走向;从老虎图样的构思,到如何将图纸转化为实物等,两个人有说不完的话题。

随后,迎着纷扬的小雪,我们来到庆城县白马铺镇,70多岁的雪秀梅拿出二十年前做的传统庆阳老虎布偶。她做的老虎布偶外形挺拔,气势威猛,工艺繁琐,针法多样,所有的花纹和五官都是一针一线绣成,体现了她高超的刺绣水平。

这些老虎古朴粗犷,随性夸张,具有陇东传统刺绣的韵味。

陇东刺绣中,老虎、龙、鱼、蛙等动物纹样或造型的作品,与远古时期的人类图腾相吻合,与中华民族古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秉承了人类童年时期的原始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远古文化信息。

老虎布偶、虎头帽、虎头鞋、虎涎水牌等陇东刺绣作品,造型精巧,古朴别致,色彩鲜明亮丽,对比强烈,具有质朴纯真、勇猛稚拙、憨厚可亲的特点,因而倍受人们喜爱,绵绵传承而不绝。

雪秀梅的童年就是在奶奶、妈妈手工缝制的用品中成长起来的。如今,她的儿媳和女儿在闲暇时也跟着她学习,让这门传统技艺能够不断代、不消逝。

近年来,在政府推动、民间艺人努力下,庆阳香包刺绣已形成全产业链,创造出良好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虎年春到,愿陇东刺绣乘着文化建设的春风,如虎添翼,走俏虎年。

古拙奔放剪纸虎

剪纸虎雪秀梅作

“窗花心中话,手高话语多。里外都唱戏,戏戏讲吉利。”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品种。千百年来,心灵手巧的陇东农村妇女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剪纸,用来装点红红火火的生活。陇东剪纸体现着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趋吉避凶,以及阴阳哲学观念,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文化信息,剪纸风格古拙奔放、天真浑厚。

剪窗花、贴窗花是陇东传统年俗,以剪纸寄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虎年将至,多姿多彩的剪纸虎怎么能缺席呢!

庆阳的民间艺人们大多一专多能,能剪纸、能刺绣、能画农民画等,雪秀梅就是这样一个人。她酷爱剪纸艺术,从小时候能握住剪刀起,剪纸艺术已陪她走过了60多年。她的剪纸作品造型古拙豪放,元素丰富,寓意深刻,传承了原汁原味的陇东传统剪纸艺术风格。

她的老虎剪纸没有图样,都在她的心里;也没有名称,都是传承下来的古老图样。生肖全家福、四虎图、双头老虎等,她心里想什么虎,剪下就是什么虎。正如陇东民谣传唱的那样:“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

为了迎接虎年,她早早就创作以老虎为主题的剪纸。一页薄薄的纸,一把明光轻快的剪刀,一会儿工夫,纸上已是瑞虎满园,或欢腾,或小憩,或嬉闹,或捕食,充满野性的美感和自由的惬意。

1月18日的西峰区博物馆,现场十多名热爱剪纸艺术的孩子们和广大网友,急切地等待着庆阳剪纸传承人马路和张锐利教剪纸。这是区博物馆首次开展非遗网上直播活动。

马路展示了精心创作的10幅“寅虎迎春”图,她把传统剪纸纹样和现代装饰画相融合,创作出了生动传神、民俗元素丰富的剪纸作品,受到了网友们的追捧。通过网络,她的虎元素剪纸作品已飞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并入选“守正创新,寅虎迎春——虎年全国非遗民间剪纸精品网上展览”活动,让她对自己的剪纸艺术充满了信心。

庆阳的民间剪纸艺术,在老中青艺术家们的传承与创新中,传统特色鲜明,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备受外界瞩目。

大气夸张石雕虎

石雕虎孙玉珍摄

陇东石雕,曾经“散存于陇东穷乡僻壤和荒野山沟中,是农家、全村、甚至整条山沟人们依赖、崇拜的对象,折射出了古代先民的万物有灵的属灵观念,在它们的身上显示出了自由、奔放、粗犷、淳厚、质朴、诡秘的艺术美”,这是著名民间艺术收藏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王光普先生对陇东石雕的诠释。

随着时代的发展,石雕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加之以虎为造型的石雕在陇东传统石雕中比较稀少,受时间与空间所限,我们只在南佐遗址找到了两尊石雕虎。

从外形上看,这两尊石雕老虎具有陇东石雕大写意的特征,用少之又少的粗线条勾勒出老虎稳坐大地、仰视苍穹的外形,大张的虎口、坚硬的虎牙、粗壮的前肢、雄健的腰身,真是霸气外露,处处透露出其盘踞一方、勇猛威武的气势。

关于石虎的年代和功用,据南佐遗址志愿文保员徐磊介绍:“从雕刻风格上判断,高大的那尊石虎应该是唐后期至五代的镇墓兽。一般与石羊配对放置在有品级的官员墓地神道两侧,常见的只有七八十厘米高,这尊足足一米七高,做得如此高大,据推测可能是唐末后,割据势力野心膨胀后越制的产物。”

小个头的石虎高八十厘米,与一只跪卧的石羊是一套入藏的,石虎亦成蹲坐状,雕刻较为粗笨,虎驱邪魅,羊做跪乳,是代表孝道之意。从整体雕刻风格判断是金元遗物,庆阳在南宋时陷于金,后元取于金,明时才由徐达收复。

这两尊虎“存活”上千年,风雨不侵、宠辱不惊,在又一个虎年里,愿它与我们的祖国一样岿然不动,安享风和日丽。

气韵生动书法虎

书法虎(大篆)张建昕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的形象随处可见,“虎头虎脑”“虎虎生威”“藏龙卧虎”“龙腾虎跃”“生龙活虎”是人们所熟知的,可见人们对虎的崇拜和敬畏。

年是虎年,挥毫泼墨写“虎”字,是文人墨客的一件雅趣,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张建昕就现场创作了不同书体的“虎”字。

展纸、提笔、濡墨、落笔,一管纤毫,一片素宣,便挥洒出万千气象、千里烟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笔走龙蛇,挥洒自如。

张建昕边写边讲述“虎”字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演变。据他讲述,“虎”作为单字创作,在中国古代并不多见,王羲之、颜真卿、董其昌、王铎等,多字创作的作品中出现过“虎”字,单字创作却极为少见。直到近现代,“虎”字才被书法家作为单字创作。

“金文‘虎’是典型的象形文字,有头、有身、有爪、有尾,就像一只张着嘴巴的猛虎。”张建昕边写边讲解,金文属于大篆,是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古文字。说话之间,一张虎口贲张、力道千钧的大篆虎字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接着,他又创作了三件不同书体的“虎”字。据张建昕介绍,中国文字从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再到在隶书基础上同时出现的楷书、行书、草书这个演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也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笔下一方纸,书写千年字。大篆高古,小篆雅致,楷书工稳,行书生动。一个“虎”字的不同形态,既具汉字的独特魅力,也有书家寒来暑往的坚守与执着。正是有了众多书家的继承与创新,才有了今天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

窗外华灯初上,繁星闪烁;室内笔墨生香,雅韵悠长。放下毛笔,张建昕主席最后祝福全市广大书法工作者在新的一年里虎虎生威,再出佳作。

吟啸长空国画虎

国画虎《踏月行》马晔宁作

庆阳画老虎最著名的,当属有“马老虎”美誉的陇东书画院原院长马衡麟先生了。先生已仙逝,我们只能从他的画作中感受他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如今,他的爱子马晔宁继承其衣钵,在画虎的道路上不断揣摩精进,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

来到马晔宁的画室,他温文尔雅,和气亲切。

一张宣纸早已夹在画板上,他正在勾勒画的轮廓,寥寥几笔,一只下山虎的形象在纸上已若隐若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谐音“福”,加之老虎那威猛霸气、气吞山河之势,给人以不竭的前进动力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中国画中的老虎形象,有上山虎、下山虎、卧虎等。上山虎寓意事业蒸蒸日上;下山虎多为带兵打仗之人青睐,寓意像猛虎下山一样势如破竹、所向无敌;卧虎则寓意吉祥福瑞,总之,都有美好的含义在里面。

因此,常常有人向他求画,以期避邪祈福。

为了画出老虎的精气神,满足人们的美好愿望,马晔宁在父亲的教诲下勤学苦练,不断外出学习,闲暇时经常到野外写生。每到一地,他都要先去动物园看老虎,熟悉老虎的习性,揣摩老虎的各种行为动作,有时干脆拿起画笔临摹,让老虎的动静喜怒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

看马晔宁画老虎,有一种强烈的反差感。

他看起来文弱儒雅,说话也轻声慢语。当他拿起画笔,笔锋就像注入神奇的力量一样,点、线、面果断精准、毫不拖泥带水,此刻的他好像已幻化为一只猛虎,在宣纸上纵横驰骋,恣意妄然,完全到了一种无人之境。

透亮的眼睛、分明的皮毛、硕大尖利的爪子、刚劲有力的尾巴,在他笔下一个个活化起来。甚至透过皮毛,像能看到老虎那健硕的肌肉纹路、刚硬的骨架。还有那硬挺的虎须,如一根根锋利的钢针,令人不寒而栗。

马晔宁画老虎师古而不泥古,兼工带写、色稳形准,画法上既重国画的大写意,也吸纳工笔的细腻感。同时,他在学校期间也系统学习了造型技法等西方画法。所以,他画中的老虎外形逼真形象,或驻立,或徐行,或漫步林间,或月夜潜行,或刚猛威武,或憨态可掬,既有人性的温情,又透露出些许禅意。

当他放下画笔,一只高大威猛的下山虎长啸低吟,威风凛凛,挟带着福气、瑞气扑面而来,气势昂扬地走向生肖虎年。

作者丨陇东报全媒体记者孙玉珍

发布丨马瑶

审核丨郝芳

新闻广告热线丨-8353311-

点分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